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走读浙江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王旭烽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十二章,从两亿五千万年前开始,直至1919年前后的五四运动为止,将浙江在中国各个历史年代中的主要情况作了叙述,为读者全方位了解浙江提供了一个极佳视角。如今的浙江人杰地灵,山水秀美,而昨天的家乡却有几多磨难,几多辛酸和繁荣?往昔前辈们又有多少奋斗的足迹?它将一一告诉你。

内容推荐

《走读浙江》全书十二章,三十四万字,从两亿五千万年前开始,直至1919年前后的“五四”运动为止,将浙江在中国各个历史年代中的主要情况作了叙述,为读者全方位了解浙江提供了一个极佳视角。如今的浙江人杰地灵,山水秀美,而昨天的古越大地却有几多磨难,几多辛酸和繁荣?往昔前辈们又有多少奋斗的足迹?它将一一告诉读者。可以说,这是一部反映浙江的文化简史,一部文笔优美的乡土教材。  

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如果说故乡是永恒的/1

万古洪荒的金钉子/3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7

第二章 原始时期的古浙江

(约5万年前—约4千年前)

从一枚伟大的牙齿开始/12

文明从渡口飘来/14

跨湖桥 新地里 良渚/17

华夏先祖在这里的足迹/23

第三章 先秦时期的浙江

(约公元前1l世纪—前221年)

我们从哪里来——说越/27

吴王金钩越王剑/30

伍子胥·文种·范蠡/35

越国的消亡/39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浙江

(公元前22l—公元220年)

秦始皇与江南/41

瓯越与东越/43

地广人稀的楚越之地/47

利济王/49

先生之风/50

空谷足音/53

小姑娘曹娥/56

第五章 东吴时期的浙江

(公元220—280年)

东吴江南/58

生子当如孙仲谋/6l

门泊东吴万里船/66

一个世族和一部经典/68

曹衣不出水/70

第六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浙江

(公元265—589年)

从永嘉南渡谈起/72

旧时的王谢/74

东山再起/76

山水诗人/80

兰享曲觞/84

孙恩起义与凝之之死/88

道教与中国最早的化学家/90

南朝四百八十寺/92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94

陈霸先和《玉树后庭花》/97

第七章 隋唐时期的浙江

(公元58l—907年)

泽润千年/99

盛世中的浙江/102

乱花渐欲迷人眼/104

北方来的白居易/106

诗人兴会/110

盛唐风采 吴越笙歌/113

圣唐的信仰/116

从“江南女皇”说起/119

黄巢与浙江/12l

第八章 吴越国时期的浙江

(公元907—978年)

一剑霜寒十四州/123

国都杭州/127

钱王射潮/129

不隐的罗隐/132

我且闭关而修蚕织/135

东南佛国/137

纳土归宋/140

第九章 北宋时期的浙江

(公元960—1127年)

富甲东南/142

文化浙江/145

大隐隐于“山”/147

沈括与《梦溪笔谈》/148

让死板的泥字跳起舞来/150

范仲淹在浙江/15l

知县王安石/153

西湖贤太守/155

方腊造反/158

第十章 南宋时期的浙江

(公元1127—1279年)

仓皇南顾/16l

天日昭昭说岳王/165

是战还是降/168

世界第一繁华大都市/17l

文化的南宋遗风/174

红颜薄命的大诗词家/177

浙江儒者/179

金嗓铜声的陆游/182

王朝是怎样覆灭的/185

皋亭山的丹心/188

第十一章 元朝时期的浙江

(公元1279—1368年)

地上的天城/193

石佛故事多/196

朱丹溪的滋阴说/199

丹青浙江/20l

话说南戏与高明/204

怒涛起浙江/207

第十二章 明朝时期的浙江

(公元1368—1644年)

国师刘伯温/210

杭嘉湖的机杼声/212

缑城先生——方孝孺 /214

会讲故事的浙江人/216

两袖清风说于谦/218

戚家军/222

阳明先生/225

天一阁/226

青藤与老莲/228

张苍水/229

第十三章 清朝时期的浙江

(公元1644—1911年)

黄宗羲和他的弟子们/233

文字狱/236

剑气箫心/238

定海之战/24l

太平军打杭州城/244

王锡桐造洋人反/248

花落春仍在/249

红顶商人胡雪岩/250

杨乃武与小白菜/254

咫尺金石 江山无限/258

第十四章 辛亥革命前后的浙江

(公元1911年前后)

湖碧枫红/262

铁路与都督/265

杭州光复与金陵扬威/268

国学大师章太炎/27l

为我名山留片席/274

东南一英杰/275

春雨楼头尺八萧/277

孕育风云的人/278

试读章节

第三章 先秦时期的浙江

(约公元前11世纪—前221年)

