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更是一种文明,因此可称为“文明大国”。许多关于中国的论著仅仅将中国视为普通国家,却忽略了其绵延至今的文明及其对当代的影响。因此很少有论著将中国传统与当代的政治社会现实有机地整合起来加以讨论。鉴于中华文明是世界上独一一个自古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我们理应去探寻其长寿的原因,以便了解过去与现在是如何相互联系,从而更全面地理解现实。
同样,很少有关于中国的著作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从文化、历史、意识形态和社会科学的角度来全面分析中国的现实,而在其中,几乎没有将现在的发展视为中国的复兴,更不用说将其与第一次崛起作比较并从百年屈辱史中吸取教训。
本书旨在填补这一研究空白,更阐明了中国的复兴。中国由于其绝无仅有性,对国际关系理论,尤其是新现实主义,简直形成了一种莫名的挑战。在1820年前的一千多年,中国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也是最强的政治中心。不幸的是,在现代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历史中,没有一个先例像中国一样曾经站在世界之巅,并在长期衰败之后再度走向复兴。因此,对于中国的复兴,我们无法借鉴先例来预测其对于今后国际秩序及地区政治的可能影响。
简单来说,本书旨在使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更重要的是,鉴于中国持续的高速发展,明确中国今后在世界舞台上的主导地位。
我们相信,许多西方对中国的描述,比如“神秘莫测”,并不能真正反映现实状况;同样,我们相信被许多现实主义者拥护的中国威胁论,只是基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的经验。例如,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拿破仑时代的法国、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后俾斯麦时期的德国以及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等等。但问题在于,中国并不是第一次崛起的国家,关于此点,本书以后将作具体说明。
在许多的迷思中,有一个被称为“东方专制”的理论。据称,它解释了中国专制传统的基础,而这种传统与中国的灌溉系统和农耕文化息息相关。它认为这种灌溉体系不仅促成了集体观念的形成,也导致了政府干预人们日常生活的传统。但是,据最近的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学研究发现,中华文明起源于现今中国西北部的黄土高原,当时中国人的祖先在不需要灌溉的半干旱的条件下种植谷物,繁衍生息。在那之后很久,他们才迁居至平原并学习如何种植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水稻,那时,中华文明已见雏形。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土高原的事实,强有力地抨击了所有文明起源于河谷边的单一理论。这也证明了为什么时下流行的西方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的独特性。除了这些迷思,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许多重要时刻,同样有不少“困惑”发人深省。困惑与迷思的不同,见于下面汉武帝于公元前136年“独尊儒术”的例子。
儒家思想作为国教的合理性一直使人困惑:如果皇家意在通过尊崇某一哲人的思想来树立帝王统治的合法性,那么由墨子始创的墨家思想则是更好的选择,因为其理论与托马斯?霍布斯的思想极为相似。在提倡民主之前,霍布斯主张英国君主的绝对权力,因为君主被视为“精神上帝”,手持宝剑与权杖。与之相比,长期以来认为儒家思想支持封建主义和集权统治的思想,既是困惑也是一种迷思,这将在本书第二章中具体阐述。迷思需要被澄清,而困惑则需要被解释。
除此之外,中国历史的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悖论。在博弈论中,悖论最早被定义为存在于主导战略和最优结果之间的冲突现象,而在这里,悖论表示一系列期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有的悖论表现为预期与现实的差距,而有的则是两个不同结果之间的矛盾,一个积极而显性,另一个则相反。典型的例子是建立于公元3世纪的科举制度。尽管它促进了社会不同等级间自下而上的流动,使得更多知识分子进入政府部门服务(积极而显性的结果),却也在不经意间造成了国家完全控制社会流动的现实,形成了庞大的官僚阶层并导致了以“仕”为主要职业期望的单一职业社会,国家大于社会的传统由此开始(此为隐性却并不积极的结果)。这一传统在1905年科举被废除后依然难以改变。
熊玠(James C. Hsiung),著名国际政治与国际法研究专家,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博士,美国纽约大学政治学系终身教授,曾任政治研究所主任,现任美亚研究中心主任,美国政治学会、国际法协会、中国问题研究协会会员。
熊玠在亚太国际关系、美亚关系、中国外交、国际法方面出版了20余本著作,包括《习近平时代》《无政府状态与世界秩序》《钓鱼岛主权争议与美国的介入》等。
\t一、儒化的中国
“儒化”一词在本书中是指:官方支持采用孔子(孔圣人 ) 思想作为“国教”(公元前136年开始);儒家思想产生的持续性影响及其后果。“儒化”虽与“中国受儒家思想之转型”为同义词,但两者并无紧密联系,因为后者并不能完全传达出官方采纳儒家思想的影响。此外,中国受儒家思想转型并非由孔子推动,而是在其被采用作为国教后的必然结果。“国教”一词在英语中没有准确的表达。一般来说,“国教”含义丰富,其中包括:一整套原则、价值观和美德;一个国家的信仰体系;一系列以此为基础的行为规范(如“礼”),适用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调节社会关系的道德准则;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体现于使命感和身体力行以期达到的人生标准。
