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美国法律文库”之一,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在1997年10月访美期间与美国总统克林顿达成的“中美元首法治计划”。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它的出版不仅有助于促进中美文化交流,亦将为建立和完善中国的法治体系提供重要的理论借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法律现代主义/美国法律文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学理论 |
作者 | (美)戴维·鲁本 |
出版社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美国法律文库”之一,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在1997年10月访美期间与美国总统克林顿达成的“中美元首法治计划”。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它的出版不仅有助于促进中美文化交流,亦将为建立和完善中国的法治体系提供重要的理论借鉴。 目录 1 译者引言 l 中文版序 1 原书序 1 译例 1 插画索引 l 导言:吾辈哥白尼主义者 第一编 理 论 63 第一章 法律现代主义 116 第二章 法律传统主义 154 第三章 质疑新实用主义 221 第四章 汉娜·阿伦特与叙事之首重 第二编 审 断 259 第五章 因人而异的法律:法庭与金博士 349 第六章 希腊审判零拾 415 第七章 纽伦堡的遗产 470 第八章 结论及其反思 后记 本书由我来承接译事纯出于偶然。或许按佛家的说法,也还 是有点机缘吧。我最初接触本书是在2002年春季韩国国立汉城 大学大学法学院作访问学者的时候,那时正在写一份关于韩国民 商法现代化问题的研究报告。说起来国内这些年关于现代化,特 别是法律现代化问题的“研究”也称得上热闹非凡了,各类论 著纷至沓来,弄得人眼花缭乱。可说到底,究竟为什么要现代 化、什么才算是现代化还是不得要领。就着在韩国访学的机会, 我想乘机了解一点外人的观点,碰巧就在汉大法学院图书馆见到 了这本书。借回来一翻,觉得与现代化毫不搭界,便弃置不问 了。是秋归国,由于人过中年,慵懒无比,思虑既竭,研究乏 力,就想接点译活,一来省心,二来也可敷衍差事,所谓聊遣有 涯之生云耳。转年春天,当时还在法学所工作的同事张志铭先生 推荐我参加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的美国法翻译计划,正与我的想 法相合,便应承了下来。待到出版社的赵瑞红编辑将此书交到我 手上时,由于是复印件,一时并未记起就是曾经在汉大见到过的 那本书。 以往常听人说,译事难事也,亦苦事也。我过去虽然也曾翻译过几许文字,但大都是与我的本行相关的内容,而且都不算长,所以并不觉得怎样苦和难,由是便不免生出几分轻慢之心。不料此次译事与以往炯然不同,洋洋40万言,篇幅漫长姑且不说;最出人意料,也最令人叫苦不迭的是,此书的内容斑驳庞杂:学科旁及音乐、绘画、文学、戏剧、宗教、哲学、神话、自然科学,三教九流,西学各个领域几无所不包;时代则今来古往,纵贯古希腊、文艺复兴直迄上个世纪90年代,上下跨越两千余年;人物则自苏格拉底到马克思,自埃斯库罗斯到德里达,自耶苏·基督到小马丁·路德·金,可谓人神兼备,应有尽有;语言则英语之外,更有德语、法语、希腊语,甚至伊地语(德国犹太人方言),真个是雅言俗语,亦庄亦谐。可怜见我这靠传统国货混饭吃的土包子,何尝见识过这等大场面,一时间目瞪口呆,如堕五里雾中,不知如何是好,只恨不能将那作者一把揪过来掐死。卖弄知识、炫耀学问何不另寻对手,怎就偏偏挑上了我呢?待定过神儿来,想想是我送上门儿去,自找苦吃,原怪不得作者。于是便有中辍其事之念,无奈一纸合同已签,契约难违,只有作茧自缚的份儿了。于是又几度想招来几人合译,分食了事。只是抱着再译点看的心理,勉强支撑到了第四章,即汉娜· 阿伦特的那一章,这时渐渐感到有点进入角色了。待到译至第五章,即马丁·路德·金的那一章时,一下子便被作者的深邃、睿智和激情所感染,为之拍案叫绝、为之流连忘返,几差歌之舞之、足之蹈之了,用爱不释卷来形容我彼时的状态当不会太过夸张。 