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什么是细节、细节的实质、细节的功用、我们为什么做不好细节以及如何做好细节”等理论和实践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提供了一些培养员工细节意识的训练方法,以及实用的细节管理工具和方法。试图对细节问题做更深入的探讨,从而为精细化管理的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细节决定成败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作者 | 汪中求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对“什么是细节、细节的实质、细节的功用、我们为什么做不好细节以及如何做好细节”等理论和实践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提供了一些培养员工细节意识的训练方法,以及实用的细节管理工具和方法。试图对细节问题做更深入的探讨,从而为精细化管理的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在担任CEO的三年时间里,将视野从专注营销转向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的动作。汪中求以大量案例论述了“细节”在管理中的重要性。这本书意在提示企业乃至社会各界:精细化管理时代已经到来。 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 中国决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少各类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 目录 前言 再版前言 第一部分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从改变观念着手 1、不要以为总理比村长好当 2、杀鸡须用牛刀 3、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 4、拒绝浮躁: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 5、每个人素质提高一小步,民族素质将提高一大步 6、战略:从细节中来,从细节中去 第二部分 没有破产的行业,只有破产的企业 ——细节造成的差距 1、上海地铁二号线和一号线的差距 2、荣华鸡为什么干不过肯德基 3、沃尔玛成为龙头,凯玛特申请破产 4、日本汽车与美国汽车的较量 第三部分 1%的错误会带来100%的失败 ——忽视细节的代价 1、白蚁的危害 2、“88888帐户”毁了巴林银行 3、“一个连简历都保管不好的人是管理不好一个部门的” 4、50亿分之一的氯霉素含量导致出口退货 5、T28手机使爱立信输掉中国市场 6、一顿奢侈的晚餐吓走了外商 第四部分 用心才能看得见 ——细节的实质 1、王永庆是如何掘到第一桶金的——细节是一种创造 2、倒茶水的老头——细节是一种功力 3、加加林成为太空第一人的秘密——细节表现修养 4、GE的莎士比亚考题——细节体现艺术 5、一把椅子的问候——细节隐藏机会 6、机器停着也能赚钱——细节凝结效率 7、乔·吉拉德的生日鲜花——细节产生效益 第五部分 伟大源于细节的积累 ——从小事做起 1、把目光放在客户而不是竞争对手身上(目标) 2、魔鬼存在于细节之中(决策) 3、企业家要有对细节无限的爱(组织) 4、要让时针走得准,必须控制好秒针的运行(执行) 5、过去,人是第一位的;将来,制度是第一位的(管理) 6、创业很刺激,管理很平淡(效果) 第六部分 第一代老板靠胆子,第四代老板靠脑子 ——微利时代要求精细化管理 1、专业化——市场分工越来越细 2、大趋势——产品利润趋向于零 3、同质化——企业经营的全球性难题 4、拼细节——细节决定未来企业竞争的成败 第七部分 治国大国若烹小鲜 ——公共管理无小事 附录 不要原谅汪中求(代后记) 试读章节 我从来都认为,现在的人智商差距愈来愈小了,对自我的认识愈来愈自信了。这无疑是社会的进步。但另外一个极端又出现了,或正日益显现出来,那就是,人们过于相信自己,藐视一切。 的确,人不愧为高等动物。人的智商由7个基本部分组成:数字、感觉、空间、语言、记忆、归纳、表述。这得益于人有神奇的大脑。任何一位常人的大脑都优于任何一台计算机。人脑有10000亿个脑细胞,每一个细胞就像一棵树一样地复杂,而人的每一只眼睛都有13000万个光接受器,结构之精密难以想象。人的大脑有7个智力中心:语言智力、数学智力、音乐智力、视觉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左半脑帮你管着语言、数学、逻辑、次序,右半脑则把节奏、旋律、音乐、图像、幻想管了起来。 我常常没道理地纳闷:人的大脑,就从蔬菜、水果、果仁、鱼、植物油等食物中吸收一点营养,另外加上运动使血液向大脑供氧,大脑就那么管用?后来我听一位叫卡尔·西秀的心理学家说,就智商的7个基本组成部分之一的记忆,一般人只用了其遗传能力的10%。太不可思议了! 殊不知啊,绝大多数人的智商都很高,我们也就不容易超越他人了。 18分理论 有一次,我给北京大学的学生演讲,说到一个“汪中求式”的“218分理论”。人的智商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大部分,从对人的一生的作用来分,智力因素占40%的权重;在智力因素的知识和技能对比中,我们认为知识占40%的权重;知识又分书本知识和社会知识,书本知识占40%的权重;书本知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又占40%的权重。假设我们同意以上的权重的分配,那么,总平均85分的在校学生获得的总智商分数是:1×40%×40%×40%×40%×85≈218(分)。当然,我们北大的高才生不可能没有非智力因素得分,也不可能没有技能和社会知识得分。这个“218分”的说法只是想给高才生们一个提醒:每一个北大的学生都可能成为人才,但仅凭手头的几张分数单,就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人才,就大错特错了。 要想比别人更优秀,只有在每一件小事上比功夫。