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新史学宗师(范文澜传)/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董郁奎
出版社 杭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浙江是一块人杰地灵的宝地,在这里,它诞生了无数个文化界名流,其中,范文澜就是其中之一。很多人都知道,范文澜是我国老一辈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与郭沫若并称为我国历史学领域开国一代的两位大师。然 而为一般人所较少了解的是,范文澜早年曾沉浸于传统国学,他的一生,

经历了由“追踪乾嘉老辈”到信奉马克思主义、从宁静的学者成长为革命斗士的转变过程……通过阅读本书,相信读者会对其有个更加清楚的了解。

目录

导言 (1)

第一章 故乡、家世、教养 (1)

 第一节 绍兴度过的童年 (1)

 第二节 沪杭求学 (18)

 第三节 北上求学 (21)

第二章 走上革命道路 (33)

 第一节 南开岁月 (33)

 第二节 在北京教书 (45)

 第三节 《大丈夫》——激励全国人民抗日爱国的力作 (60)

第三章 从河南到延安——对革命事业的执著追求 (68)

 第一节 成为“游击专家” (68)

 第二节 参加新四军 (92)

 第三节 来到延安 (101)

第四章 成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111)

 第一节 在中国历史研究室 (111)

 第二节 参加整风运动 (131)

 第三节 感时应世针砭时弊 (156)

第五章 在学术领导岗位上 (164)

 第一节 解放战争岁月 (164)

 第二节 主持近代史研究所 (181)

 第三节 文革冲击 (206)

第六章 学术成就 (226)

 第一节 1936年以前的学术研究 (226)

 第二节 史学巨著——《中国通史简编》 (238)

 第三节 开创近代史研究新局面

——《中国近代史》 (上册) (253)

 第四节 对史学理论的探索 (258)

范文澜生平年表 (278)

主要参考文献 (284)

范文澜主要著述 (著作与文集) (289)

后记 (291)

试读章节

从越王台西边拾级而上,可登临府山主峰。上有一亭子,即“望海亭”。相传这里是越国大夫范蠡所建“飞翼楼”的遗址,唐时筑亭。此名称的由来,一说是因为古时这里离海不远,在此可以远眺海面;另一说是在此可以俯瞰城内的“北海”。

在望海亭的北面,有文种墓。文种,字少禽,楚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人,越国大夫。他辅佐勾践治国,打败了吴国。后勾践听信谗言,文种遭到猜忌,伏剑自杀。在文种墓附近,是唐、宋、明等朝代的摩崖石刻。唐、宋题记均刻于3米高的自然岩石上,明、清题记均刻于山坡石壁问。另外,北宋时范仲淹所筑的“清白堂”、南宋会稽郡守汪纲所立的“秋风亭”和元代的“龙山诗巢”等,现在都还有遗址。

因此,范文澜幼年时所居住的环境真可谓是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对于活泼好动的范文澜来说,近在咫尺的锦麟桥畔和府山上,当然是一个会给他带来无穷快乐的地方。与枯燥乏味的书塾相比,锦麟桥下那川流不息的乌篷船,小河里若隐若现的小鱼小虾,以及府山上的参天古树、奇花异草,吸引力实在太大了,根本无法抗拒。前引他后来回忆童年时代“池塘里摸虾蟹泥鳅”、“爬树探鸟巢”、“乱草堆捉蟋蟀”等等,就是他尽情嬉戏于小河埠头,府山树林中和草丛间的情景。

童年的快乐是令人终身难以忘怀的。范文澜虽然在父母的严格监管下仍偷偷地“玩闹”,但这毕竟是要时时刻刻躲避父母,是“烦恼”的。不过,对他来说,这个“烦恼”与他7岁以后所受教书先生的严厉管教相比,却又算不了什么。P5

序言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据我们的粗略统计,元、明、清三代中,浙江一省的文学家皆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而现代史上,浙江文化名人之多、涵盖领域之广更令人叹为观止!面对这么一座丰厚的文化宝藏,今天如果不做点什么,岂不愧对先人!

开辟鸿蒙,旧事难具论。但据新的研究成果,可知约在十万年前,“建德人”已在浙江大地上活动。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是六七千年前的胜景,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则透出了文明时代的曙光,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多中心起源说。不过,与后来得到迅猛发展又逐渐被确认为华夏文化核心的中原文化相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早期的浙江文化弱势地位明显,良渚文化的神秘消失,也许就是这种弱势地位的原因或者结果。

尽管到西汉,浙江一带仍被视为“方外之地”,但是,即便从较狭窄的中原文化的角度看,浙江文化也已经能够成为那曲多声部合唱中的一个声部了。春秋时期的范蠡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和企业家,同时也是一个洞明世事的经济学家。而王充,则以他的《论衡》震动了汉末的京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两宋时期的两次从北到南的人口大迁徙,以及吴越钱氏保境安民,是浙江文化后来得以繁茂的关键。其间的“安史之乱”,也是北南文化彼消此长的关节点。自此,浙江这块美丽的土地开始得到大规模和深层次的开发,优美的山水给了艺术家、诗人,乃至高士高僧无尽的灵感。浙江人才迭出,各展其技,已然引起全国的注意。艺术家王羲之、王献之、曹不兴、智永、虞世南、褚遂良、燕文贵,文学家谢灵运、沈约、骆宾王、孟郊、寒山、拾得、罗隐、周邦彦,宗教界的智颉、杜光庭,科技界的沈括、毕异、朱肱,都是对中国文化卓有贡献的人物。

