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十二把椅子/名著名译插图本
分类 文学艺术-小说-外国小说
作者 (苏联)伊·伊里夫等著//张佩文译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十二把椅子》伊里夫和彼得罗夫是合著的第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他们的成名之作。小说问世之初虽被“拉普派”斥之为“对现实生活取虚无主义态度”,但却很快受到广大读者的普遍欢迎,并博得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与充分肯定。《十二把椅子》在两位作家生前即曾十次再版,并被译成多种语言。

内容推荐

在革命风暴到来之际,贵族夫人别图霍娃将自己一生积蓄的珍宝秘藏在十二把一套的椅子中的一把,直至弥留之际,才将此事吐露给为其作临终忏悔的神父费多尔及其女婿沃洛比亚尼诺夫。于是,以神父为一方,以女婿为另一方,便展开了一场寻觅与夺取财富的争斗。寻宝的历程遍及俄罗斯大地的各个角落,涉及各式各样的人物;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离奇,读来荒唐可笑,但又真实可信。然而小说的主旨并不在于向读者提供一个滑稽幽默,妙趣横生的冒险故事,而是借助这一故事的巧妙结构,以辛辣讽刺的笔触在读者面前展现一个市侩、庸人和形形色色的社会蛀虫的“小世界”,(其中既包括在社会急剧变革的背景下沉滓泛起,蠢蠢而动的没落贵族、旧官吏、旧商人、旧神职员,也包括“新经济政策”时期见机而动的新生资产阶级分子,以及无视百信冷暖的官僚主义者,损公肥私者和以艺术创新为名粗制滥造,甚至诲淫海盗的所谓作家与诗人),将戟刺的锋芒直指他们的共同特质——贪婪、自私、惟利是图与拜金主义。

目录

第一部 老城名流

 第一章 别赞丘克与“自然女神”

 第二章 别图霍娃地人谢世

 第三章 “警世宝鉴”

 第四章 远行缪斯

 第五章 伟大谋士

 第六章 钻石幻影

 第七章 “泰坦尼克”的遗迹

 第八章 文过饰非的小偷

 第九章 您的鬈发哪儿去了?

 第十章 钳工、鹦鹉和女巫

 第十一章 字母索引——生活的写照

 第十二章 炽热的女人,诗人的幻想

 第十三章 请做深呼吸:您太激动了!

 第十四章 “剑犁同盟”

第二部 在莫斯科

 第十五章 椅子海洋

 第十六章 贝托尔德·施瓦茨修道士公共宿舍

 第十七章 各位公同,请尊重床垫

 第十八章 家具博物馆

 第十九章 欧式表决

 第二十章 从塞维利亚到格拉纳达

 第二十一章 肉刑

 第二十二章 吸血鬼艾洛奇卡

 第二十三章 阿韦萨洛姆·弗拉基米罗维奇·伊北努连科夫

 第二十四章 汽车俱乐部

 第二十五章 与裸体工程师的谈话

 第二十六章 两次拜访

 第二十七章 坐禁闭用的多功能箱笼

 第二十八章 小母鸡与太平洋小公鸡

 第二十九章 《加夫里拉正传》作者

 第三十章 在哥伦布剧院

 第三部 别图霍娃夫人的宝藏

 第三十一章 伏尔加河上的奇幻之夜

 第三十二章 一对魔鬼

 第三十三章 逐出天堂

 第三十四章 星际象棋代表大会

 第三十五章 以及其他等人

 第三十六章 翠石洼风光

 第三十七章 泽廖内角

 第三十八章 在云层下

 第三十九章 地震

 第四十章 财宝

试读章节

N县城的理发馆和殡葬所如此众多,仿佛该城居民生来就是为了刮刮脸,理理发,用润发剂将脑袋整修一新,然后便马上要告别人世似的。可事实上,在N县出生,理发,以及死亡的人数均甚寥寥。县城的生活平静已极。春季的夜晚令人陶醉,月光下的泥泞像无烟煤似的闪闪发光,而城里的年轻人又如此钟情于公用事业基层工会的女秘书,致使她收取会费的工作都受到干扰。

