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认知发展(第4版)/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美)弗拉维尔等著//邓赐平译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费拉维尔的这本书对认知发展的诸多问题作了十分全面的阐释,书中既描绘了儿童思维迷人的特性,又阐明了该领域研究中的变化和令人振奋之处。书中描述了发现于新生儿身上的初始的认知装置,并列举婴儿期间一般心理发展的主要里程碑。并详细地考察重要的特定内容领域:表征和概念、推理和问题解决、社会认知、记忆和语言等。

目录

总序 

译者序——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沿革与新发展

中文版序(附原文)

第四版前言

第一章 绪论

认知的界定

关于人类认知系统发展的观点 

本书总览

概要

第二章 婴儿的知觉

婴儿知觉的研究方法

视觉

听觉

源自不同感官的信息的相互联系

概要

第三章 婴儿的认知

皮亚杰的理论

客体概念

婴儿的其他成就

一些一般结论

概要

第四章 表征和概念

符号一表征能力

事件知识和程式

概念与范畴

生物学概念

基本的数能力

概要

第五章 推理和问题解决

推理:皮亚杰的观点

推理:其他观点

科学思维

问题解决

概要

第六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的性质

社会与非社会认知的异同

婴儿期的社会认知发展

儿童关于心理的知识

关于特质和行为的其他心理基础的认识

关于自我的知识

关于社会关系的认识

概要

第七章 记忆

一些概念及其区别

婴儿的记忆

事件记忆

策略

知识

元记忆

记忆容量

当前关于记忆发展问题的争议

概要

第八章 语言

前言语发展

研究方法

单词语

双词语

以后的发展

语言发展的解释:语义

语言发展的解释:语法

概要

第九章 问题与难题

诊断

模式

认知变化

概要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作者简介

试读章节

为刻画儿童知识似乎是领域特殊性的性质——这种性质对皮亚杰的理论提出了挑战——理论论将这种知识类比为某种科学理论。儿童在不同领域的理论相互不同,从物理学到生物学到心理领域。儿童在某一领域的知识,与皮亚杰的理论相一致,组织成一组相互联系的概念,但这种知识结构只局限于某一特定的领域,而不是适用于所有领域。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儿童像科学家一样,不断根据他们的经验检验这些直觉的理论。因此,儿童就像是小小科学家(或科学家像是长大的孩子)。

在婴儿期(见第二章),这些理论非常简单,例如认为世界是由具有边界的、坚实的、具有时间连续性的和运动的内聚性的物理客体构成的。一个不难找到的例子是,婴儿可能具有这样的理论,认为可以通过身体接触以影响物理客体。在9个月的婴儿的世界中,这一理论在很多时间里起作用。的确,在猛力推时多数东西将被移动。但是,当他没能将一块积木推进一个口颈狭小的瓶子时,他必须重新考虑这一理论,并且最后对其加以修正(Gopnik&Meltzoff,1997)。年长儿童的理论比较复杂,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加以论述。在任何年龄,发展是一个不断检验和修正个人在各种不同领域的理论的过程。

理论论阵营的一些成员是先天模块论者,认为存在一种强有力的初始理论(见Gopnik&Mehzoff,1997的论述)。其他研究者则更倾向于认为,新生儿仅仅是具有了某种建构和“检验”理论的先天能力,并预测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理论中,至少可以看到一些个别差异和文化差异。

理论论观点中令人注目的重要部分在于,儿童从很早的时候开始,似乎便已经能够超越知觉特征,而看到了客体、人们和事件的“本质”。例如,凯瑞(Carev,1985a)向4岁儿童出示一只机械猴,该玩具看起来与真实猴子十分相像。她进而问儿童,该机械猴是否像真的猴子一样,有骨头、能够吃东西以及生小猴子。尽管儿童认为人和其它动物具有这些属性,但是他们不认为机械猴具有这些属性。因此,他们关于真实猴子的生物性和玩具猴的机械性的猴子理论,包含了关于生物实体和机械实体的潜在性质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优先于这两类范畴之间的知觉相似性。儿童将机械猴视为更像铁锤,而不像真实动物。这里的一般论点是,两个实体具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可以归于同一范畴,也可以归于不同范畴,这依赖于儿童关于世界的直觉理论。

理论论认为,儿童具有某种知识系统,该系统将领域内的各种不同现象相互联系,因此儿童的心理理论,包含着关于信念、愿望和意图的观念之间的联系。因而,这种观点主张,儿童的理论是抽象的、连贯的和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它们为儿童提供了某种使世界条理化及解释和预测事件的方式。在后面的婴儿认知、学前期概念的发展和社会认知(特别是心理理论)等章节,我们将提供在当前极富于影响的理论论的一些例子。更详细的论述,可见于威尔曼和格尔曼(Wellman&Gelman,1998),弗拉维尔和米勒(Flavell&Miller,1998),凯瑞(Carey,1999)等人的相关著述。正如这些章节将表明的,尽管婴儿和幼儿在某些领域所具有的知识,其令人惊异的发展水平给发展学家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主要的争议在于,这种知识的抽象程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像理论。

P27-28

序言

感谢读者在“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前驻足和浏览。

我们为什么要译介和出版这套丛书?