南宋政权定都杭州后,浙江文化旋即在中国文化的舞台中心进行了令人崇敬的表演。这一表演一直延续到了清代。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后半期,浙江素领风骚,对中国文化贡献卓著:在思想学术领域,涌现出永康学派陈亮、永嘉学派叶适等重事功、重现实的思想巨擘,他们的主张在今天仍然成为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王阳明的心学独树一帜,引领了明代思想解放的滔滔洪流;黄宗羲对政治社会的深刻反思,击中了传统中国的根本弊病。而黄氏与章学诚,则为中国史学的重镇。文学领域,则有陆游、朱彝尊等大诗人,更有高明、徐渭、李渔、袁枚等与市民阶层有深刻联系、能道时代之先声者,亦有刘基、宋濂、于谦、龚自珍等在政治领域大有建树且文学亦可观者。艺术大师也极多,如马远、夏圭、赵孟颛、黄公望、吴镇、王蒙、陈洪绶等不仅为一代名家,亦可为后世垂范。诸多的藏书家、刻书家和文献大家如范钦、严可均等为文化之邦增添了更为浓郁的文化气氛。在与海外文化的交流沟通上,浙江也处于领先地位:陈元赘、朱舜水为中国文化远流日本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李之藻、杨廷筠、李善兰等则师法西方科技,开中国文化近代化之先声。

西风东渐,古老的中华从沿海泛起新浪,这一次在文化史上几可媲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使浙江有幸再一次位居中国的发展前沿,浙江文化在20世纪再次放射出异彩。转型期的文化大师,浙江有了王国维、章太炎、蔡元培。而鲁迅更以其超凡的艺术感受力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成为世界级的文化巨人。举凡文学、艺术、教育、出版、学术、新闻,浙江无不人才济济,傲视全国,如茅盾、夏衍、郁达夫、吴昌硕、潘天寿、夏丐尊、张元济、胡愈之、钱玄同、陈望道、邵飘萍、曹聚仁等等,皆可谓自成一家的文化巨擘。在新兴的科学技术界,浙江亦出类拔萃,有竺可桢、金宝善、姜立夫、严济慈、童第周、赵忠尧等著名科学家。20世纪已经逝去,但我们完全可以期望浙江的文化在新千年发扬光大,再放异彩。因为时代需要,因为中国需要,我们更希望因为世界需要!

我们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学术机构,一方面以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也要秉承浙江文化的传统优势,总结浙江文化发展的宝贵经验,为文化的创新发展竭尽绵薄之力。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下,我们毅然启动《浙江文化名人传记》系列丛书一百部这个我院建院以来最大的科研项目。通过为浙江文化名人立传,既可借以反映浙江文化发展的总体面貌,也有利于今人见贤思齐,努力进取。目前丛书第一批已经面世,我们一定团结各方力量,坚持学术标准,争取近年内完成这个浩大的学术工程。

本丛书共为一百部,其中古代五十部,20世纪五十部。本丛书中之文化名人,我们一般采取以下准则选取: (1)生在浙江,或其主要文化成就在浙江完成者; (2)卒年在2000年底前者; (3)在某一文化领域作出巨大贡献,在全国有重大影响者。另外,丧失民族气节者不入选,个别资料奇缺者亦暂不入选。其中选目,若有不甚恰当者,希社会各界批评指正。

本丛书从创意始,就得到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财政厅的正确指导和真诚帮助,得到了诸多学术界前辈的支持,得到了各兄弟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更值得一提的是得到了众多文化名人的亲属及有关人士的无私协助。在此良好氛围下,我们唯有在今后几年焚膏继晷,埋头苦干,将这项Z-作尽可能做好,庶几不负社会之公望!

是为序。

2003年春于杭州

后记

范文澜是20世纪中国史学界最杰出的学者之一,但对范文澜的研究尚嫌薄弱,除陈其泰《范文澜学术思想评传》作为戴逸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学者传记丛书》中的一种于2000年12月出版之外,其余有关范氏的著作大多散见于合传,另有为数不多的论文和纪念文章,究其原委,主要因为有关范文澜生平的史料少而分散。本书写作选题列入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浙江文化名人传记”的子课题后,本人曾希冀在其家乡绍兴能找到一些与早年范文澜有关的史料甚至年谱,但最后也是抱憾而归。当然,绍兴之行并非一无所获,譬如,修葺一新的范文澜故居虽僻处在绍兴府山下龙山宾馆内一角,显得不那么协调,却已经让人感到后人对这位乡贤的崇敬和缅怀之情了。欣慰之余,使撰写此稿之初为资料散佚而愁眉频蹙的我平添了几分信心。

本书的写作,力求从史实出发,在辛勤搜罗爬梳的基础上做到言必有据,为谨慎起见,对于史料中的不同说法一时无法考证的姑且存之。书中参考引用了刘大年、蔡美彪、陈其泰、徐日彪、朱瑞熙等学界前辈和著名专家的研究成果。此书最后能顺利完稿付梓,与各位亲友师长和同仁的帮助是分不开的。我的妻子余丽芬参与了课题论证和写作大纲的拟定,并在史料搜集方面付出了不少的劳动。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陈学文研究员、卢敦基研究员、项义华副研究员和绍兴市文物局钟越宝先生等,或提供资料,或提出很有价值的建议。初稿完成后,浙江大学历史系郑云山教授认真审阅了全稿,并提出了不少宝贵的修改意见,杭州出版社杨清华女士在本书的编辑过程中严格把关、悉心指导,使我受益匪浅。对于前辈师长的扶掖和学界同仁的不吝赐教与责任编辑的帮助,本人在此一并谨表诚挚的谢意!

董郁奎

2003年11月30日于杭州朝晖新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0: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