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为众多青年艺术家展示艺术才华的画集,一个品位著名高等学府老师和同学好作品的全新的“读
画”世界,一种凭着某种想象去虚拟的图象世界,一份广大专业人士和美术爱好者上佳的“精神大餐”…
…
■孙韬
不像“装饰画”的装饰画
今年在放寒假前,河南美术出版社的孔霞编辑,突然出现在中央美院壁画系办公室,提出:要编一套全国高校装饰图画作品集,目前缺中央美院一本,实感缺憾,得知中央美院壁画系的创作教学与选题相对接近,希望壁画系老师能担此重任。我听后,自知在此方面的研究远不够系统,本想一推了之,可想到壁画系学生的许多优秀作品,其中包括了许多壁画创作稿,也许由于我的放弃可能就丢失了出版的机会。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口头上答应了孔编辑,而那沉甸甸的一纸出版合同直到现在我也没敢签字。
从素描到色彩,从头像写生到人体写生这是我们这一代或几代美术学子偏颇的基础。在附中学习时我们虽然画过二方、四方连续(装饰造型基础课),涂过上千个方格子(空混方式的色彩构成课),可是留下的却是枯燥与 乏味的记忆。直到附中毕业,我把第二报考意向瞄准工艺美术学院(清华美院前身)的装饰绘画系。当时工艺美术学院装饰绘画系入学考试有装饰绘画创作一门,我忙拜师于工艺美术学院的一个研究生,请教通过考试的高招儿,他给我指了一条明路,拿韩美林、丁绍光等先生的人物、动物、植物、景物装饰绘画,狂临一气。从此我便认识到,装饰画就是将猴子的尾巴画一个圈,将鹿角画成树木,将人画成几何形。别说这些招真灵,我居然以专业前十名的成绩拿到了当时的准考证。然而在“纯艺术”的诱惑下,“工艺”二字几乎和工匠是等同的,我当然选择了中央美院。
1989年我被中央美院派往俄罗斯列宾美院留学,列宾美院更是以古典现实主义为基础的美术学院,壁画工作室也是有限度地接触西方的传统装饰造型,比如俄罗斯的圣像画。而学习的方式我是在创作中学习装饰绘画的造型规律与色彩法则。梅尔尼柯夫先生在壁画创作中主张的“先色块后形象,以及剪影式构成方法”等壁画构图理论,也许可以理解为装饰绘画的法则之一o
1996年我从列宾美院毕业,回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艺术怀抱。在教学与设计公共壁画的实践中,接触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和民间装饰图案造型,从彩陶到青铜,从汉画像到陶瓷,从皮影到剪纸,渐渐地我体会到,在中国传统与民间视觉文化中,装饰艺术也体现了物我与超我的美学观,体会到中国人源于自然但又高于自然的艺术追求。我便将这样的认识带到许多课程之中:造型解构、色彩重构、壁画创作以及镶嵌、浮雕色等材料创作,不再拘泥于几何化的概括,不再约束于简单的夸张与变形;学生的作品更随心所欲,无章无法,也就成了无法无天,从而才能有海阔天空之感。
在写这段前言之际,我没有看到其他美术院校即将出版的装饰画作品,没有具体地比较,根据出版社的反映来看,我们已经很“另类了”。在收集来的几百幅作品中几乎见不到体现相似变形规律的装饰造型,见不到相近的装饰色系,更没有相近的表现语境(同一个作者的作品除外)。是的,中央美院学生的这些作品首先打动读者的是作品本身与众不同的创意,这是美院教学中的共同特点,而装饰只是学生在表现自己创意时信手拈来的手段,就像他们可能选择国画、油画、水彩、丙烯,也可能选择镶嵌、磨漆、浮雕、陶瓷甚至电脑设计,而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作者选择了相对的装饰性。但由于其目的不是为装饰而装饰,所以许多作品利用装饰的程度不“彻底”,有的不愿意完全放弃写生造型的方法,有的还带有写生色彩的一些特点,有的很大程度上利用材料美,但也许正是这些被认为是非装饰语言的东西,才改变了传统装饰绘画的单一性,丰富了装饰绘画的语境,最终扩展了装饰绘画的表现力。
开始将这些无拘无束的作品收上来时,自己也犹豫,调来审去,这能称之为装饰画吗?也难怪,除中央美院壁画系外,无论是造型学院的“国、油.版、雕”,还是设计、建筑学院的教学,恐怕哪个系都没有设专门的装饰造型课,所以兄弟院校会认为装饰绘画非我们之长项,是外行。正是这些外行,无传统可谈,便也无压力所束,在创意与创新的大旗下摆脱束缚,最终展现给观众的是这些被视为另类的、被称为不像装饰画的装饰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