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林徽因/百年家族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陈新华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本书记载了她传奇而又辉煌的一生。

目录

第一章 婚礼背后  1

一 轰动坎京的东方新娘  1 

二 门当户对,梁林姻缘    3

第二章 末代书香门第    9

一 翰林祖父林孝恂    9

二 万安桥,难万安  12

三 “剑胆琴心”林尹民   14

四 一封“与妻书”,千行离人泪  18

五 “名教叛徒”林长民   27

第三章 政海迭波   26

一 “三月司寇”   26

二 谁点燃“赵家楼”的火?   30

三 佳人乎?贼人乎?   36

第四章 万种风情无地着   41

一 少年“逸”的风花雪月   41

二 徐志摩做“假”情人,顾颉   45

刚找“真”仲昭  

53   三 “恋爱大家”与“天才女儿”

58  “培华”女生

61  第五章 逐水流情

61   一 烦恼结边,心事两样

73   二 泰戈尔为爱求情

84   三 “障眼戏”中演隐情

91   四 志摩之死

97   五 胡适仲裁“文字因缘”

104  第六章 梁家儿媳

104  一 梁任公理想的婚姻制度

109  二 “梁公子一等再等终成配”

115  三 婆婆眼中的“新派女”

118  四  一对爱吵嘴的“欢喜冤家”

124  第七章 太太的独立

124  一 1925年:伤逝与独立

128  二 林家长女的烦恼

132  三 “空头支票”

136  四  “逻辑”老金的婚恋逻辑

140  五   费氏夫妇的“蓝色书信”

147[第八章 恋恋风尘

147  一 “长征”长自蜜月始

154  二 “梁、陈、童、蔡”初试锋芒

159  三 顽石会不会点头?

164  四 万水千山总是情

176  第九章 旧京华,新文苑

一 墙内开花墙内香   176

二 诗中气质诗外人   181

三 “第一才女”的才情文章  187

四 京派沙龙   197

五 万人空巷看《财狂》   206

第十章 渔阳鼙鼓声   220

一 长安不见使人愁   220

二 林徽因“告别健康”   227

三 傅斯年代讨活命钱   233

四 一个关于“第一”的故事  240

第十一章 黎明前夕   247

一 水木清华有“建筑”   247

二 两个解放军,一座北京城  255

第十二章 教授生涯   265

一 国徽·纪念碑·景泰蓝  265

二 砖头·城墙·大屋顶   277

第十三章 人间四月天   289

一 “一身诗意千寻瀑”   289

二 大落大起身后名   294

三 众说纷纭林徽因  298

第十四章 家族遗风   303

一 性情、品格与门风   303

二 才女传统   307

309  三 弟弟们

313  四 还是福州人

317  附录一 林徽因家族世系简表

319  附录二 林徽因年表

325  附录三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四 “培华”女生

1916年,林徽因身穿短袄长裙,脚着黑色皮鞋,与表姐妹们合影。这一袭新式学堂中流行的文明新装,是北京培华女子中学的校服。这一年,林徽因进入培华女中读书。

培华女中成立于1914年,是英国人创办的一所教会中学。教会在中国办女学,始于19世纪中期。初期的教会女子学校,都是识字班性质。所收的学生,无非使婢、弃女、贫苦儿童——她们为了衣食的方便而不得已就学,心中多少还怀着一些与洋人接近的忐忑。(李楚才编《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料——教会教育》)到了1914年,当培华步启明女中、贝满女中、圣玛利亚女校、中西女塾等名校在中国创立时,教会女校已经走出了“识字班”的初级阶段,变得全面而正规起来。送子女人教会学校,于是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

对教会女学从拒于门外到趋之若鹜,这种态度上的转变反映了民初社会对于女性标准和要求的转变。随着“国人对于西方文化发生非常羡慕,尽力接受的倾向”,传统的、庭院深深不见世面的“闺秀小姐”已经开始稍显落伍,由教会学校提供的“读西书、明外事、擅文才”,兼通中西礼仪的“淑女教育”成为上层社会的理想。教会学校于是适时而动,一改以往扶助贫弱的形象,收取高额学费。稍具背景的家庭,有的是出于传统理念,希望女儿能符合时代的审美情趣,将来嫁与好人家——在他们的心里,教会学校的头衔,恰如一份丰厚的嫁妆。也有人希望以平等独立的新式教育培养人才,将来“替中国艺术界有点贡献”。而在1916年,这正是林长民送女儿人培华女中的用心所在。

那么女儿呢?从1916年到1924年,除开中间两年随父游欧的经历,身着培华校服的林徽因,究竟学到了什么?

