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通俗文学十五讲/名家通识讲座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范伯群等编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本高品位的人文学科普及读物,能够满足社会上各类读者获取知识与提高素养的要求,同时也是配合高校推进素质教育而设计的讲座类书系,可以作为大学本科生通识课(通选课)的教材和课外读物。全书共分十五讲,内容涉及俗文学概说、通俗文学的源流、通俗文学的现代化、社会小说、社会言情小说、张恨水、武侠小说、金庸、侦探小说、历史小说、滑稽文学、科幻小说、通俗戏剧、通俗期刊和雅俗融合。

内容推荐

本书由苏州大学和北京大学众专家联袂出手,通俗文学研究大家范伯群亲自排兵点将,南北才子通力讲解通俗文学,通俗文学的方方面面被一网打尽,通俗社会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幽默滑稽小说、科幻小说等,并对通俗文学大家张恨水和金庸进行了革命性的评说。最后由北大孔庆东负责统稿,主要是做些搬弄章节、炮制标题、偷换概念以及篡改粉饰文字的工作,望阅读及使用本书之广大师生和各界人士,踊跃批评。孔庆东先生郑重承诺,凡表扬本书者,赠打油诗一首。

目录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本书系编审委员会/1

第一讲 俗文学概说/1

 一 俗文学之内涵/1

 二 俗文学:从蔑视到肯定/5

 三 雅俗文学的特色及其分界/7

第二讲 通俗文学的源流/18

 一 古小说之孕育/18

 二 唐之传奇小说/22

 三 宋之话本小说/24

 四 明清章回小说/27

第三讲 通俗文学的现代化/35

 一 通俗文学对现代文化市场的培育/35

 二 通俗小说现代化的萌蘖/40

 三 知识精英文学与市民通俗文学之争/46

 四 文学史的格局与文学现状/53

第四讲 承继谴责遗风的通俗社会小说/62

 一 从谴责到黑幕/62

 二 为中国现代政治经济画像/66

 三 问题小说与反战小说/75

 四 文化小说与地域小说/81

第五讲 从哀情到社会言情小说/92

 一 现代言情小说的先驱者们/92

 二 狭邪余绪:民国倡门小说的特色/95

 三 “哀情小说热”的兴衰/102

 四 奔向社会言情的广阔天地/106

第六讲 打通雅俗的张恨水/117

 一 张恨水的意义/117

 二 走遍江湖/121

 三 走上文坛/125

 四 走向新文学/130

 五 走进新中国/134

第七讲 有礼有力的武侠小说/139

 一 武侠文化源流/139

 二 南向北赵/146

 三 民国武侠小说名家/151

 四 港台武侠小说/160

第八讲 武侠小说的革命巨人金庸/166

 一 金庸的意义/166

 二 金庸的道路/170

 三 金庸的作品/175

 四 金庸的秘密/183

第九讲 民族化进程中的侦探小说/191

 一 清末民初的侦探翻译热潮/191

二 中国侦探小说的起步/195

三 侦探小说的中国化:程小青和孙了红/199

四 中国公安法制文学概况/203

第十讲 诗与真之间的历史小说/207

 一 “历史小说”的沿革与基本类型/207

 二 林纾与许指严的“掌故野闻”/212

 三 蔡东藩的正史演义/218

 四 黄小配等人的翻案重构/226

 五 其他历史小说/234

第十一讲 针砭讽谏的幽默滑稽文学/237

 一 中国现代滑稽文学的滥觞/237

 二 诡谲讽谏的时政滑稽/239

 三 欺人与自欺:读书人酸腐心态的揭露/242

 四 中国现代滑稽文学的艺术技巧/246

第十二讲 亦科亦幻的科幻小说/253

 一 科幻小说溯源/253

 二 世界科幻小说的发展/259

 三 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263

第十三讲 娱乐中见劝惩的通俗戏剧/273

 一 通俗戏剧界说及源流/273

 二 近现代通俗戏剧概览/277