值得再次强调的是,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具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如第一章中提及的,就是它起到了文化统一的作用,使得在皇权统治下的社会各个阶层都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尽管儒家思想并不是宗教,但它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社会发展中,不论是对统治者还是平民百姓,都被敬奉为宗教一般。儒家思想之于中国社会的作用就相当于《圣经》几千年来对于西方的影响。但与西方不同的是,《圣经》的教义由教会宣传推广并执行,而在中国,儒家思想的执行者并非类似教会的组织,而是由国家、士大夫、家中长者和宗教领袖共同推行和贯彻。直到1911年王朝统治被推翻,特别是共产党执政初期,儒家思想的影响才开始式微,但是它并未至此消失。1995年后,孔子正式回归中国社会,包含其思想理论的精华——《论语》。《论语》有些地方自小学阶段开始已被教授。
抓住了时代精神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以孔夫子命名。孔夫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恰逢中国“百家争鸣”的历史时期(前551—前233)。按时间顺序,孔子仅晚于相当有神秘色彩的思想家老子 几年,而先于其他各家。巧合的是,所有六大主要学说的创始人都差不多生活在同一时代,且相差时间不长。凭借着这一优势条件,孔子取各家之长,融于自身的理论体系中。 他撷取了其他各个学说的精华部分,与自己的思想相结合,形成了其独树一帜的思想体系。他渊博的思想不仅来自之前的文献资料,更获益于其在乱世中(周朝分封制度开始瓦解并向后分封时期转型的过程)周游列国的经历,以及与不同年龄、不同生活背景的百姓接触的际遇。正如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所说,孔子“抓住了时代的精神”。由于集中体现了人文关怀和中庸之道的思想,孔夫子无论在什么时代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大家的尊崇。
受儒家思想的启发,汉武帝(前140—前88)意识到维持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需要一个统一的思想体系作为基础。为了找到合适的思想体系,朝廷从互相竞争的学说中选出三个作为备选。在朝堂上,一些谋士借鉴先秦的专制统治,倾向于老子的思想,提议采纳其在《道德经》中提出的“无为而治”。第二个备选的是法家学说,但由于其与秦朝统治关系紧密而遭到质疑,秦朝官员中大都奉行法家思想,过度使用酷刑,其残暴的手段加速了王朝的覆灭。最终,汉武帝选择了儒家思想,并在公元前136年宣布将其定为“国教”。
\t第一章 中华文明的力量:源远流长与自我复兴
一、中华文明的核心
二、中华文明何以延长迄今而历久不衰
三、中华文明历久弥新
第二章 儒化与科举制度的兴起
一、儒化的中国
二、资本主义的不发达,是儒家思想的过错吗
三、儒家思想和当代中国
第三章 超级强国:公元713—1820年
一、古代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二、中国初次崛起的辉煌成就
三、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衰落
四、从传统中国吸收宝贵经验和教训
第四章 王朝的衰落与共产主义的崛起
一、中国“现代化”的开端
二、为何早先强大的中国面对西方列强不堪一击
三、在应对西方侵略中被迫开始现代化
四、王朝时代的终结
五、中国革命者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六、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五章 改革开放开启中国道路
一、邓小平改革:自上而下的革命
二、如何客观看待中国模式与中国道路
第六章 无可复制的中国模式
一、中国模式应该怎样去理解
二、“看得见的手”的巨大魔力
三、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该如何平衡
四、中国为什么能创造经济奇迹
五、在沉默中爆发能量的中国模式
六、中国模式成功了,但它与众不同
七、这是一次伟大的改革,潜藏了矛盾
八、中国模式的未来
第七章 中国复兴是文明大国的复兴
一、“中国威胁”论,实质是惧怕“中国复兴”论
二、中国的再次崛起能是“和平”的吗
三、中国的崛起从未带有侵略性
四、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的复兴
五、评价中国复兴应跳出固有的政治传统
六、中国的复兴提供了一种新的文明形式
七、从“跨文明”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复兴
第八章 中国时代来临
一、第二次崛起的中国会不会与美国争夺世界领导权
二、新的世界秩序是共同治理还是中国主导
三、中国主导下的国际与地区秩序的美好展望
四、一个愉快的注解及三个但书
从公元1世纪起至19世纪初近2000年间,中国一直保持着世界最大经济体和超级强国地位,中国GDP超过欧洲总和。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中国文化和艺术,风靡欧亚大陆;中国政治制度,影响整个东亚地区。
历经一个世纪的凤凰涅槃,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机会再次来临。
熊玠著李芳编译的《大国复兴(中国道路为什么如此成功)》以历史的、世界的眼光,深刻剖析中国百年图强的艰苦历程,总结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力量和制度优势,充分展现了风靡全球的中国力量、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的成功,为世界进步提供了中国方案,也预示着全新的世界格局已经到来。
熊玠著李芳编译的《大国复兴(中国道路为什么如此成功)》同时具有西方视角与东方视角,是唯一一部以全球视野审视中国复兴的作品,同时具有历史眼光和战略思维。
本书批驳了中国威胁论,探讨了文明古国中为什么只有中国可以再次复兴,从文化基因上阐述中国复兴的必然性,又贴合“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充满正能量。
作者熊玠,美国权威的亚洲问题专家,也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政治学、国际法专家。他的解读为我们理解中国的时局和发展方向提供了借鉴。
本书从中国历史、中国外交体系变化、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的复兴是必然趋势, 中国文明具有独特性, 不能用西方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来考察中国崛起的进程, 而中国的文明决定了中国会走和平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