教会学校的日常教学一般以“中英文并进为宗旨”,注重体育、音乐、美术、科学等课程的设置。对于林徽因而言,旧学的根基是从童年的启蒙教育中就已经开始确立了的,那是她一生事业的基点之一。而进入培华女中,对于她,则有如心灵的另一重开启: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的涉猎拓宽了她的思维,形成了她具有现代意义的科学而全面的知识结构;音乐美术的修养陶冶了她的性情;英语的学习为地展开了一个同样迷人的文化世界,她涉游其间而不觉倦,从此就是一辈子。P58-59

序言

1924年泰戈尔访问中国,时人记载“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徐志摩,有如苍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图”。才貌双全的林徽因从此崭露头角,成为北京上层文化圈的亮丽一景。这以后,从文艺界的“第一才女”到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先驱,林徽因以天然的才气、“精致的洞察力”,在诗歌、小说、散文的文学创作领域,戏剧舞台美术设计的艺术领域以及建筑学领域均“留下自己的印痕”。

而伴随这些不凡成就的取得,是林徽因独特的家世。百年家族,三代风华,最后到林徽因,那样的贯通中西、才气逼人,看似横空出世,其实一切有因有果。

说起来,闽侯林氏虽为仕宦,还算不上是豪门。但以达观进 .取、博采创新的风格立家治学,其“但开风气”的先知先行在书香世家中却是卓然自立,足标后世。

从林徽因的祖父林孝恂算起,林氏家族的每一代都能与时俱进。林孝恂以科举入仕,列光绪朝进士,终生居官浙江,自此离开了故乡的士地。他谙熟医术、精通武艺,对于西方的法政思想也能接受,在同辈文宫中称“进步分子”。宦浙后,林孝恂开办家塾,分新学、旧学教授林氏子侄,并鼓励他们赴日留学,所营造的文化氛围基本符合过渡时期社会对传统士绅家庭模式的理想要求,也孕育出除旧布新家族的下一代精英。

在这样的家族氛围下,林徽因的父辈——林氏家族的“民”字辈兄弟顺风顺水,也站在了时代的潮头。“福州林氏兄弟, 英声蜚海内”,这是当时人的称赞。开明、积极的门风熏陶着“民”字辈兄弟成为优秀的理想主义者。他们通中学,读西书, 留学日本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新思想、新文化,眼界更加开阔。而亡国灭种的危机、腐败黑暗的政治使他们最终立志要革新社会,救民族于危亡。这其中林尹民、林觉民、林长民尤为突出。林尹民、林觉民投身同盟会革命大业, 不惜为国殉难,1911年辛亥广州起义的黄花碧血成为闽侯林氏世代书香中一抹壮怀激烈的色彩,也留给后人无尽的缅怀与追思。林长民一生为中国实行立宪政治而奔走呼号,百折不回,直至事败身死。他的尝试,也是中国知识分子探索现代化的艰辛缩影,足令后人为之扼腕深思。

时代使仕宦之家的闽侯林氏出现了革命的激烈,但是,说到底,闽侯林氏还是书香之家。林尹民、林觉民都是满腹经纶、才思横溢的时代骄子,林长民的才气与学识也一直为士林所重.他们的眼光与魄力、胸襟与识见远非常人所及。从这样的家族中走出来,林徽因的起点与根基,自然非同寻常。

家世门风对于林徽因,既有先天的印记,更有后天的习得。作为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天资禀赋非凡,具有“艺术家的全部气质”。而她所有的天赋在后天的刻意培养中又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自幼熟读诗书,入英国人办的教会学校,之后随父去欧洲游历,及至青春叉远赴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攻读美术学、建筑学,林徽因接受了一个开明大家女子所能接受的开风气之先的、贯通中西的教育。这使她得以在“中西地域之间、文化之间……去来自如”(卞之琳语)。正像她自己说的,“你们知道,我是在双重文化的教养下长大的,不容否认,双重文化的接触与活动对我是不可少的”,双重文化的储备成为林徽因一生事业的基点。