按照合同规定,译事以一年为期,眼见大限将至,而进展尚未过半,纵然加班加点、昼夜兼程也难以完工了,幸蒙出版社宽容,允为展限4月。此时我妻子见我焦头烂额,也以慈悲为怀,主动伸出援手,帮我译出了最后两章的初稿。就这样跌跌撞撞、踉踉跄跄,总算是译毕全书,最终得以交差。 这里我想首先要感谢的是张志铭先生,若无他的举荐,我就无缘翻译本书了。 其次要感谢作者,本书翻译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译者无法理解的词句、专门术语和音乐、绘画、数学、文学、哲学甚至语言学等等其他学科的背景知识;也有一些词句虽然勉强译出,实在毫无把握。常言道,解铃还须系铃人,与其另询旁人,不如直接请教作者。本书行将译毕之际,我借助互联网与作者取得联系,前后求教之疑难问题几近百余道,作者不厌其烦,有问必答,针对一些引文、譬喻还总是提出一些意译建议。累计算来,作者以英文应答之文字,印成A4纸总有数十页之多。应译者之邀,作者还慨然新撰了专门针对中文读者的《中文版序》。 再次,我想感谢互联网。可以说,如果没有互联网的便利,翻译中的错误和笑料还不知要多出多少倍。因此我要向那些将自己的辛劳成果慷慨公之于世的众多知名、不知名的作者们表达我的诚挚敬意,正是借助他们的网上作品使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背景知识,也知道了许多专有名词和术语的中文固定译法。譬如书中提到的许多音乐、绘画及文学作品,艺术流派和哲学及法学思想大都能借助互联网了解一二。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马奈的名画《老乐师》了,如果不是借助网络一睹该画的原貌,以译者的水平,真的不可能准确译出书中对该画作的大段分析文字。 本书翻译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事和友人的惠助,本所同人于敏先生、林青女士帮我还原了几则日本人名的汉字,李洪雷博士帮我确定了若干德语专名的读音,田建设先生推荐了德语和法语词典。第三章中有关欧几里德数学规则的那一段是厦门大学电机系的李继芳女士帮我译出的。旅居澳洲的友人刘华、王小雨夫妇送给我一张美国百科全书的英文电子版,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中国政法大学的张生先生给我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援,出版社的赵瑞红编辑百忙之中几度亲临寒舍送稿、取稿并纠正了译文中的大量错误。 当然最应感谢的还是我的家人,老母、妻子、女儿、姐姐、姐夫以及我的两个小外甥女,他们的精神鼓励和家务分担使我能将更多的时间投入本书的翻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有好几个英文人名的读音竟是我年方10岁的外甥女斯夏帮我确定的。我的妻子虽然帮我译出了本书最后两章的初稿,但是不肯联署,她的苦心当然是希望我独自署名能更有助于我今后的“事业发 展”。 本书是一部当代美国法理学的著作,译者的本行是中国法制史,虽说译者也曾混迹泰西两年,也曾听过几堂美国法的课程,但三十出头方才出国,英语本就是夹生饭,听读都是半通不通,加之在美所学仅限于私法,对法理学原本知之甚少,对西方法理学更是一窍不通。因此翻译本书,实在超出了译者的能力所及。尽管我已尽了最大努力,但译毕校读两过,不仅每次都能发现大量错误,而且许多文句连我自己都感到费解,更不用说让读者赏心悦目了。以往读书,常觉他人译笔之句式冗长、拗口西化。如今身莅斯事,亦不得不知而故犯,重蹈覆辙。其故何在?日:未能吃透作者原意也。易传说“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俗语道“真人面前说不得假话”。本书翻译中的错误和纰漏真的是绝难避免的,但愿译笔之拙陋不至大伤原著之精华。陶渊明有言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惟祈读者勉为其难,抱欣赏原著之心,对译著可疑可驳之处析之正之!是所至盼! 2004年8月24日于北京西坝河宿舍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