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1995年已出版式了《秋水与火焰——作家访谈录》,又过了整整九年,他又编了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本《青山对绝响——作家访谈录》。在这八九年间,作者在努力走近这些作家的心灵深处,是在学习、探寻这些作家心灵深处闪光的东西。从中大家也可以学到很多知识,懂得了很多道理,看到了新的天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青山对绝响--作家访谈录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郭在精 |
出版社 | 上海远东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作者在1995年已出版式了《秋水与火焰——作家访谈录》,又过了整整九年,他又编了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本《青山对绝响——作家访谈录》。在这八九年间,作者在努力走近这些作家的心灵深处,是在学习、探寻这些作家心灵深处闪光的东西。从中大家也可以学到很多知识,懂得了很多道理,看到了新的天地。 目录 为上海人写英雄谱——访俞天白1 永奉新鲜的红豆与勿忘我花——访秦文君7 诗意的思辨苦魂——访夏中义12 永远追求真、善、美的人——访草婴17 跟读者分享心灵的乐趣——访方平24 我用我心写文章——访陆萍29 用真心写真、善的美文——访沈罟33 勇敢诚实过一生——访沙叶新37 海阔为心,质朴为文——访杜宣43 心灵自由的境界——访何为48 为文艺王国增添新的版图——访江曾培53 理想是指路明灯——访谢其规58 诗,美丽了人生——访宫玺63 为20世纪良心塑像——访徐开垒68 人间血泪辞,腕底别妍媸——访黄裳73 乐在清流中,霞蔚半壁天——访唐金海77 一生系真美,即事多所欣——访蒋孔阳82 灯火何妨如豆小——访鲁兵89 荆中棘红蔷薇——访束纫秋94 临风树金不迷——访菡子99 心中的灯——访陈思和105 风雨独行者——访王西彦111 我用无垠把我照明——访陈钢116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访沈嘉禄122 雨丝风片寻梦痴——访梁谷音128 书到用时方恨少——访蒋星煜135 晨亮读书独步天下——访胡绳梁141 平生写人字,胸中有春意——访贾植芳147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访萧关鸿154 无字处读书,有心者知人——访潘旭澜159 “二无”境界,“三乐”主义——访丁锡满166 人格就是一切——访高低172 生命从60岁开始——访何满子178 约生活散步的人——访姚克明186 胆识兼备,史坛一杰——访唐振常193 日出而林霏开——访李德铭200 写读者喜欢看的——访沈寂206 首先要超越自己——访丁言昭213 未来一定比今天好——访包文棣218 做一个独立思考者——访吴中杰225 坐拥书城意兴浓——访王水照232 对人生的关心——访章培恒239 尚朴实,求新异——访黄霖247 知道你自己——访钱谷融2.54 诚实勤奋,以史为鉴——访罗洪260 建立自己的“文学特区”——访张斤夫266 不负手中一支笔——访谢蔚明271 多一些生命与春天——访郑体武277 下笔日千言,慷慨气如虹——访冯英子283 春野里放飞生命的风筝——访管燕草290 过去不会过去——访褚半农295 脱不了一个“笑”字——访朱大路301 追求忘我的境界——访夏仲翼306 文章自得方为贵——访戴逸如312 人生就是一首诗、一首歌——访王琪森319 愿作人间桥一座——访于之325 无闲斋有为人——访钱汉东328 追求高远的心——访张友珊334 憩遥情於八遐——说说自己和作家访谈郭在精339 序言 自1995年《秋水与火焰——作家访谈录》出版之后,又过了整整九年,我才编就这本《青山对绝响——作家访谈录》,真是有许多话要说。 从1993年至2003年,我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从事文学节目的编辑工作,有计划地对上海作家进行了专访,前后采录播出了上百位上海作家的文学专题节目。《秋水与火焰——作家访谈录》是我1993年至1995年采访上海作家的结集,其中收集了48位作家的访谈。而这本访谈录《青山对绝响——作家访谈录》,是我1995年至2003年采访上海作家的文学广播稿,收集了近60位作家的访谈。因前者原是五千字的文本,出版时少有改动;后者播出时,原有上万字,现在作了较大的压缩、删节,每篇文字大多也在五千字上下,与前者大体相当,不致过于悬殊了。 