 三 近现代通俗戏剧的人生视界/279

 四 近现代通俗戏剧的社会艺术价值/294

第十四讲 缤纷多彩的通俗期刊/299

 一 清末民初独步文坛/299

 二 二分天下半壁江山/304

 三 40年代的“方型刊物”/311

 四 北派通俗文学期刊/316

 五 新时期通俗文学期刊概述/318

第十五讲 雅俗互动与融合/323

 一 雅与俗的辩证法/323

 二 现代文学的雅俗互动/328

 三 雅俗大融合/335

后记/344

试读章节

中年游艺

《论语·述而》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此话用于金庸,十分合适。

1953年香港两位拳师在澳门的一场比武,成为新派武侠小说出笼的导火线。梁羽生《龙虎斗京华》在《新晚报》一炮打响,武侠小说遂有燎原之势。1955年,《新晚报》又推出一位新作者——金庸,他的一部《书剑恩仇录》波澜壮阔,扣人心弦。香港读者从未见过如此佳妙的小说,《新晚报》顿时洛阳纸贵,家家说书剑,户户论金庸。小说在南洋一带还被用作说书和广播的题材。金庸和梁羽生,乃成为一时瑜亮。金庸从此,扬威武林。这一年,他31岁。

此时金庸又调回《大公报》。1956年,他为《商报》撰写《碧血剑》,再次轰动。《大公报》开辟一个专栏“三剑楼随笔”,请三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梁羽生和百剑堂主合写,金庸在轻松潇洒的文字中,透露出了他的散文才华。

1957年,金庸离开《大公报》,进入长城电影公司任编剧。他仍以“林欢”的笔名,创作了《三恋》、《不要离开我》、《有女怀春》、《小鸽子姑娘》、《午夜琴声》等剧本,并参与导演了《有女怀春》和《王老虎抢亲》等片子。但他的主要精力仍在武侠创作。《碧血剑》一完成,他就在《新晚报》推出新作《雪山飞狐》。此书故事和结构都更加精彩,尤其开放式结尾引来无数读者询问猜想,一时间整个香港都在议论“胡斐那一刀,究竟砍还是不砍?”

“宋人议论未定,金兵已然渡河。”正当读者沉浸在《雪山飞狐》的魅力中时,金庸在他的“三板斧”之后,隆重祭出了他的力作——《射雕英雄传》。这部百万余字的巨著,以成吉思汗般的雄伟气魄,使此前的一切武侠小说都黯然失色。倪匡说:“在一九五八年,若是有看小说的人而不看《射雕英雄传》的,简直是笑话。”曼谷的中文报纸为了抢先转载,甚至用地下电台来拍发香港当天的登载内容,这可谓是小说史上的奇闻。《射雕英雄传》一出,奠定了金庸的武侠小说大宗师地位。知者论日:武侠小说的真命天子降世了。

1959年,金庸自立门户,以自己的写作收入,创办《明报》。初期条件艰苦,前景不佳。但金庸依靠顽强的意志和自己的小说,奋力支撑着。他从第一日起,就在《明报》连载感天动地的杰作《神雕侠侣》,随后又于1961年继续连载《倚天屠龙记》。这两部宏伟的力作与《射雕英雄传》一起构成“射雕三部曲”,为《明报》的创业阶段立下了汗马功劳。与此同时,金庸还创办了《明报》附属刊物《武侠与历史》,在上面刊载了《雪山飞狐》的姐妹篇《飞狐外传》和台湾武侠小说家古龙的《绝代双骄》。他还在《明报》上刊载了中篇武侠小说《白马啸西风》。此外,金庸还几乎每天都要写一篇社评。《明报》的公正立场、客观报道赢得了愈来愈多的读者,到60年代初,发展成中等规模的报纸。后来又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与《大公报》和《新晚报》等报纸展开论战,影响便愈来愈大。到60年代中期,《明报》终于跻身香港的大报行列。

1963年,金庸在《明报》连载《天龙八部》,武侠创作事业达到顶峰。1965年,金庸创办《明报月刊》,标榜“独立,自由,宽容”。中国内地文化大革命期间,《明报》发表大量报道和评论,成为“中国报道权威”,金庸也成为与左派对立的右派媒体代表。他又增办了《新明日报》星马版、《明报周刊》、《明报晚报》、《财经日报》等,把《明报》拓展成一个报业集团。此时,金庸创作小说已经不再是为了给报纸促销,而是更加有意表达他对政治、社会、文化等问题的见解。1967年,他开始创作《笑傲江湖》,里面的武侠人物实际上都是政治人物,《笑傲江湖》写成了一部伟大的政治寓言。随后,金庸又于1969年10月开始创作直接描写权力核心的不朽巨著《鹿鼎记》,把武侠小说写到了一个物极必反的最高境界。

