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治疗是当前心理治疗的主要流派之一,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其理论与治疗技术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这本书既介绍了认知治疗的传统技术,又向读者介绍了这一领域中大量涌现的新技术和新策略。这本书既适用于那些心理治疗和认知治疗的初学者,也可以作为有一定经验的认知治疗师的“进阶读物”。它不仅仅涵盖范围全面广泛,而且非常具体,非常具有指导性,针对每项技术作者都提供了清晰生动的案例对话、来访者使用的自助表格以及对家庭作业的具体建议。对于熟悉认知治疗原理和实践的读者来说,它将是从事认知治疗的有益助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认知治疗技术(从业者指南)/心理咨询与治疗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变态/病态心理学 |
作者 | (美国)莱希著//张黎黎等译 |
出版社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认知治疗是当前心理治疗的主要流派之一,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其理论与治疗技术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这本书既介绍了认知治疗的传统技术,又向读者介绍了这一领域中大量涌现的新技术和新策略。这本书既适用于那些心理治疗和认知治疗的初学者,也可以作为有一定经验的认知治疗师的“进阶读物”。它不仅仅涵盖范围全面广泛,而且非常具体,非常具有指导性,针对每项技术作者都提供了清晰生动的案例对话、来访者使用的自助表格以及对家庭作业的具体建议。对于熟悉认知治疗原理和实践的读者来说,它将是从事认知治疗的有益助手。 内容推荐 本书提供了大量具体的治疗技术,既包括认知治疗的传统技术,又包括这一领域涌现的最新治疗技术。针对每项技术,作者都提供了清晰生动的案例对话、来访者使用的自助表格以及对家庭作业的具体建议。认知治疗技术的创始人贝克在本书英文原著出版后写道:“这是一本认知治疗策略和技术的宝典,它提供了治疗师进行有效认知治疗的所有工具。” 目录 导 论 第一章 引出想法和假设 技术:解释想法如何引起情绪 技术:区别想法和事实 技术:评估情绪的程度以及对想法的相信程度 技术:追踪某一特定信念的变化 技术:对思维歪曲进行分类 技术:垂直下降 技术:估计序列事件的概率 技术:猜测想法 本章表 表1.1自助表:想法如何引起情绪 表1.2目助表:A—B—c技术 表1.3想法与可能的事实 表1.4自助表:评估情绪和相信程度 表1.5追踪对某一想法的相信程度 表1.6认知歪曲列表 表1.7对你的思维歪曲进行分类 表1.8使用垂直下降技术(如果我的想法是真的,那它为什/厶会让我烦恼呢7) 表1.9使用垂直下降技术(如果我的想法是真的,那它为什/厶会让我烦恼呢?) ——估计序列事件的概率 表1.10猜测负性想法 第二章 评估和挑战想法 技术:定义用语 技术:成本一效益分析 技术:检查证据 技术:检查证据的质量 技术:辩护律师 技术:对想法的两方面进行角色扮演 技术:区别行为和人 技术:检查不同情景中行为的变化 技术:运用行为来处理负性想法 本章表 表2.1定义用语 表2.2成本一效益分析 表2.3检查证据 表2.4检查证据的质量 表2.5协演你自己的辩护律师 表2.6对想法的两个方面进行角色扮演 表2.7评价负性标签 表2.8寻找变化 表2.9通过改变行为来改变负性想法 第三章 评估假设和规则 技术:识别潜在假设或规则 技术:挑战“必须”陈述 技术:识别条件化规则 技术:考查价值系统 技术:区分进步和完美 技术:利用复发来学习 技术:运用案例概念化 技术:增强好奇心、挑战性和成长而非完美 技术:发展新的适应性的标准和假设 技术:权利清单 本章表 表3.1评估假设、规则和标准 表3.2自助表:监控你的假设、规则和标准 