然而伊波里特·马特韦耶维奇则对爱情与死亡问题处之泰然,尽管就其职务性质而言,每天除去半小时的午餐休息时间外,自上午九点至下午五点,他所掌管的正是这类事宜。

每天早上,克拉芙季娅·伊万诺夫娜都要端来冰冷的杯子上挂着一溜溜雾水的热牛奶,他喝完后走出半明半暗的小屋,来到宽阔的,春光明媚,名为古别伦斯基同志的大街上。这是一条在一般县城里所能见到的,最为宜人的街道。街道左侧有一排淡绿色波浪似的玻璃橱窗,里面放着“自然女神殡仪馆”的泛着银光的棺材。街道右边则是别赞丘克师傅的棺木作坊,在几扇玻璃泥子业已脱落的小窗口里,无精打采地躺着几口布满灰尘,颇显得孤寂的柞木棺材。接下去是“名理发师皮埃尔及康斯坦丁”的店铺,门前挂着“专修指甲”和“上门烫发”的牌子,以招揽顾客。再往前走则是一家附设有理发部的旅馆。旅馆后面是一大片空地,空地上兀立着一个孤零零的门框,紧靠门框,立着一块已经生锈的招牌。一头淡黄色的牛犊正在爱惜地舔着它。招牌上的字样是:

尽管经营殡葬事务者甚众,但前来光顾者却为数不多。还是在三年前,伊波里特·马特韦耶维奇尚未在N城定居下来时,“敬请惠顾”殡葬事务所即告倒闭,而别赞丘克师傅也饱尝过辛酸,有一次他甚至想把他的一口用以展出的上好棺木送进当铺。

N城的人们亡故者甚寡,对此,伊波里特·马特韦耶维奇比谁都更清楚,因为他在户籍登记处供职,主管那里的死亡与婚姻登记工作。

伊波里特·马特韦耶维奇的办公桌,酷似一块盖在坟墓上的旧石板,左边的一角已被老鼠啃了去,几条细弱的桌腿,颤巍巍地承受着一叠叠厚厚的卷宗的重压。卷宗是烟色的,上面题着字,从这些卷宗里可以获取所有有关N城居民的家谱,以及在该县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生息繁衍的宗族谱系的资料。

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五日,星期五,伊波里特·马特韦耶维奇同往常一样,七点半钟一醒来,便立刻把一副老式的金梁夹鼻眼镜架在鼻子上。他不戴普通眼镜。一次他觉得,戴夹鼻眼镜不太卫生,于是便直奔眼镜店买了一副镀金镜架,没有边框的眼镜。起初,他很喜欢这副眼镜,可是他妻子认为(这是在她去世前不久),他戴上这副眼镜活像是米留可夫,于是他便把眼镜给了守门人。守门人虽然不是近视眼,可戴起眼镜倒很习惯,而且美滋滋的。

“勃恩如尔!”伊波里特·马特韦耶维奇一面拿腔作调地对自己说,一面把脚放下床来。

这声“勃恩如尔”表明伊波里特·马特韦耶维奇醒来情绪很好。如果他醒时说声:“古特,摩根”,那么其含义通常是肝部不甚舒适,五十二岁已是非同儿戏的年龄,以及眼下天气很潮。

伊波里特·马特韦耶维奇将两条瘦腿伸进战前那种订制的裤子,扎好踝部的带子,随即登上窄方头的、短勒软底皮靴。五分钟以后,他身上便出现一件十分招眼的、银星点点的月白色西装背心和一件柳斯特林闪光呢上衣。伊波里特·马特韦耶维奇抹去洗脸时留在白发上的水星儿,像野兽似的,■■胡子,犹犹疑疑摸摸不太光滑的下巴,拿起刷子将剪得短短的铅色头发梳了梳,之后便面带谦恭的笑容,迎着走进房来的岳母——克拉芙季娅·伊万诺夫娜走了过去。

“埃波里特,”她打雷似的嚷道,“昨晚我做了场噩梦。”