1972年底,金庸宣布:“如果没有什么意外,《鹿鼎记》是我最后的一部武侠小说了。”然后,金庸用了十年的时间,精心修改每一部作品,逐次出版。到1982年,15种36册全部出齐。此时,金庸58岁。

P172-174

序言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是由北京大学发起,全国十多所重点大学和一些科研单位协作编写的一套大型多学科普及读物。全套书系计划出版100种,涵盖文、史、哲、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主要学科领域,第一、二批近50种将在2004年内出齐。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出任这套书系的编审委员会主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任执行主编,来自全国一大批各学科领域的权威专家主持各书的撰写。到目前为止,这是同类普及性读物和教材中学科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编撰阵容最强的丛书之一。

本书系的定位是“通识”,是高品位的学科普及读物,能够满足社会上各类读者获取知识与提高素养的要求,同时也是配合高校推进素质教育而设计的讲座类书系,可以作为大学本科生通识课(通选课)的教材和课外读物。

素质教育正在成为当今大学教育和社会公民教育的趋势。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拓展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造就更多有创新潜能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全国许多大学都在调整课程,推行学分制改革,改变本科教学以往比较单纯的专业培养模式。多数大学的本科教学计划中,都已经规定和设计了通识课(通选课)的内容和学分比例,要求学生在完成本专业课程之外,选修一定比例的外专业课程,包括供全校选修的通识课(通选课)。但是,从调查的情况看,许多学校虽然在努力建设通识课,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缺少统一的规划,到底应当有哪些基本的通识课,可能通盘考虑不够;课程不正规,往往因人设课;课量不足,学生缺少选择的空间;更普遍的问题是,很少有真正适合通识课教学的教材,有时只好用专业课教材替代,影响了教学效果。一般来说,综合性大学这方面情况稍好,其他普通的大学,特别是理、工、医、农类学校因为相对缺少这方面的教学资源,加上很少有可供选择的教材,开设通识课的困难就更大。

这些年来,各地也陆续出版过一些面向素质教育的丛书或教材,但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到底应当如何建设好通识课,使之能真正纳入正常的教学系统,并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是许多学校师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从2000年开始,由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发起,联合了本校和一些兄弟院校的老师,经过广泛的调查,并征求许多院校通识课主讲教师的意见,提出要策划一套大型的多学科的青年普及读物,同时又是大学素质教育通识课系列教材。这项建议得到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的支持,并由他牵头,组成了一个在学术界和教育界都有相当影响力的编审委员会,实际上也就是有效地联合了许多重点大学,协力同心来做成这套大型的书系。北京大学出版社历来以出版高质量的大学教科书闻名,由北大出版社承担这样一套多学科的大型书系的出版任务,也顺理成章。

编写出版这套书的目标是明确的,那就是:充分整合和利用全国各相关学科的教学资源,通过本书系的编写、出版和推广,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贯彻到通识课知识体系和教学方式中,使这一类课程的学科搭配结构更合理,更正规,更具有系统性和开放性,从而也更方便全国各大学设计和安排这一类课程。

2001年底,本书系的第一批课题确定。选题的确定,主要是考虑大学生素质教育和知识结构的需要,也参考了一些重点大学的相关课程安排。课题的酝酿和作者的聘请反复征求过各学科专家以及教育部各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意见,并直接得到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支持。第一批选题的作者当中,有一部分就是由各大学推荐的,他们已经在所属学校成功地开设过相关的通识课程。令人感动的是,虽然受聘的作者大都是各学科领域的顶尖学者,不少还是学科带头人,科研与教学工作本来就很忙,但多数作者还是非常乐于接受聘请,宁可先放下其他工作,也要挤时间保证这套书的完成。学者们如此关心和积极参与素质教育之大业,应当对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本书系的内容设计充分照顾到社会上一般青年读者的阅读选择,适合自学;同时又能满足大学通识课教学的需要。每一种书都有一定的知识系统,有相对独立的学科范围和专业性,但又不同于专业教科书,不是专业课的压缩或简化。重要的是能适合本专业之外的一般大学生和读者,深入浅出地传授相关学科的知识,扩展学术的胸襟和眼光,进而增进学生的人格素养。本书系每一种选题都在努力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学问真正做活了,并能加以普及,因此对这套书作者的要求很高。我们所邀请的大都是那些真正有学术建树,有良好的教学经验,又能将学问深入浅出地传达出来的重量级学者,是请“大家”来讲“通识”,所以命名为《名家通识讲座书系》。其意图就是精选名校名牌课程,实现大学教学资源共享,让更多的学子能够通过这套书,亲炙名家名师课堂。