表3.3考查并挑战“必须”陈述 表3.4识别条件化信念 表3.5澄清价值观 表3.6普遍的价值体系 表3.7争取进步而非试图完美 表3.8从复发中学习 表3.9案例的概念化图示 表3.10变工作为娱乐:将批评和挫败/失望转变为好奇心 表3.11将旧的规则/假设转变为新的规则/假设 表3.12评估并按照更具适应性的规则/假设行动 表3.13我的新权利清单 第四章 评估焦虑情绪 技术:识别焦虑 技术:考查焦虑的成本和效益 技术:变焦虑为预测 技术:检验负性预测 技术:考查过去的预测和想法 技术:回顾对过去负性事件的处理 技术:从未经证实的预测中学习 技术:区分有用和没用的焦虑 技术:安排焦虑时间 技术:考查想法是否可检验 技术:自我实现预言 技术:满灌不确定性 技术:时间机器(自己) 技术:时间机器(他人) 技术:否认问题 技术:想像最害怕的情形 技术:接受 本章表 表4.1对焦虑的自我监督 表4.2焦虑的成本和效益 表4.3元认知问卷 表4.4变焦虑为预测 表4.5检验负性预测 表4.6考查过去的负性预测 表4.7回顾对过去负性事件的处理 表4.8观点一反观点 表4.9从未经证实的预测中学习 表4.10有用的和无用的焦虑 表4.11焦虑时间 表4.12使得想法可检验 表4.13识别负性预测 表4.14给自己满灌不确定性 表4.15时间机器 表4.16为什么之后别人不再关注我的“负性”行为 表4.17否认“问题” 表4.18想像最害十白的情形 表4.19实行接受 第五章 信息加工与逻辑错误 技术:局限的搜索 技术:忽略基本的概率 技术:检验逻辑性 技术:错误联系和看见并不存在的模式 技术:产生错误的两极化思维 技术:归谬法 技术:情感启动法 技术:近因效应 技术:基于逻辑谬论上的争论 本章表 表5.1罗列所有的信息 表5.2自助表:对信息更为全面的搜索 表5.3评估事件的可能性 表5.4检查逻辑错误 表5.5看到那些也许并不存在的模式 表5.6挑战错误的两极化思维 表5.7将思维归于荒谬 表5.8情绪启动和选择性思维 表5.9检验近因效应 表5.10观点上的谬误:分析负性信念 第六章 全面地看待事物 技术:饼图 技术:连续性标定 技术:双重标准 技术:从阳台上看待事物 技术:构建其他选择 技术:为评估设定一个零点 技术:去极化比较 技术:观察其他的应对方式 技术:将标准多样化 技术:全部失去 技术:从损失与冲突中寻找新的意义和机会 本章表 表6.1饼图练习 表6.2连续性标定练习 表6.3双重标准练习 表6.4从阳台上看待事物 表6.5考虑其他的选择 表6.6零点比较 表6.7去极化比较 表6.8其他人是怎样应对的? 表6.9发展评价某个品质的新方法 表6.10寻找那些对我重要的东西 表6.11检验新的机会和意义 第七章 聚焦图式的治疗 技术:识别图式 技术:解释图式加工 技术:识别补偿图式和逃避图式 技术:发展矫正图式的动机 技术:激活图式源泉——早期记忆 技术:给图式的“始作俑者”写信 技术:挑战图式 技术:使用积极的图式检验你的生活 技术:通过角色扮演挑战图式形成的根源 技术:发展更为积极的图式 本章表 表7.1个人信念问卷 表7.2图式理解指南 表7.3对自我图式的逃避和补偿 表7.4发展矫正图式的动机 表7.5图式的早期记忆 表7.6给图式的始作俑者写信 表7.7挑战个人的图式 表7.8从一个不同的图式角度来看待生活 表7.9我的积极图式所产生的影响 第八章 情绪加工技术 技术:认识情绪 技术:书面发泄 技术:识别“热点” 技术:识别情绪图式 技术:促进情绪加工 技术:意象重构 本章表 表8.1情绪日志 表8.2写故事 表8.3识别热点 表8.4 Leahy的情绪图式量表 表8.5 Leahy情绪图式量表的14个方面 表8.6情绪图式:各个层面与干预 表8.7重构故事 第九章 检验和挑战认知歪曲 第十章 矫正对认可的需要 资料收集后的第一次会谈 下一次会谈 下一次会谈 总结 第十一章 挑战自责 资料收集后的第一次会谈 下一次会谈 下一次会谈 总结 第十二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引出想法和假设 贝克在他的精神病理学的认知模型中强调:思维对于引发和维持抑郁、焦虑和愤怒起着重要作用(Beck,1970,1976;Beck,Emery,&Greenberg,1985;Beck等,1979)。