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E网情深/教育在线文库
分类
作者 李镇西
出版社 四川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教育在线文库”第一辑分四种:有淡描心灵之旅、倾诉教师情怀的“教育随笔系列”;有直面教育存在、倡导人文关怀的“教育报告系列”;有关注均衡发展、探寻教育未来的“教育话题系列”;更有触及观点内核、引发学生思考的“走进中学生系列”。本书为“教育随笔系列”的其中一册。本书中的绝大多数文章都是作者在网上论坛里即写即发的。网下实践,网上表达,一往情深而又“E网情深”,既表达了作者对教育的感情,又表达了作者对网络的感情。

内容推荐

“教育在线文库”是编者依托“教育在线”独特的沟通方式,对大家共同关心的教育话题充分思考、调研和探讨后编辑而成的。“教育在线文库”第一辑分“教育随笔系列”、“教育报告系列”、“教育话题系列”和“走进中学生系列”四种。本书为“教育随笔系列”的其中一册。

目录

第一辑 网事历历

E网情深

——我的网络生涯“三部曲”

请把我当李镇西

泪水浸透的文字

 ——悼朱海军

林依印象

北京,五月的记忆

有感于市长进论坛

苏州版主聚会散记

第二辑 三三聊天

书为谁读?

 ——三三聊天室(一)

诚信:作文与做人

 ——三三聊天室(二)

病毒·网络·教育

 ——三三聊天室(三)

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

 ——三三聊天室(四)

“9·11”事件与教育

 ——三三聊天室(五)

校风、校纪、校服与民主教育

 ——三三聊天室(六)

第三辑 随心所欲

正视历史的进步

对不起,我不是名人

——致《中国当代教育名家能人词典》编委会

学校应有“教育忌语”

教师节是什么?

教育服务呼唤“承诺”!

为什么家访?

不妨徒步春游

教育惩罚与民主教育

选择沉默

我看“分数与隐私”

第四辑 掩卷沉思

向邵燕祥同志致敬

——读《人生败笔》

投向专制教育的一把匕首

——读《沉疴: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批判》

让历史警钟长呜

——推荐《东史郎日记》

让每一个孩子感到快乐

——拙著《花开的声音》自荐

假如我是刘亦婷的老师

——读《哈佛女孩刘亦婷》

“语文的诗意”即“人生的诗意”

——《语文的诗意》序

“教育——这首先是人学!”

——《素质教育父子读本》序

从“文体突围”到“思想突围”

——读《没有语文的语文课》

《新教育之梦》的意义

——读《新教育之梦》

倾听民间的声音

——读《中国教育面临的紧要问题》

呼唤中国的卢安克

——读《迈向个性的教育>

让语文回到语文

——《跳出语文教语文》序

走出书斋的教育学

——读《教育新理念》

第五辑 针锋相对

校卡“卡”住了什么?

打学生的教师绝无“好心”可言

也谈“和学生打成片”

求教K先生

——《教育本质的新视窗》献疑

也说“尹建庭事件”

岂能如此考评班主任?

师生可以而且应该成为朋友

我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让管理充满人性

——兼答一些朋友对《岂能如此考评班主任》的质疑

质疑所谓“第十名现象”

第六辑 看到就说

傅雷是如何“病逝”的?

请教潘校长

名次与座次

比机智更重要的是民主

我希望人人有“官”当!

就刘工昌老师的文章答少华

中国呼唤教育家

我看“保送生”制度

“腐败从娃娃抓起”?

我看电视剧《命运的承诺》

白马湖寻梦

后记

试读章节

我也开始试着在上面发帖子。第一篇是《面对张志新同志的遗像》,紧接着是《从谭嗣同到胡耀邦》,然后是我的教育故事和我对教育的一些思考:《一双无法回避的眼睛》《沉重的思考》《追随苏霍姆林斯基》……我发的其实都是旧作,但很快引起网友们的兴趣,有由衷赞同的,也有直率反驳的。我开始还有些陌生人的自卑与胆怯,如同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小伙子突然冒冒失失地闯进了联合国会场,羞愧得连头都不好意思抬起来。但一个接一个的跟帖,让我完全忘“我”了。是啊,人家关注的是文章本身,谁知道你是谁?即使你脸红,别人也看不见啊!这就是网络的好处:它能壮人胆。

很快,我就发现了“青年话题”真有一批很认真的人。他们对我们的社会有着庄严的责任感,因而几乎一刻也没有停止思考。我曾经感叹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浅薄浮躁而自视甚高,但在这里,我至少感受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特有气息。你也许可以说他们肤浅,但你无法否认他们真诚,你也许不同意他们的观点,但你不能不欣赏他们的勇气。记得一次网上讨论《生死抉择》,一个叫“陈杰人”的网友发了个帖子,谈如何根治腐败的问题。我一看就觉得他立论有误,便毫不客气地跟了一帖与他“商榷”。当时在写帖子的时候,我可以说是挟风带雷,语言十分生猛;但写到结尾,我又“文不对题”地大抒其情,向杰人表示问候——网上言语就是如此自由,真正的“意识流”。杰人看了我的回帖,也不生气,反而给我留下他的电话,叫我到了北京与他联系。观点交锋,竟交出一位朋友!