在这本《青山对绝响——作家访谈录》里,我专访的作家,年长者居多,如罗洪、贾植芳、何满子、束纫秋、黄裳、何为、草婴、方平、鲁兵、蒋星煜、钱谷融、冯英子、谢蔚明等,他们都是卓有成绩的老作家,人品、文品都可圈可点,是一个大写的人字;中老年的作家、学者也不少,如章培恒、王水照、潘旭澜、吴中杰、夏仲翼、宫玺、江曾培、沙叶新等,他们都在自己事业的巅峰,影响海内外;年轻的作家不多,如沈罟、管燕草,我采访时,他们还是大学生,如今正是“春野里放飞生命的风筝”;还有艺术家作家,如陈钢、梁谷音,他们的文字,可以用梁谷音一篇散文里的话来形容,即是“出新、出格、出奇、出界”、“美煞人”、“迷煞人”;还有一些我所尊重的老作家,如王西彦、蒋孔阳、唐振常、菡子、杜宣,他们在我采访之后,先后谢世,成为真正的绝响了。还有一些作家,我是拟去采访的,比如施蛰存先生,曾三去他家,由于他生病、住院等因素,未能采录成功。我也打算采访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学以及瞿秋白研究专家丁景唐、著名翻译家朱雯、心仪已久的学者陆谷孙等,或失去机遇,或未能成行,深以为憾。有的作家,因篇幅原因,未能收入。还有不少作家,我访谈多次,撰写、录制了不止一个文学专题节目,亦因篇幅所限,均只选一篇。1995年我在《秋水与火焰——作家访谈录》一书的“后记”里曾说:“我以为,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上海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作家,从它们的创作可以看到新时期上海文学创作的基本情况,可以窥探到我们时代改革开放奋进飞跃的风貌。”当时,比较自负地说了这一番话,现在到这本《青山对绝响——作家访谈录》结集时,我反倒不敢如此落笔了。上海是个海,它所拥有的作家、学者,还需细细地深入地去探究。 重读这些访谈,我深深感到,我是在努力走近这些作家的心灵深处,是在学习、探寻这些作家心灵深处闪光的东西。从中我学到很多知识,懂得了很多道理,看到了新的天地。有一些是在访谈里写到了,比如我的老师蒋孔阳先生,他始终信奉“我们不能因为知道自己有一天要死,因此就不生活。我们也不能因为自己诚实的工作有一天会遭到否认,因此就不诚实地工作。诚实地为人类的幸福去工作,是自己的使命,至于是否遭到否认,那就让上帝去安排吧!…‘一个人,应当既有屈原的一面,又有陶渊明的一面。他应当像屈原那样对待工作,像陶渊明那样对待生活。”这些论述,可以说是人生的警句和格言。有些并没有全写到,比如王西彦先生,1997年我去采访后,他的夫人周雯对我说,你做的专题节目是他最满意的。我知道他的意思,我介绍了他在我国香港出的新著《焚心煮骨的日子》,引用了《悲鸣的云雀》,这是他心中想要说的话终于和内地读者见面了。第二年(1998年)举行他的创作65周年纪念座谈会,他把我列入特邀代表之列,可见老作家对一位初次采访者的重视以及他那种不忘人事的品格。又比如王水照先生,在看了我稿件里提到“他主持《全唐文》的整理校点”(全书达一千卷,是迄今为止惟一的唐文总集)后说,这个可以不提,他做主持,只是为了几个研究生,一是让他们多读一点书,二是考虑他们经济很拮据,每人可得稿费一万元,让他们能改善一下生活。他说得很平淡,但从中却体现他对学子的博大胸怀和仁爱之心。这更让我体会到他所说的“无用之用是大用”的哲理。还有很多,不一一细说了。 这些访谈,跨度有八九年,所以不少作家又作出了很大成绩。2001年9月蒋星煜先生就给我来信说:“三年前的访录,如果你在将来的新的单行本收入,我拟加以技术性补充。因1998年以来,我又出了五六部书,有的是相当篇幅的巨构。如此更全面些。”这意见当然是正确的,但我不可能一补充,这是得请诸位作家和读者原宥见谅的。 关于书名,我用的是写给我老师潘旭澜的一句诗“青山对绝响”。青山总是充满“绝响”,总是怀抱“绝响”的。我为什么用“青山对绝响”作为书名呢?一则我采访这些作家,他们睿智的谈话,充满人生的体验与社会的哲思,都有对话的录音,从哲人说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角度讲,这些访谈就是过而不再的“绝响”,对于已逝的长者来说,那更是真正的绝响了;再则,这书名与《秋水与火焰——作家访谈录》书名大抵可以相对、互补,成为一套完整的上海作家访谈,有一个小结的意思;三则我在电台从事的文学专题节目也打上了句号,从这一点说,也可以算作是“绝响”了。书中所引照片,除杜宣、菡子、鲁兵、萧关鸿、胡绳梁等少数几张外,均系我访谈时所拍,这也是一份珍贵的影像。 本书得到上海远东出版社社领导以及责任编辑黄政一的大力帮助,他们先曾与我合作过《秋水与火焰——作家访谈录》一书,可见他们的编辑眼光,还有高度的出版责任感,我是深感于心的。我哥哥郭在理为我校阅了整部稿件,提出不少建议,作了不少改正。我外甥、著名平面设计家王雪青在百忙中创作了大气而精美的封面,为“青山”又增添了一份“绝晌”。 愿读者喜欢这本《青山对绝响——作家访谈录》。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