认知偏差容易把这些情绪问题归咎于丧失或失败等负性生活事件,而这些负性生活事件很可能以一种夸张的、个体化的和负性的方式解释。贝克的认知模型认为认知评价具有多重水平。最直接的水平即是自动想法,它是自发产生的,看上去似乎很有效,并且常与有问题的行为或紊乱的情感相联系。这些自动想法可据其特定的偏差或歪曲而进行归类——比如说,读心术、个人化、贴标签、预测未来、灾难化或两极化(全或无的)思维(参看Beck,1976;:Beck等,1985;Beck,1995;IJeahy&Holland,2000)。自动想法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也就是说,自动想法“她不喜欢我”可能是基于读心术(即我缺乏足够的证据来得出这样一个信念),但是也可能会被证明是真的。 基于自动想法的情绪问题是由个体所持有的潜在假设或规则(如“我必须得到每个人的认可才有价值”)以及潜在个人图式(如“我不可爱”,“我毫无价值”)引起的。这些适应不良的规则和假设常常是僵化、过度概括和不可能实现的,并常常把这些情绪问题归咎于之后的抑郁情绪或者焦虑状态(参看Ingram,Miranda,&Segal,1997;Persons&:Miranda,1992)。因此,这些认为自己必须得到每个人认可的个体更有可能出现抑郁和焦虑,因为他们肯定无法达到这些标准。他们的读心术和个人化的认知歪曲将会使他们更倾向于察觉到别人的拒绝,即使当时没有拒绝。 输入的信息被这些自动想法(如“她拒绝我了吗?”)引导进入,然后根据潜在假设(如“如果我没有得到认可,那我就毫无价值”)进行评价。这些潜在假设与其个人图式(如“我不可爱”)相联系,再进一步增强其负性的个人信念,并使得对他人的不信任和恐惧更加确定。这些负性个人图式(“我不可爱”、“毫无价值”、“有缺陷的”)引起了选择性的注意和记忆,也就是说,这些个体更容易察觉、理解并回忆那些与其个人图式一致的信息。因此抑郁或焦虑的思维方式是“理论驱动”和“以研究为基础的”,因为他们不断寻找信息以巩固自己的图式。有关内隐注意和记忆的图式加工的大量文献(Hastie,1980;Segal,Williams,&Tesdade,2002)证实了这一理论模型。与个人图式相似,科学理论也常常被既有的范式指导,从而可能导致对信息的错误理解,并且在即使相反的数据面前也能得以保持(Hanson,1958;Kuhn,1970)。心理治疗的认知模型是以乔治·凯利(George Kelly)在1955年提出的“人人都是科学家”的模型为基础的。凯利的模型认为人们可以确认自己的个人“建构”或信念并去检验它们。而当前的认知模型是由贝克和他的同事进一步发展的,强调寻找信念的“矛盾”和“反证”的科学思维方式,也就是说,强调评价某个信念如何被证明是错误或不合适的,而不仅仅去找出那些支持的证据(参见Popper 1959)。抑郁个体可能会集中选择那些与他们的抑郁情感的负性状态相一致的信息,而忽略掉那些不一致的有关证据。认知模型对这两方面的证据都要进行评价。 在本书中,尽管我着重强调了贝克的认知治疗模型,但同时我也非常认可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和他的同事们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参见Dryden&DIGiuseppe,1990;Ellis,1994:Kassinove&Tafrate,2002)。埃利斯的理论系统在同一时期进一步发展了贝克的模型,通过强调一系列常见的认知歪曲而提出了一种更为普遍的精神病理学方法。这些认知歪曲包括难以承受挫折、“应该”以及其他苛求和不合理的思维。目前的这种方法与埃利斯所提倡的理性情绪行为模型并不矛盾,而且可以整合起来使用。 统观全章(和全书),我们主要考查治疗师是如何协助患者识别及评价其各种想法的(附录A讲解了抑郁症和焦虑障碍的认知治疗概念化;参见Leahy&Holland,2000)。精神病理学的认知模型承认各种诊断分类的思维歪曲和偏差(如自动性想法的歪曲)是共同的,但同时也认为不同的诊断组别有着特定的概念化。