我注意到,网友之间也体现出了鲜明的思想倾向,如果要简单地按文化大革命时的“阶级分析法”划分,也可以划分出个所谓“左派”“右派”之类的;但只要持论者本人是真诚的,不管他的观点有多么与众不同,他都会在遭到反驳的同时赢得包括对手在内的网友的尊敬。比如,有个叫“野地西风”的人,不时在论坛发一些在我看来是很“左”的帖子,开始我很反感,但看多了,我发现他是很认真的而绝非作秀,便对他生出了些许敬意:在当今时代,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思想自由,能够严肃地保持自己信念的人,是应该受到尊重的。我看论坛上有一阵子批驳“野地西风”观点的帖子源源不断喷涌而出,大有当年我党万炮轰金门的气势;但如果是聊其他的话题,大家对“野地西风”还是蛮亲热的。如此刀光共秋波一色,剑影与柔情齐飞,在“青年话题”也算是一道诱人的景观。

P4-5

序言

教育,可以这样表达

——“教育在线文库·教育随笔系列”序

曾有一篇题为《论文题目的大与小》的文章引起我强烈的共鸣。作者上官子木先生这样写道:“当我看完了一位国内学者在国外大学就读时完成的博士论文时,非常感慨。这是一本研究角度新颖且有一定学术价值的书,但要在国内,作为博士毕业论文将很难通过。如果是评职称,至少在我所在的单位是肯定评不上的。因为这本书是用描述性的语言,采用的是非量化、非实证的研究方法,这注定要被国内学术界的一些权威人物认为是没有学术性而遭否定。”

作者说的是写博士论文,我觉得写博士论文稍微“规范”点,似乎也情有可原。问题是我们现在许多谈教育的文章也以“规范”求“严谨”,以“术语”求“学术”,以“框架”求“档次”……结果,本来最富魅力的教育一旦被表达便失去了鲜活的生命。

恕我直言,这是很久以来教育学术界存存的不良文风。有些“专家”、“学者”总是认为,所谓“学术性”就是罗列学术术语构建理论框架,别人越看不懂就越深奥,“学术性”就越强。于是,我们看到了不少这样的教育文章或著作:没有新观点却有新术语,没有新见解却有新概念,晦涩难懂,故弄玄虚。这是学术的堕落,是教育的悲哀!

其实,越是学问精深者,表述其学问的语言越平实;凶为学问大家已将知识融会贯通且思维清晰,所以善于把高深的道理转化成大众化的语言。恰恰是那些才学疏浅者,其语言才令人莫名其妙;因为才学有限者往往自己都没有把要说的道理弄明白,思维混乱,所以只好装腔作势,在吓唬别人的同时也糊弄自己。

能不能用朴实生动的语言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呢?

当然是可以的。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是用《论语》表达的,夹叙夹议,而又穿插着生动的对话,却成了经典之作。卢梭的教育思想则是通过小说《爱弥尔》表达出来的,作者把自己描写成一个教师,把爱弥儿描写为理想的学生,叙述了爱弥儿从出生到20岁成长和受教育的全过程,从中阐述了作者“自然教育”的思想。还有苏霍姆林斯基,他的所有教育论著,都是用散文的语言表述的,读他的著作,便是听他一边讲述故事,一边抒发感情,一边阐述理念——真是一种享受。还有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他的教育著作也平易近人,用老百姓的语言谈深刻的教育道理,他还用诗歌甚至儿歌来表达他对教育的理解。

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很多。这些举世公认的大教育家,写出的教育经典如果放在今天,恐怕很难被“学术界”承认,但这些平易、生动、洋溢着生命活力的著作,对人类教育发展所产生巨大作用,则已经被历史证叫而且还将继续被未来证明。

我一点都没有否认“学院派”的意思。我知道,任何一门学问,都需要科学的表达,因而都需要相应的“范式”——即科学史学家库恩所说的那种从事同一特殊领域研究所持有的共同信念、传统、理论和方法,包括属于这范式的特定概念、术语等等。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巴班斯基的《教育过程最优化》等体系宏大、结构精密、论证严谨、言语平实的教育经典著作,同样给我们以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启迪。正是这些真正的教育大帅的不朽之作,构筑起人类教育理论的辉煌宫殿。

但是,除此之外,我们应该允许教育有随笔式的或是散文化的表达,可以有苏霍姆林斯基式的表达。对于普通教师来说,甚至应该提倡这种表达——

教育理念叮以朴实地闸释。理念与深奥的术语没有必然联系,与“宏大叙事”也没有必然联系。所谓“教育理念”无非就是隐藏在教育行为背后的指导思想,这种指导思想人人都有,而并非教育专家所垄断。而日一,哪怕是一个教育细节——比如,课常学生发言时,发占的学生是背对同学面对老师说话,还是转过身去面对仝班同学说话,这都反映了教师课堂教学的不同理念。所以,理念并不神秘,因而对教育理念的阐述完全可以也应该平易通俗的,就像平时老师们在教研组讨沦聊天一样。“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先生这句大白话所揭示的教育理念以及它所产生的影响,胜过多少出语深奥、用测缜密的论文?