学术会通时代。科学与技术从来都在为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助跑,这在我们身处之时代尤为显著。在这新纪喷薄、百业腾骧、中华数千年文明将再现辉煌的历史时刻,中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应该有所作为。

心理学正日益走近和踏入我们的生活。目前它几乎已成“热学”。林林总总冠以“心理学”名谓的出版物不断更新着书店和读者的书架。心理学不再神秘。但也不必讳言,从“心理学”这棵大树繁衍开来的过度茂密的枝蔓,使其主干倒显得有些不明了。严肃的心理学工作者应该做些修枝整叶的工作。没有心理学主干的承托,心理学之树的常绿是不能长久的。培本固干是本译丛的宗旨。

我们的目光还应看得更远。国内外均有学者断言,心理学将成为2l世纪的“显学”。我们同意这一观点。这并非心理学家的自大,某种意义上,这是科学发展史的必然走向。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自身奥秘的科学,即使在近代科学诞生之前的所谓“前科学”的粗放时代,人类就已开始或一直在关注自身(我)。先哲们深刻的理性思考中蕴涵着无数实质为心理学的问题。仅就“知”的领域而言,以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者皮亚杰的理论分析,所谓“格物致知”,实际包含着一种“双向建构”的过程。人类的知识,不管是群体,还是个体,其构成都是这一双向建构的产物,即人(类)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自身的认知结构也得到了提升,而且,人(类)又不断使用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锤炼的“认知结构”这一利器,反身解剖自己的认识(甚至包括认知结构本身),并及于其他专属于“人”的领域——意识的、思想的、情感的、人际的、个性的诸多方面。这种自我解剖的功能,惟有“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才能做到,它是人类精神的本质所在。而且,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它会变得越来越自觉和深入。心理学地位的日益凸显正是与此相伴随的。

当今社会的发展已为之提供了许多佐证。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紧迫呼唤科学心理学的介入,因为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大厦须以“人”为支撑点。以现代人的智慧、理性、道德和情操,才能真正构成现代的文明。这对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当代中国来说,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

试看:当人们惊呼知识濒于“大爆炸”之时,必然更期望破解知识获得过程之谜以实现真正的学习的革命;当教育终于从应试模式的藩篱中解脱出来回归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时,就更要求教育的过程符合人才成长的自身规律;当培养新一代学子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大业时,充分发掘智力的潜能和探索其有效的培养途径必然更显重要。人们面临的问题似乎也更多了,例如:当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特质日益改变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如何才能保持人们自身的健康身心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当现代生活的压力在人与家庭、人与群体、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注入了新的特征时,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关系以达于彼此的和谐与适应?当本由人所创造和发明的外化的技术却在与人的颉颃中,显现出凌驾于人的态势时,如何重铸人的尊严和恢复精神力量的能动地位?当愈益先进的技术把人导入愈益复杂的人机系统时,究竟是“物从于人”,还是“人从于物”,或是“人物相容”,又怎样相容?如此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心理学作出回答。

当然,就心理学目前的发展水平而言,它为这些问题所能提供的答案和解释,与人们对它的要求相比,尚有相当的距离。有学者认为,心理学是一门“准科学(Almost Science)”,或至少目前是如此。一来是因为心理学受到研究方法的制约,缺少有效的研究手段。例如,在脑电图的记录成为可能之前,要想研究梦的生理基础几乎是天方夜谭;二是因为心理学的研究还受到诸多实际操作和伦理的限制。心理学不可能为了探明感知觉的关键期而人为地将婴儿幽闭于光、声隔绝的环境。正是基于这样一些原因,同物理、化学等纯粹的自然科学相比,心理学从来都不是那么“过硬”。但是,我们同样应该看到,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的百余年中,科学技术已有了长足的进步,自然科学各分支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为心理学研究突破禁区提供了可能。尤其是大脑和神经科学的新进展为探讨心理学的生理机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社会的发展、人类自身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社会科学的繁荣与深入,又为打破传统的禁忌和藩篱创造了条件。另外,随着哲学(尤其是认识论)和科学发展史以及科学哲学研究的日益深入(比如进化论思想在心理发生发展中的应用),也为心理学构筑正确的理论框架提供了启发与指导。心理学的研究无论从方法还是从内容看,都已今非昔比。自冯特创立科学心理学至今,心理学度过了发展的婴儿期,现已长成蹒跚学步的幼童。惟其尚幼,才会有2l世纪的青春可期。心理学已成为当今蓬勃发展的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终将在科学之林尽显风骚。