她说“梦”字时带有法语的鼻音。

伊波里特·马特韦耶维奇自上而下俯视着岳母。他的身高达到一百八十五公分。从这一高度,他可以轻易而又方便地带着几分蔑视来对待岳母克拉芙季娅·伊万诺夫娜。

克拉芙季娅·伊万诺夫娜继续说道:

“我梦见死去的玛丽了,她披散着头发,束着宽宽的金腰带。”

克拉芙季娅·伊万诺夫娜的声音犹如隆隆炮声,震得那盏带有储油器和一串串沾满灰尘的小玻璃坠子的生铁吊灯颤个不停。

“可把我吓坏啦!我担心,可别出什么事呀!”

她最后一句话说得那么用力,连伊波里特·马特韦耶维奇头上那块瓦片似的头发都散开了来。他皱着眉头,一字一顿地说:

“不会出什么事,妈妈,您已经交了水费吗?”P3-6

序言

伊里夫和彼得罗夫,原苏联著名讽刺幽默作家。伊里夫原名伊利亚‘阿尔诺里多维奇·法因济尔贝格,一八九七年生于敖德萨一银行职员家庭,一九一三年技术学校毕业,曾任统计员和报刊编辑,一九二三年在《笛声报》工作期间开始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在《铁路员工》、《三十天》、《苏维埃银幕》等刊物上发表了众多针砭时弊的特写、讽刺幽默小品、短篇故事和影评等。彼得罗夫原名叶夫根尼·彼得罗维奇·卡达耶夫,一九。三年生于一历史教师家庭,同为敖德萨人,一九二。年古典中学毕业,先后担任过乌克兰电讯社通讯员,刑事调查局检查员,一九二三年在莫斯科讽刺幽默杂志《红辣椒》编辑部工作,常以“外国人费道罗夫”的笔名在《共青团真理报》、《笛声报》等刊物上发表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杂文、特写、国际时事述评等。一九二五年两位作家相识于莫斯科,次年开始合作。在他们共同创作的十年中发表了一系列极具影响的优秀作品,如:《十二把椅子》(1928)及其续篇《金牛犊》(1931)、《光明磊落的人》(1928)、《一层楼的美国》(1936),以及发表于《真理报》、《文学报》、《旗帜》杂志等重要刊物上的大量讽刺小品、短篇故事和剧作。令人惋惜的是,两位作家均为英年早逝:一九三七年伊里夫因肺病辞世,彼得罗夫则于一九四二年殉职于战地记者的工作岗位。

《十二把椅子》是他们合著的第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他们的成名之作。小说问世之初虽被“拉普派”斥之为“对现实生活取虚无主义态度”,但却很快受到广大读者的普遍欢迎,并博得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与充分肯定。《十二把椅子》在两位作家生前即曾十次再版,并被译成多种语言。

《十二把椅子》的主要故事情节是,在革命风暴到来之际,贵族夫人别图霍娃将自己一生积蓄的珍宝秘藏在十二把一套的椅子中的一把,直至弥留之际,才将此事吐露给为其作临终忏悔的神父费多尔及其女婿沃洛比亚尼诺夫。于是,以神父为一方,以女婿为另一方,便展开了一场寻觅与夺取财宝的争斗。寻宝的历程遍及俄罗斯大地的各个角落,涉及各式各样的人物;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离奇,读来荒唐可笑,但又真实可信。然而小说的主旨并不在于向读者提供一个滑稽幽默,妙趣横生的冒险故事,而是借助这一故事的巧妙结构,以辛辣讽刺的笔触在读者面前展现一个市侩、庸人和形形色色的社会蛀虫的“小世界”,(其中既包括在社会急剧变革的背景下沉滓泛起,蠢蠢而动的没落贵族、旧官吏、旧商人、旧神职人员,也包括“新经济政策”时期见机而动的新生资产阶级分子,以及无视百姓冷暖的官僚主义者,损公肥私者和以艺术创新为名粗制滥造,甚至诲淫诲盗的所谓作家与诗人),将戟刺的锋芒直指他们的共同特质——贪婪、自私、惟利是图与拜金主义。

