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一段历史,可能是因为一个美妙的瞬间;记住一个地方,可能是因为一个美丽的风景。桂林就是一个可以让你铭记的地方。很多人认识桂林都是缘于教科书上的这句话“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确,桂林带给人们视觉空间上的美,首先就来自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地理环境。那烟雨云雾中的玉簪罗带,那江流交错处的田园人家,那晨光暮霭间的思绪飞舞……本书带您环游桂林,满足您难以割舍的家园眷恋与无比喜悦的黄石渴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水印桂林/大雅游吟系列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彭静 |
出版社 | 山东画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记住一段历史,可能是因为一个美妙的瞬间;记住一个地方,可能是因为一个美丽的风景。桂林就是一个可以让你铭记的地方。很多人认识桂林都是缘于教科书上的这句话“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确,桂林带给人们视觉空间上的美,首先就来自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地理环境。那烟雨云雾中的玉簪罗带,那江流交错处的田园人家,那晨光暮霭间的思绪飞舞……本书带您环游桂林,满足您难以割舍的家园眷恋与无比喜悦的黄石渴望。 目录 总序 目录 认识桂林 引言:梦中的家园 “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地理品格 “百粤九凝接,南北北斗悬”文化轨迹 “看山如读诗,游江如观画”人文物质 “山水甲天下,文物媲吴越”风俗导游 行走桂林 引言:寻找不一样的桂林 怀古桂林行线 靖江王陵 寻找苍凉 靖江王城 繁华落尽见真淳 桂林角落 遗世的孤独与美丽 灵渠 涛声依旧 相思埭 烟雨红颜 古石头城 神秘的山寨 永宁州古城 凭风说古 恭城文、武庙 万事师表、万世人极 湘山寺 楚南第一刹 乡土桂林行线 月岭 庭院深深 江头州 桂北清官村 迪塘 西洋残片 大圩 水运商埠 熊村 商道古墟 海洋 白果之乡 兴坪 20元钱北面的佳境 渔村 两位总统到过的地方 福利 画扇中的古镇 榕津 千年古榕 六塘 活色生香六塘墟 旧县 明清旧梦 朗梓 耕读传家的壮族村落 自然桂林行线 漓江 百里画廊 遇龙河 徒步片断 资江 碧水丹崖 八角寨 丹霞之魂 猎儿山 感受自然 花坪 雨中迷走 龙脊梯田 平安印象 九滩瀑布 探险之旅 飞水岩瀑布 体验快乐 十二滩峡谷漂流 期待惊险 行走在桂林的山水间:徒步线路 1 徒步漓江 2 徒步遇龙河 3 徒步漓江下游 4 徒步葡萄——兴坪 两个轱辘上看风景:自行车线路 后记 在路上 试读章节 太龙古湾 木龙古渡在叠彩山脚下,穿过一个南北贯通的木龙洞,就到了渡口。旧时,木龙洞是城内通往东北郊区的主要通道,洞内平坦,能通马车,江边摆渡的机船,竹符很多,这儿自古就是个天然的渡口,故称木龙古渡。 何为“木龙”?我一直很纳闷。桂林有白龙洞,有仙鹤洞,而在桂林的山水传说中都有龙鹤隐居之说,白龙洞顶就有一条蜿蜒的石槽,细看犹如龙卧的痕迹,可这木龙洞内却看不出丝毫与龙有关的痕迹。直到一天看到一本介绍桂林古迹的书中说道“昔有古树一株,根于蜿蜒,天娇若龙形,倒生崖上,故称‘木龙洞‘。明天启年间有人以人工造木龙两条置于洞顶。时至光绪年间,因洞内岩石崩塌,木龙才被毁。”原来如此,桂林古人的想像如此丰富,今人也不甘示弱,重新整修一新的木龙洞内,设计者特意雕了一条龙,只露出龙头和龙尾,与古人相比,从洞顶搬到了地面,倒像是被法力制服的龙了,不能再兴风作浪了。 出得洞来,一抬头看到了崖上多出个斗大的石绣球。想了好一会儿,才恍然记起这儿曾经是电影《刘三姐》的外景地,原来刘三姐和三个“酸”秀才对歌就是在这个渡口拍的! “什么水面打跟头?什么水面起高楼?什么水面撑阳伞?什么水面共白头?”喜欢唱歌得张二张口就来。这个简单,我来唱:“鸭子水面打跟头,大船水面起高楼,荷叶水面撑阳伞,鸳鸯水面共白头……。” 我的朋友阿二说,小时候叠彩山附近方圆五里之内都是她和她的朋友们的乐园。