比如,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的阅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的标准播音速度听说是每分钟120字,而一般人的正常阅读速度是每分钟200字,但受过快速阅读训练的人的一般阅读速度是每分钟300字。但这要经过刻苦的训练啊。先训练默读,做到不出声音不受干扰,专心致志;再训练读目录和标题,使阅读中紧紧抓住段落的核心;再训练扫描读,像摄像机一样一目十行,而不是从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再训练段读,用抓关键词的方法,几秒钟就抓住一段文字中的关键词,一次性阅读一个段落。一点一滴地强化,才可能最终突破。 曾经看曾国藩的书,曾国藩要求子女(包括儿媳妇在内)连没有什么大用处的布片、线头都必须有序分放。我想自有其用意。 ○中国的六件大事 上个世纪的最后的一些日子,各大媒体都在讨论人类历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其中有一篇题为《人类历史上的100件大事》的文章,所列100件大事中,与中国有关的共9件: 儒家和道家的形成由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前者的学说核心是“仁”,后者是“道”。 成吉思汗的帝国霸业建立横跨欧亚的大帝国。 火药的发明和改良中国发明,以后传入欧洲。 印刷术的发明11世纪中国毕升发明活字印刷,以后15世纪德国葛登堡改良印刷术并流传开来。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完成了行程25000里的战略大转移(1934-1935)。 卢沟桥事变 1937年,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 新中国成立 二次大战后世界政治生活中最重大事件,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力量对比。 战后世界人口空前增长至今已近60亿,造成了一系列问题。 自然环境恶化 环境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保持生态平衡成了最重要的课题。 这9件中,真正完全因中国人而起的大事只有6件。当然,我不敢说除了以上6件,中国历史上的所有事情都是小事,但从某个角度看,至少可以认为,大事总是少的。 我们普通人,大量的日子,很显然都在做一些小事,怕只怕小事也做不好,小事也做不到位。身边有很多人,不屑于做具体的事,总盲目地相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孰不知能把自己所在岗位的每一件事做成功,做到位就很不简单了。不要以为总理比村长好当。有其职斯有其责,有其责斯有其忧。如果力不及所负,才不及所任,必然祸及己身,导致混乱。所以,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每一件小事。所谓成功,就是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坚持。 在此前出版的《营销人的自我营销》一书中,我曾提到在一家涂料企业戒烟的案例。如果,作为老总下一个指令,全公司自×月×日起严禁吸烟,违者罚款××元,似乎也很容易;但实际上,企业有1/3的烟民(包括老板在内),还有300位常来常往的客户一大半是老烟枪,一个通令能马上解决问题吗?不行啊,要耐心细致地处理,才能“软着陆”。(见附录1:企业怎样戒烟) 当今社会的现实情况是,太多的人,总不屑一顾于小事和事情的细节,太自信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遨游宇宙,绕行地球,每一个人都能想象得出是怎么一回事;但是,任何一个人,从18—60岁,每一天徒步半个小时,就可以绕行地球一周,则几乎极少有人认真琢磨过。 2004年1月18日,我在新华网与网友的对话中,许多人提出:孙中山先生虽然讲过“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可是不当大官怎么做大事呢?这一点上, 我们应该好好向已故总理周恩来先生学习。 周恩来位居总理之职,官不可谓不大,而他强调的却是“关照小事,成就大事。”他一贯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尽可能地考虑到事情的每个细节,最反感“大概”、“可能”、“也许”的做法和言语。一次在北京饭店举办涉外宴会,他问:“今晚的点心是什么馅?”一位工作人员答道:“大概是三鲜馅吧。”周恩来马上追问:“什么叫大概?究竟是,还是不是?客人中如果有人对海鲜过敏,出了问题谁负责?” 周恩来总理正是以他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不仅赢得了中国人民的爱戴,同样受到了国际友人的尊敬。尼克松说:“对于周恩来来说,任何大事都是从注意小事入手这一格言,是有一定道理的。他虽然亲自照料每棵树,也能够看到森林。”尼克松回忆道:“我们在北京的第三天晚上应邀去看乒乓球表演,当时天已下雪,而我们预定第二天要去参观长城。周恩来离开了一会儿,通知有关部门清扫通往长城的路上的积雪。” 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 周恩来先生重视细节的作风,希望能够对我们改变观念起到一定的作用。有的朋友以为做了大官才能做大事,或者只想做大事,最终肯定是成不了大事的,反而连小事也做不好。有人以为官越大越好当——讲稿有人写,出行有人安排,生活有人照料,发号施令就是了,小事是村长们应该干的。我看这种人即使当了大官,也干不好,当不长。 细节的变化,更能体现观念上的更新和进步。 