小说的巨大成就还在于它继承俄罗斯讽刺幽默文学的优秀传统,塑造并确立了一个新的典型环境下讽刺人物的新典型——“伟大谋士”奥斯塔普·宾杰尔。

奥斯塔普·宾杰尔出现并活跃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当时曾容许私有经济有一定发展)。在革命取得初步胜利,社会的诸多领域,包括思想文化战线,百废待兴,新的法治秩序和道德规范尚待确立的形势下;在一些人生活得庸庸碌碌,往往只为金钱和物质利益所驱动的环境里,宾杰尔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奥斯塔普·宾杰尔是位市侩、骗子和冒险家的集大成者。他不关爱任何人,绝对只钟爱自己,他毫无国家、社会和集体观念;鄙夷一切诚实劳动;不择手段敛取钱财以满足贪欲。然而这并不是一个概念化、脸谱化的形象,他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质。他体格强健,快活乐观,在他的冒险事业中主动出击,积极果敢。他像食腐动物一样敏感,哪里有恶臭,哪里就有他的身影。“首席贵族”沃洛比亚尼诺夫刚一踏上觅宝之路便落人他的手中,被他玩弄于股掌之上。宾杰尔的制胜法宝是他那极端的厚颜无耻,他嘲笑和否定一切崇高的原则和道德观念,所到之处,总是将事物的黑白颠倒,把人们的头脑搅混。在他和沃洛比亚尼诺夫充满险阻的“共同事业”中,他表现得足智多谋,又善于应变,从而使他们的骗局能屡屡得逞,或在遭遇挫折时顺利摆脱困境。他牢牢控制着“首席贵族”,使之处处俯首听命,敢怒而不敢言,但他又能恩威并施,不计后者的“小过”,表现出一定的“容人之量”。总之,作者赋予这一形象的某些品质有时甚至会使读者产生一定程度的惋惜,惋惜此人的智能与才干未用于正途。也许,作者据此要告诉读者:这正是宾杰尔之流的危险所在。

小说在挞伐种种社会消极现象的同时,还以饱满的热情和钟爱之心,着力描绘了一位致力于未来城市建设,勤劳、执著、埋头苦干的工程师形象和一个生气勃勃,乐观向上的共青团员——青年新闻记者的群体,以凸显时代生活的主流并预示社会发展的光明前景。此外,伴随着“觅宝者”的旅程,在读者面前还不时展现出俄罗斯的广袤疆土与海域、高加索巍峨壮丽的群山、汹涌澎湃的伏尔加河,以及流光溢彩、满载着歌声、赞颂着传奇英雄的夜行航船。通过这一切,作者似乎意在反衬宾杰尔之流的猥琐与渺小,并抒发胸臆,讴歌俄罗斯的大好河山及其历史文化传统的伟大与永恒。

《十二把椅子》中的众多形象均产生于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前后,但迄今看来,它们依然显得十分生动、鲜活、丰满而逼真,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既有赖于两位天才作家深厚的文学功力,也由于那个时代,虽已物换星移成为过去,但与我们现时所处的环境毕竟尚有可以类比之处。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选定的插图。插图的作者——库克雷尼克塞,同样是一个由三位苏联美术研究院院士,苏联人民美术家——库普里亚诺夫、克雷洛夫和索科洛夫——组成的杰出的艺术创作集体。他们各自都是优秀的肖像画和风景画画家,然而三人共同创作的,反映国内与国际形势题材的漫画、诸多经典文学作品的插图,以及极具杀伤力的反法西斯宣传画则使他们成为苏联美术界难以望其项背的佼佼者。他们的漫画作品融合和凝聚了各自的所长,并形成了三位一体、极其鲜明的创作个性:辛辣的讽刺、着意渲染的氛围、极富动感的画面,以及夸张到近乎怪诞,充分凸显和昭示着本质与特征的人物造型。

伊里夫一彼得罗夫的小说配以库克雷尼克塞的插图的确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译 者

二○○三年四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21:2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