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开创性,还在于它的研究特点和具体内容。本书的研究特点在于宏观叙事和微观分析相结合:一方面对中国近代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历史做全程式的叙写,另一方面对与之相关的一些专题做深入细致的探讨。这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使得读者既可以把握中国近代高等工程教育的宏观历程,又可以明白在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些决定性因素的作用。就全书来看,作者的这种研究方法是成功的。而且,作者看问题的视角能够深入到社会因素层面,有效地避免了就事论事,从而使结论更有说服力。
本书以系统地发掘、搜集和解读原始文献与相关史料为突破口,对中国近代高等工程教育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力图从整体上厘清其发展状况和演变原因;评析其利弊得失、历史地位与影响;总结经验、记取教训,为今天的高等工程教育事业提供历史借鉴。
本书可供教育史、科技史学科的研究生、教师和研究人员、以及关心高等工程教育的人士参考。
绪论
第一章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萌芽(1866~1902)
第一节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产生的历史过程
第三节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起点、层次、特点及问题与原因
第二章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制度的确立(1902~1927)
第一节 癸卯学制与高等工程教育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 民国前期学制改革与高等工程教育制度的完善
第三章 “注重实科”的高教政策与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1927~1937)
第一节 国民政府推行“注重实科”政策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注重实科”政策的推行与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对“注重实科”的高教政策的评价
第四章 高等工程教育在抗战时期的发展及战后的困顿(1937~1949)
第一节 抗战时期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抗战时期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动因分析
第三节 战后高等工程教育的困顿
第五章 工科研究生教育
第一节 工科研究生教育概况
第二节 问题析因及历史意义
第三节 个案研究: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
第六章 中国近代高等工程教育思想概论
第一节 清末关于高等工程教育的认识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工程观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工程人才观
第四节 民国时期高等工程教育的课程观
第七章 茅以升、梅贻琦、刘仙洲的高等工程教育思想
第一节 茅以升倡导的“习而学”工程教育模式
第二节 梅贻琦的通才教育思想与工程人才观
第三节 刘仙洲的工程教育思想
第八章 高等工程院校的科学研究
第一节 萌芽时期的缓慢演进与体制化时期的快速发展
第二节 为抗战服务及战后的停顿
结语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