序言 《细节决定成败》出版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今年1月17日我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作讲演,现场反应热烈,在不到2个小时的有限时间里,听众提出了50多个问题,涉及到个人、企业、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同时,这本书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中国奥林匹克组委会的领导认为该书是一本好书,对组织好奥运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邮政宣传中心将该书作为2004年的重点图书向全行业推荐,在全行业提倡“关注细节,把小事做细”的精神;中国《企业管理》杂志社认为该书指出了中国企业的症结所在,杂志社副社长孙庆生先生指出:该书的理念为解决中国企业“长不大、活不长”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决定将该书的理念向企业界推广…… 看来,“细节”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时空连线”栏目,以“细节、现场、观点”作为宣传语;被视为营销领域权威刊物《销售与市场》以“过程、方法、细节”作为封面用语;北京的一家饭店也以“细节见证品质”来表达自信…… 社会各界热烈的反响以及众多有识之士对细节问题的重视,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细节问题。 “细节”原是我讨论营销问题而引伸出来的话题,但在深入研究之后,发现细节问题不止是营销领域的事,而是企业管理问题,乃至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存在的问题,于是索性将此问题展开来。这种想法也得到读者及网友的鼓励。他们在与我的沟通中,要求我将细节问题的讨论,从营销、企业扩展到整个社会,于是,本书再版时,除了对原书内容做了必要的修订外,还增加了相应的章节,就解决浮躁、提高民族素质、战略与细节的关系以及政府公共管理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因为曾在机关工作过几年,做顾问和咨询之后,也经常与政府领导接触和沟通,对开发区招商、建设国际大都市、CBD等一些公共管理方面的细节问题,有一定程度的认识。我认为,细节在公共管理领域的重要性,要比在其它领域凸显得多。社会上不断发生的安全事故,也使我们感到:要将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群众利益无小事”落到实处,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去年年底,温家宝总理竟为解决拖欠民工工资这等“小事”亲自下到基层:“中国有13亿人口,不管多么小的问题,只要乘以13亿,那就成为很大很大的问题……” “细节”问题之重,使自己对细节处做出的功夫产生了几分“成就感”的同时,也增加了相应的责任感。但在“细究”之后,觉得细节问题与全社会的心态有关,也有其深刻的民族文化背景,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不是我个人能力所能解决的,也不是一本书所能解决的。所以,该书如果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有识之士来共同关心这个话题,并进一步引起全社会对细节问题的关注和重视,我就心满意足了。 汪中求 2004年2月1日于广东·中山 后记 刚刚出版的那本《营销人的自我营销》3个月竟连续加印4次,除内容有可资借鉴处之外,我想应该是这本书“宁讲错话,不讲假话”的态度得到了读者的认同。在直接或间接与我进行沟通的读者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希望我在以后的著作或文章中,能把书中的一些观点一个个地做透。比较集中的要求是先好好讨论一下“把小事做细”。 的确,早在泰豪科技工作期间,当时的上司黄代放总裁就一直强调这个,使我受益良多;我南下做总经理以后,更深切地认识到“把小事做细”的重要;做顾问、做咨询、做演讲,我更是处处贩卖“把小事做细”的观点,得到了很多企业老总的认同。恰在此时,友人张建利先生告我,北京不少高科技公司都在热烈地讨论“企业管理中的细节”这一议题,只是苦于没有专题论著,于是,促成了我早些把这个题目展开来细做。 “书到用时方恨少”。当我把这个题目展开来,并且旁征博引般地议了一通后,便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功力不够。首先是“细节”从概念上难以层层递进地进行剖析;其次,虽然过去比较留心国内外一些引人注目的事,但真正引用起来,方知不能一一与作者联系上,留下“借了人家的不交租金”的遗憾;同时,细节是随着事物发展的进程而不断变化的,而人们对它的认识还受到事物发展进程的限制,本书名为《细节决定成败》,但只怕一些细节还没有做到位:所有这些,都不是“求读者原谅”一句话就能打发的。 虽然如此,如果本书的出版,能够引起社会对细节问题的广泛关注,能使人们在对细节的关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和方法,那汪中求的不被原谅也就值了。但愿如此,阿弥陀佛! 本书在出版过程中,新华社领导、新华出版社领导以及新华出版社编审卢瑞华老师给予了很大的指导和帮助,谨表示感谢! 本书在修订过程中,贾春峰教授(中宣部理论局原副局长、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崔俊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学会秘书长)、周浩然研究员(当代改革与发展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管理学家》杂志主编)、韩福荣教授(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岳庆平教授(九三学社中央研究室副主任、北京大学人才研究中心主任)、刘茂林教授(清华大学)、周晓柏先生(中国奥组委行政处长)、孙庆生先生(《企业管理》杂志社副社长)等有关专家给予了热心指导,也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同时,也向在本书出版和修订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给予热心支持的朋友们表示感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