我们从哪里来——说越

学界以往普遍以为,越人是指使用一种石钺的人类群体的名称。石钺,说得通俗一些,也就是石斧头吧。这个伸用石斧头的群体,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接受许多不同的部落集团与氏族,又形成许多彼此谁也不服谁统属的部落集团,被统称为“百越”。

百,其实就是指多的意思,是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比如于越、闽越、南越、瓯越、山越、扬越等。生活在浙江的越人,一般被称为于越,那么,于越究竟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

对于于越的起源,也是众说纷纭。

夏族后裔说:越人来源于黄河流域的夏民族。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守禹之祀”。既然越是禹的后代,那自然是源于夏民族了。夏民族来源于黄河上中游的西羌,与炎、黄族有血缘关系。还有一个观点,认为越是夏的后人,那是没错的,但那不是受封而来的,而是夏族被消灭了之后,有一支人死里逃生来到了南方,活了下来。不管什么说法,总之,越为夏后,这一点没错。

楚越同源说:楚人和越人有同亲的祖先,因此也有同样的习俗。

这一派观点认为,越族人“文身断发”的风俗与中原华夏民族“束发加冠”的风俗不同,语言也不同,倒是越与楚有着同样的断发文身的习俗。而且,经典著作中关于楚、越同祖,也不是没有记载。《汉书·地理志》就引《世本》说:越为芊姓,与楚同祖。

越为苗后说:越人是从苗人而来的。

三苗一支的后裔:这一观点是从江南地区大量出土的印纹陶与古代三苗的活动领域出土的器物相一致而得出来的。所以有人认为,我们的祖先,是夏王朝衰落后,南方地区三苗集团中特别兴旺的一支中发展而来的。

于越合族说:干人加上越人,形成于越。

于人和越人的结合,形成了于越。这一派认为,越人作为少康之后,这一点倒是没有错的,不过等到商把夏灭了之后,有一部分夏人就逃到了南方,在安徽南巢这个地方,用石斧头开发了家园,就这样形成了越族。到了商代中叶,他们又与于人强强联手,从此就被叫作了于越。  

土著说:哪儿人都不是,就是土生土长的。  

这一派认为越族不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更不是什么夏民族的后人,根本就是从当地的先民发展起来的。那乌龟洞里的“建德人”,也就可以算作是越人最早的祖先了。  

沧海桑田,远古时期的几次海侵使得古越人在浙江这块土地上几次迁徙。大约7000年前,大海又漫上大陆,古越人再度搬迁,一部分人在宁绍平原的河姆渡和杭嘉湖平原的马家浜等地落脚,另有一部分越人,则干脆飘洋过海,到了今天的日本列岛和南洋等地另起炉灶重安家。《越绝书》将两支移民分别称为“内越”和“外越”。这样说来,古浙江还是以后遍布东南亚的“百越”的文化发祥地呢。 

至于土著的浙江先祖为什么会被称为越族,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古汉语中“越”通“钺”,而“钺”是越人发明的一种石制农业生产工具,这在河姆渡文化遗址、马家浜文化遗址、良渚文化遗址中都有发现。这种石制生产工具的发明对于水稻种植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良渚文化时期,又出现了玉石制作的“钺”,“钺”此时已成为军权、神权、政权的象征,或者说,“钺”已经是越族人的图腾符号。到汉代,“越”字出现,成为“钺”这个字的同音假借字,“越”,也就成了越族名称的来源。

研究中,人们发现浙江史前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极大的差异,这说明于越民族文化是独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这不仅在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而且作为“百越”的发源地,也是亚洲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从地域上来说,古越民族的居住地是以会稽为中心,大致包括今天浙江的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再加上金衢一带,地盘不大,僻于东南,而远离中原。所以古越人在语言上与黄河流域也有着很大差异。古越语一字多音,而中原人说的却是一字音的“雅言”。在饮食上,古越人吃的是稻米,而黄河流域至今还是以面粉为主食。在服饰上,古越人和夏族人也大不相同,如“越人跣行”,说的是越人行路不穿鞋。“越人披发”,说的是越人不戴帽。还有“文身断发”等,这些习俗都和中原不同。因此,说越民族确实是在浙江生活的土著居民构成的,并不是没有充足的理由。

对“越”的理解也可以是宽泛的,它可以被解释为地域、国家、文化、人种、民族,甚至资源等等。因为浙江是越人历史的重要发祥地。越,往往被人们视为“浙江”的象征。

而古越人的故事,则往往是波澜壮阔而又惊心动魄的,吴王金钩越王剑,卧薪尝胆的年代,终于来到了。P27-29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