本书系由不同的作者撰写,这些作者有不同的治学风格,但又都有共同的追求,既注意知识的相对稳定性,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又能适当接触学科前沿,引发跨学科的思考和学习的兴趣。

本书系大都采用学术讲座的风格,有意保留讲课的口气和生动的文风,有“讲”的现场感,比较亲切、有趣。

本书系的拟想读者主要是青年,适合社会上一般读者作为提高文化素养的普及性读物;如果用作大学通识课教材,教员上课时可以参照其框架和基本内容,再加补充发挥;或者预先指定学生阅读某些章节,上课时组织学生讨论;也可以把本书系作为参考教材。

本书系每一本都是“十五讲”,主要是要求在较少的篇幅内讲清楚某一学科领域的通识,而选为教材,十五讲又正好讲一个学期,符合一般通识课的课时要求。同时这也有意形成一种系列出版物的鲜明特色,一个图书品牌。

我们希望这套书的出版既能满足社会上读者的需要,又能够有效地促进全国各大学的素质教育和通识课的建设,从而联合更多学界同仁,一起来努力营造一项宏大的文化教育工程。

后记

本书应该说是苏州大学和北京大学合作的结晶。

苏州是中国通俗文学的大本营,而苏州大学则是中国通俗文学研究的大本营。范伯群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地在通俗文学这片广阔的田野上辛勤耕耘,他不仅自己推出了一大批丰硕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大批通俗文学研究人才。这不仅使苏州大学拥有了一支实力雄厚、梯次分明的研究队伍,也为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贡献了一个广博与专深结合的特种兵集团。

我从本科到博士都是在北京大学修行的,但是我很早就受益于范伯群教授的学术论著。后来又在严家炎、钱理群老师的指导下专攻过一段通俗文学,那时对范伯群先生精深又儒雅的学风便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我的博士论文得益于苏州大学研究团体之处甚多,我自己也不揣身单力薄,有意在北方树立一面小旗,与苏州大学众豪杰遥成犄角之势。其实,我跟范伯群先生的弟子如刘祥安、陈子平等早就是朋友,我去苏州时,他们也不把我当客人。我内心一直视范伯群先生为导师,始终对他执弟子礼的。

这次,温儒敏老师亲自点将,要我跟范伯群先生及其弟子们合作,共同写出这本《通俗文学十五讲》,这使我和苏州大学的朋友们都很兴奋。范伯群先生亲自排兵布阵,众哥们摩拳擦掌,誓要赶在这套教材的第一批完成任务。范先生年纪最大,却承担工作量最多,而且完成最早,质量最优。这使我们年轻人不禁微微汗颜。陈子平兄以他惯有的名士气度最后交稿,给我这个统稿人玩了个有惊无险。我已经决定改日到苏州罚他唱一天评弹以示惩戒。众位弟兄各显神通,都使出了自己的看家绝活,把我也带挈着显得水平不那么低了。我想这次愉快的合作应该成为中国通俗文学研究展开一个更加繁荣局面的里程碑吧。

顺便交代一下各讲的炮制人。

第一讲 俗文学概说——范伯群

第二讲 通俗文学的源流——范伯群

第三讲 通俗文学的现代化——范伯群

第四讲 社会小说——范伯群

第五讲 社会言情小说——范伯群

第六讲 张恨水——孔庆东

第七讲 武侠小说——刘祥安

第八讲 金庸——孔庆东

第九讲 侦探小说——汤哲声

第十讲 历史小说——陈子平

第十一讲 滑稽文学——汤哲声

第十二讲 科幻小说——孔庆东

第十三讲 通俗戏剧——陈龙

第十四讲 通俗期刊——汤哲声

第十五讲 雅俗融合——孔庆东

最后由孔庆东负责统稿,主要是做些搬弄章节、炮制标题、偷换概念以及篡改粉饰文字的工作,琐碎辛苦又默默无闻,特此提出表扬。

本书虽由专家联袂出手,但作为从学术专著过渡而来的素质教育教材,还一定存在很不成熟之处。望阅读及使用本书之广大师生和各界人士,踊跃批评。孔庆东先生郑重承诺,凡表扬本书者,赠打油诗一首。批评本书者,免于刑事处分。公证人,高秀芹。

北京大学孔庆东

公元2002年尾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3: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