尤其是这木龙渡口,前临漓江,后倚悬壁,挨着叠彩山又不用交门票,可随兴游戏。那时还不似现在,修起了精致的石阶和石雕刻一派天然古朴,野趣盎然。一年前我们来的时候木龙洞里还立着两只大大的发豆芽菜的木桶,一年后的今天,这儿已经成为“两江四湖”环城游的一个水上码头,停着两艘游船,岸边花木繁盛,空气清新,吸引了好些垂钓者。 木龙渡的标志性建筑是渡口上方的木龙宝塔,这也是传说中的镇妖塔。因为在渡口上方有一巨石,形如蛤蟆。相传,每当漓江涨水时,蛤蟆嘴里便会吐出浑浊的水来。于是,唐代便在石上建了座喇嘛式的塔,高4.43米,塔基由三层石鼓叠起,其上刻有莲花,塔身由上往下收缩,就像一个圆形宝瓶。塔基上还用漆标有漓江涨水的水位线。 每看到这,阿二都兴奋异常,她兴致勃勃地说着儿时的趣事——他们以前一群野孩子喜欢比赛爬到塔顶,再攀上半山腰,欣赏江上的船来鱼跃、渔歌声声,以及江对面的莽莽尧山与村舍民居。今天看来,一切历历在目,触景生情,却有些情怯止步了。P.58-59 序言 记住一段历史,可能是因为一个美妙的瞬问: 记住一个地方,可能是因为一处美丽的风景。 人不能呆在原地不动,需要时常走出去,看看自然,阅览人文。所谓的“边游边吟”就是这种生动而有趣的生活状态。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多样的旅游大国,自然不乏诸多游走于名山大川、品玩古风遗韵的侠客。更会有脍炙人口的“风”言“风”语流传于世,并形成了旅游图书市场的一枝独秀。 大雅“游吟系列”丛书就是这样一套有意思的选题策划。它兼闼读、实用、欣赏、收藏诸多功能于一体,体现了旅游图书在风格上、选题方向上趋向多样性和纵深性的发展趋势。在路上写、路上拍、路上画,成为这套图书的一个特色。故谓之“游吟”。个人的体验和发现使得文字有很独列的视角和知识点,往往是一点切入,生动有趣,不追求面面俱到,不要求读者了解旅程的全部,没有阅读的压力,追轻松,求愉快。精彩的图片和别致而另类的装帧版式设计给图书以鲜活的生命,欣赏功能和收藏价值就在于此。但作为旅游图书,不仅要解决好看的问题,实用性也不能丢,有关旅行中的行、吃、住、当地特产、实用资讯等要素当然必不可少。 丛书中每本书的书名很值得玩味。江南文化厚重,人文自然景观俱佳,宣纸,故名《纸上江南》:“桂林”用“水印”而非“水映”,印映近音近义,但意境有别,桂林如水印版画,人画的风景自然美。故名《水印桂林》:山东称“齐鲁”,齐鲁之地有“一山一水一圣人”之说,山海胜迹颇多,故名《山海齐鲁》;徽州是黑、白、灰的调子,用中国的水墨画表现最适当不过,故名《水墨徽州》;四川谓巴蜀,给人直觉包括视赏、味赏部是麻辣,故名《麻辣巴蜀》;蛱江山水人家,不仅代表了流传千年的巴蜀文化,其细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乃至一个笑厣。都透出千种神韵、万般风情,秀色可餐,故名《神秀三蛱》:新疆独特的地理形成了那里独特气候形态,“朝穿皮袄午穿纱,夜抱火炉吃西瓜”生动描述出新疆对比强烈的气象,故名《冰火新疆》;靠近亚热带的福建,四季常青,郁郁葱葱,像一块晶莹的翡翠,故名《翡翠闽地》;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行走,不仅感受空同的苍茫,更能体验时问上的苍茫,如果你边走边听喜多郎的《丝绸之路》,那真正形神全然领悟于心。故名《苍茫丝路》 拿起游吟系列丛书上路吧,无论书和风景,二者都同样精彩,不会让你失望。 后记 在路上 可能是以前一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用来形容我目前的和曾经所经历过的生活状态与感受,直到前些日子看到一本书中有这么一句话,觉得非常非常的贴切。 “是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无论是出国、考研、下海,还是带着帐篷的流浪,我们都是在路上,我们不知道明天八点钟会发生什么,所以我们可以心平气和地面对所有不幸的事。”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立刻把我在新秀里的签名改成了“在路上,一切与行走和记忆有关”,而在聊天中偶然得知老刘已经把他的户外俱乐部定名为了“在路上”。要知道在这之前有过好些个备选名字,比如“华南虎”、“重狼”,当时他讲给我听的时候都被我凭直觉否定了,阳刚之气十足,却是落入俗套;明明在南方,十年难遇一场雪,为什么要学别人来个来个“雪”字呢?可是过了不到几天。