虽然祖父、父亲都有“学而优则仕”的经历,林徽因一生却远离政治,以学术为毕生事业,这也同样是因为家族的影响。祖父林孝恂思想开明,注重教育,晚年淡出政治,退隐沪上,以读书为乐事。林长民以书生气质从政,半生辛苦而理想不成,中途已经心灰意冷,也有“修身养性”、弃政从文的打算。他们以自己的人生感悟,为林徽因营造出恬淡自由的文化天地。“在艺术的环境中长大,思想上崇尚理性”(费慰梅语),林徽因从内心里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西方人文主义、自由主义的浸润、教养陶冶了她特立独行、超脱潇洒的学者气质;早期良好的专业素质培养及中西合璧的文化底蕴,又使她在学术的天地里游刃有余。加上天生的艺术气质,便造就了建筑学界、文艺界双负盛名的绝代才女。

家世门风也直接影响着林徽因对婚姻恋爱的选择。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结合,既有从少时就点滴积累的感情因素,“门当户对”的传统理性思维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梁、林两家,正如金岳霖所说,“是世交,连政治上也算世交。两人的父亲都是研究系的”。林徽因个人有浪漫的气质,有梦幻的追求,但.在理性与感性、理智与情感的双重选择中,她显然更为看重相同家庭背景下培养起来的情趣及气质上的契合。既是遵从父母之命的秦晋之好,又笃于西方式的自由恋爱,新旧相兼、门第相当而又情投意合,梁林姻缘终成为一段佳话。

优越的家世门风使林徽因得以以一位知识精英的姿态独立于风云变幻中的民国社会。但与此同时,林徽因不免又为家世的亦旧亦新所羁绊。“大家闺秀”、“系出名门”的背后,有父母不幸的旧式婚姻,随之产生的扭曲的人际关系为林徽因带来了永远的伤害;有咀嚼旧文字的墨守成规,在它影响下的林徽因,不乏浪漫热烈,最终却难脱古典温蕴的闺秀风范;随之还有中与西、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冲撞、磨合。在这两股力量的强烈撞击下,林徽因内心张力极大,经历着痛苦与新生的涅槃。

作为闽侯林氏的后代,家族的影响在林徽因身上还有更多的体现。早年的繁华中,她喜欢热闹,喜欢被人称羡;抗战的困苦中,她也同样能忍受贫穷寂寞;优越的家境、天赋的才华养成了她“以自我为中心”的毕露锋芒,而一旦欣赏,她的真诚与热情又不遗余力;她的艺术气息即使在一贫如洗、羸病缠身的境地,也依然如故;世人惊叹她的绝世才貌,却更为她诗人般的爱国热情所感动;她为了理想,同样也可以不顾惜自己的生命。所有这一切,无不与她的家世门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家族,是一把打开林徽因的内心世界的钥匙。在这样的角度下展读林徽因,有可能引发后人更多的沉思。

“林徽因热”是近一两年来的事。透过或文本、或图本、又或想像的渠道,这位才女的一生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所了解、所演绎。许多情节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再也难以完全真实了。身在其中,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困惑;隔岸相望,有时空距离的困惑;作为传记,更有被传主所同化的倾向。本书自然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虽然辛苦了一年,搜集了大量的史料,希望尽可能的真实,但隔着大半个世纪的时间往回看,误读之处恐所难免。所幸立意还算新颖,角度也还独特,如果能借此给读者一点点新的启发,就已不胜欣慰了。

在这里,要感谢我的导师李喜所教授! 没有先生的悉心指点、严加督促,我想我是难以交稿的。江苏南通师范专科学校的陈学勇先生多年研究林徽因,他的热心来函曾使我受益良多。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陈宇先生特抄寄来林徽因家族族谱,本书林氏族谱才有了基本框架。 两位陈先生与我素昧平生,隆情高谊, 实难忘怀。此外, 我的弟弟陈晟冒暑为我仔细校阅了本书全部的打印初稿, 费时费力甚多,对他,说感谢似乎就有点敷衍了。

陈新华

2001年10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0:1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