让我们再把视线收至当代。一个不讳的事实是:由于近代科学心理学发端于西方,西方学者比我们稍稍领先了几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是积极的拿来主义者。我们希望从一种多元的视野中,以某种开放的气息,吸纳他人之长处,此所谓“大道多容”的心态,当为今日中国学人所取。

当然,我们在做这件“拿来”的工作时,应该保持一分清醒,这又与心理学的学科特色不无关系。心理学是一门既具一般性,更具多样性的学科。一般性主要体现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普遍性上,心理学以揭示此规律为己任。多样性则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科的多样性。心理现象并非缥缈之物,它是在人的诸多实践领域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因此,人的实践活动领域的多样性决定了它必然分枝繁茂,且多有交叉。另一多样性则与文化有关。不同的文化势必会在它们所研究和表述的心理学上打上各自的烙印,甚至在心理学的基础部分也难以避免,在那些与社会文化关系密切的领域则更是如此。这样说并不否认其普遍性。规律的普遍性和文化的特殊性(多样性)的共存关系,恰如生物体基因型和表现型的统一。

因此,心理学也许是一门最具多样性的学科了。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科技发达的西方,在各个重要的心理学分支领域,产生了一些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心理学流派,出现了一些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的心理学家及其代表性著作。在最能体现一般性和普遍性的基础心理学部分,更诞生了一批成熟的、经受了时间考验的专著。所有这些,均应被视为人类知识库中的财富。把它们介绍给中国的学术界,可为中国的心理和教育工作者打开一扇嘹望当代心理科学发展现状和研究成果的窗口,从而更好地把握心理科学的发展脉络。我们认为,这无论是促进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提高中国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的整体水平,壮大我们的学术队伍,还是推广、普及和深化心理学知识在智力开发与训练、人才培养与评估、人事与组织管理、心理健康与教育等实践领域的运用,都是一项极有意义的工作。

因此,基于上述种种思考,选译当代西方心理学名著的想法就自然产生了。而且我们设想,它应是一套成系列的丛书,其范围应尽可能地涵盖各个主要的心理学领域,以名家名著为取材对象,以学术性和权威性为入选的标准,试图使读者能从这套丛书中形成关于科学心理学的“主干”形象,并对当前国内心理学界的研究提供借鉴与指导。我们的这些想法首先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几位教授中酝酿并取得共识,旋即得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领导的赞同,继而迅速组成了选编委员会及其工作班子。基于出版同类丛书国内尚无先例,为慎重计,我们又拜访了中国心理学界几位德高望重的著名学者陈立、荆其诚、张厚粲教授,征询他们的意见。他们对出版这套丛书的计划均表肯定与赞许,且欣然应允担任丛书的顾问。他们还对选编工作提出了许多指导性的原则和建议,一再鼓励我们要把“好事做好”,其语殷殷,其情切切。无疑,这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完成这一任务的信心。

本套丛书名日“当代”,具体指近十余年来的作品,或是问世稍早,近年又再版流行者。时间是判断学术著作之生命力的良好尺度。但立足“当代”,与判断名著的时间间距的要求,两者之间显然是矛盾的。我们试图从中寻找某种平衡点。确定选择的时限不超过20世纪80年代,就是对两者的兼顾。当然,更重要的是对作品的内在学术价值的把握上。这正是编委会的工作重心所在。因此,那些既反映某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又对后继的学科发展具有前瞻性启示意义,且为当今学者所公认的有影响的作品(含某些成熟的基础心理学的教科书),为本丛书的选择目标。全套丛书容量约25种,内容涉及教育与发展心理学(含智力理论)、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方面,在三五年内陆续出版。

现在,从动议至今仅及年余,“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的首批作品就奉献于读者面前了。选编委员会和译校者都尽了全力,当然不足之处终所难免。我们诚恳期盼心理学界同仁和广大读者的批评与指正。在此译丛成书之际,我们尤其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出版社领导人的远见和决断使丛书得以迅速面世。出版社社长朱杰人教授和副总编辑阮光页教授还亲自参加了选编委员会选编工作组的工作,从而保证了选编委员会工作的高效运转。这是一次愉快的合作。

最后,我们想表达我们全体选编委员会同仁们最诚挚的愿望,这也是我们编译这套丛书的最核心的初衷:今日播种西方译丛,为的是来年收获中国的名著!随着新世纪曙光的到来,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高歌猛进,中国的心理学家既有能力也有信心,贡献于世界科学与文明更多创造性的成果。我们深信,待以时日,“当代中国心理学家名著译丛”也会出现于西方!

“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选编委员会

1999年10月1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13: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