当我看到“在路上”这三个字出现在俱乐部名头前面时,感受顿时不同了。如果说我们有了共同的感知与认可,我不能否认确实存在这种情况。我不知道他是从哪里看来的亦或是自己悟出的,但是我承认自身对此的灵感还是受到一群热衷于甩DV拍摄纪实电影的自由创作者的影响。他们脚步不停地四处奔波,寻找表现题材与镜头,而切入点又是与我一直十分向往的影视人类学的主旨十分的吻合。说起来虽然表现手法不尽相同,但意义却是异曲同工的。 和老刘一样,我对于这三个字的最初认可主要是集中体现在对户外运动的一种向往与热衷上。我一度希望将旅游作为学业与兴趣两者兼顾的生存方式,也是出于早些年对于出去旅游可以四处乱跑暂时摆脱繁重学业的想法,现在想想不免带有几分年少的幼稚可笑,但又确实是有了这种想法才让我有机会走到了今天。 虽然所学并不是纯粹的旅游专业,但我庆幸正是这样才让我比其他人有了更多接触底层民间真实生活的可能性与可操作性,而且还可以少些无谓的唉声叹气。当然,从文化的许多不同的视角观察、理解和分析他们的种种生存境况,这已经不再仅仅限于一般旅游意义上走马观花的游山玩水了。其实现在已经有很多人意识到了这一点,背包族的自助游方式对人生百态的理解肯定会与导游旒后团队的观光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而当户外爱好者在徒步、漂流、探洞、攀岩的筋疲力尽中追求一种行走的“痛快”时,路上的丰富体验很快就消解了他们以往对生活的种种不快,一种全新的认知感受正在重新建立。然而户外行走还只是我和我的朋友们路上经验的一部分,学科的调查方法要求我们参与到当地人的生活生产中,在日夜交替循环往复中观察体验另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当然其间也有山水绿树为伴,也有歌声舞曲缭绕,也有风俗风味的陶醉,两者是平等的,是融入的,但却是平民化的,是世俗的,是边缘化的。 正如在这个炎炎夏日里,我、老刘和我们的朋友们近乎疯狂地四处采点,奔波穿梭于常规景点之外的山山水水间、名镇古村之间,尽一切可能在涌动的人流外寻找令心灵感动甚至让自己流泪的瞬间,哪怕只是一汪清泉、一块木雕、一个微笑,一杯热茶,都暖人心肠,引人思乡。路走得越多,记忆就越无法磨灭。那些饱含质朴的乡野民众生活中零零碎碎的种种,那些野外穿越中不经意间感悟到的艰辛愉悦的累积,只有在行走中才能真实体会到的丰富信息与内涵,正一点点凝结成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他们不会让你迷失,只会令你更深刻。 这已不能称为完全意义的旅游了,尽管我们的调查对象常常是当地的旅游现象,而这一切根基的灵感来源似乎还是应该归功于人类在各个阶段的各种经验,如上引文所言,出国、考研、下海还是流浪都只是相同过程的不同表现方式而已。因为“在路上”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旅游行走的局限,否则这个词语不可能引起这么多人的共鸣! 仔细回想自己曾经走过的路,无一不是这三个字的写照。两年前当我陷入感情的失意难以自救时,我选择了在山水依偎中肆意工作作为对精神放逐的惩罚,整个五一黄金周奔波于景点与游客之间企图寻求依赖的平衡点。两年后和学姐所言一样“应该在嫁人的时候选择了升学”来继续我未完的求学的路,惟一感到欣喜的就是还能和以前一样将“在路上”的热衷再次与学业结合起来,也许这条路走得会有些偏差。就像我在写文章的时候总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思路表现一些独立的思考,张扬的文字个性,但往往却不得不在与编辑一次又一次的沟通交流中再次寻找契合点。也许是我太过苛刻,也许是我太过执著。但是,世上本就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路上看到的风景自然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人生的轨迹需要自己去规划。 这些天我一直希望能尽我可能地将“在路上”的感受叙述殆尽,现在看来还只是道出了其中的只言片语而已。感谢大圩中学的阿满和兴坪中学的老黑,陪伴我们走过了炎炎夏日中的一段旅程。未完的路将是个未知数,我想我们大家都会有勇气从容面对生命赐予我们的每一天,继续在路上勇敢地走下去。 彭静 2004年4月1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