在这里,我们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强调对思维方式进行识别的重要性,而不是集中于情绪的表达,来帮助患者适应这种针对他们问题的认知的方法。但是,有经验的认知治疗师也承认情绪同样包含着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事实上,LeslieGreenberg和Jeremy Safran就曾指出,情绪的表达以及治疗联盟有助于患者将自己的情绪视为反映自身需要未获满足的信息源(Greenberg&Safran,1987)。这些需要未获满足的情绪图式常常在检查情绪的强度时被唤起,并帮助患者鉴别不同的情绪。这些情绪图式可以成为有关认知的丰富的信息来源,以及矫正他们想法及情绪的一个重要部分。我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对“经验技术”进行介绍,这里我们还是来关注更为传统的认知技术。 P7-8 序言 与这本书的初识,缘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与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联合举办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方向研究生班的课堂,本书乃是香港中文大学梁永亮教授向学员推荐的心理治疗专题课程的教材之一。初见这本书,便被这本书清晰的语言,丰富的技术(本书提供的认知行为技术多达80余种)以及详细的解释所吸引,并由此萌发了要把这本书介绍给国内同行及爱好者的念头,以便大家分享这本好书。 认知治疗是当前心理治疗的主要流派之一,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其理论与治疗技术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这本书既介绍了认知治疗的传统技术,又向读者介绍了这一领域中大量涌现的新技术和新策略。因此,这本书既适用于那些心理治疗和认知治疗的初学者,也可以作为有一定经验的认知治疗师的“进阶读物”。它不仅仅涵盖范围全面广泛,而且非常具体,非常具有指导性,针对每项技术作者都提供了清晰生动的案例对话、来访者使用的自助表格以及对家庭作业的具体建议。对于熟悉认知治疗原理和实践的读者来说,它将是从事认知治疗的有益助手。正如认知治疗创始人贝克在本书英文原著出版时的评语:“这是一本认知治疗策略和技术的宝典,它提供了治疗师进行有效认知治疗的所有工具。”另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大部分表格版权经Robert L.Leahy授权,可将这些表格用于个人。因全书表格较多故省略每个表格后的版权说明。其余非Robert L_Leahy授权的表格均有说明。 本书各章的译者为:第一、二章,张黎黎;第三、四章,陈曦;第五、六章,聂晶;第七、八章,章晓云;第九、十、十一、十二章,叶冬梅。全书由空军总医院临床心理科施承孙统核定稿。各章译者均是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方向的研究生,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临床经验,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都感到受益匪浅。如果读者也认为这本书对于专业工作有所帮助的话,那便是对我们最大的回馈。感谢香港中文大学梁永亮教授的推荐,感谢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钱铭怡教授、钟杰老师及刘兴华、黄峥、邓晶等在翻译过程中给予我们的支持与帮助。由于时间仓促,疏漏之处还请各位读者指正。 译者 2004年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