教育情感可以诗意地抒发。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都不纯粹是自然科学式的操作,它更带有强烈的人文色彩。因此,如果说在自然科学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要保持自己与研究对象的距离,避免主观感情以保证结论的客观性的话;那么,教育恰恰相反,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应该是融为一体的,其问感情的流淌、诗意的飞扬,正是我们追求的一种教育境界。因此,教育论著完全可以让真情实感像泉水一样自然而然地奔涌流淌。“教育,这首先是人学”(苏霍姆林斯基语)。而作为“人学”的教育,离开了人的情感就失去了生命。因此,在教育论著中诗意地抒发我们对教育的热爱、牵挂、忠贞不渝、一往情深,这是再自然而然不过的事了。

教育过程可以形象地叙述。教育者的智慧更多的是体现在教育过程之中,具体说,就是体现在故事中。因此,“讲故事”也是一种教育感悟的表达方式。在教育家马卡连柯所有的教育论著中,最有影响的是《教育诗》。在一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中,在一个个跌宕起伏、曲折动人的故事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在其中了。对于一线老师来讲,坚持写教育日记、教育手记,哪怕仅仅是记载自己每一天的教育故事都是很有意义的。如此坚持三年、五年,任何一个普通教师都可以成为真正的教育能手乃至教育专家。

教育现象可以激情地评说。很难设想,一个没有激情、麻木不仁的人,能够同时又是一位真正的教育者。教育者应该是一个性情中人,各种教育现象都会在他的心中掀起喜怒哀乐的波澜,孕思考于胸中,遣激情于笔端,指点教育,激扬文字,敏锐而犀利,从容不迫而又掷地有声。评论教育当然首先需要严肃冷静的态度,但这与火热的情怀并不矛盾。理性共激情一色,严谨与热诚同飞。那种追求四平八稳、貌似客观中庸而实则不知所云的所谓“教育评论”与文字垃圾无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义正词严而不谩骂,真诚赞美而不虚夸;酣畅淋漓一泻千里,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朴实,诗意,形象,激情——我们追求这样的教育实践,也追求这样的教育表达。

于是,便有了这套“教育在线文库·教育随笔系列”。

后记

本书最早取名《一网情深》。“不幸”的是,最近我看到一部电视剧也叫《一刚情深》,为了避免误解,我将书名改为《E网情深》。不过这一改,我觉得更名副其实而且一语双关:既表达了我对教育的感情,又表达了我对网络的感情。

自从1999年未,我被学生拉上网以后,网络就成了我教育的工具,也是我阅读和写作的工具,更是我结交天下朋友的工具。我一边教、一边读、一边写、一边贴(在网上论坛里贴帖子),其乐无穷。本书中的绝大多数文章都是在网上论坛里即写即发的,少数文章虽然不是在网上写成的,但我也在网上发表过。网下实践,网上表达,一往情深而又“E网情深”,这本小书便诞生了。

这不是我的第一本著作,但这是我第一本网络著作,它对于我有特殊的意义。凶此,对于本书的出版,我仍然心怀喜悦。

每出版一本书,我都要感谢一些人。这有点“公式化”了,但世上有的东西虽然很“公式化”却同样真实,比如每天的日出日落。因此,我还得满怀真诚写下我的感谢——

感谢教育在线论坛的所有网友!他们是我书中文章的第一读者,正是因为他们在网上发在我文章后的挑剔的帖子,使我的文章在修改中相对比较完美。

感谢四川教育出版社的李晓翔副社长!从策划到选稿,李社长都付出了许多努力,这也是本书顺利出版的重要原因之一。

感谢我的导师朱水新老师!是他的宽容,使我能在紧张的读博期间在网上写下一篇又一篇“非学术”的教育随笔;又是他的鼓励,使我将这些随笔汇集成册。

感谢所有阅读这本书的读者!在浩如烟海的出版物中,能够选择本书的读者,无疑也是关注教育的人,而我将一切关注教育的人都视为我真诚的朋友!

愿所有老月月友和我继续进行教育远征,让所有新朋友为着教育与我同行!来吧,我在“教育在线”(http://www.eduol.com.cn)期待着新老朋友!

2002年10月2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3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