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日本战国史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陈杰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日本战国的乱世中,有过桶狭间夜袭、严岛合战那样惊心动魄的谋略交锋,出现过清水宗治、浅井长政那样凄婉壮丽的悲剧英雄,也留下了安土城、大阪城那样豪华绮丽的历史遗迹,整个战国时代,塑造了日本民族的文化和性格。

本书作者以清新流畅的语言,为读者全面勾画了日本这个时代的全貌,为我们了解日本文化、了解日本民族的性格提供了一扇美妙的窗口。

内容推荐

  这是一个乱世,一个“礼崩乐环”的时代,各路传奇人物纷纷登场;这是日本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安深刻影响了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和心理。这就是日本的战国时代,一段如果要了解日本,就不得不读的历史。

目录

第一章 风起云涌——时代大背景

 第一节 天皇、摄关、武家

一、大化改新与律令制国家

二、摄关与院政的角逐

三、武家VS天皇

 第二节 应仁之乱

一、八岐大蛇

二、义教之死

三、细川山名之争

四、东西军决斗

 第三节 同时代的世界与日本

一、天主教的昙花

二、铁炮传来

第二章 信长之野望

 第一节 升龙之章

一、尾张的大傻瓜

二、美浓的蝮蛇

三、郑伯克段

 第二节 乱麻之章 

一、风雨桶狭间(上)

二、风雨桶狭间(下)

三、攻略美浓(上)

四、攻略美浓(下)

五、上洛之战

六、信长包围网

七、血战姉川

 第三节 霸王之章

一、一向一揆

二、佛敌信长

三、激战三方原

四、人骨酒杯

五、长筱合战(上)

六、长筱合战(下)

 第四节 本能寺之章

一、平安乐土

二、西进!西进!

三、铁甲船出闸

四、迷乱日深

五、明智光秀

六、敌在本能寺

第三章 三个恶人

 第一节 小田原的幽灵

一、神秘的老人

二、窃夺伊豆

三、奇袭小田原

四、征服相模

五、魔王之子

六、相模雄狮

七、落日辉煌

 第二节 美浓的“蝮蛇”

一、国盗物语

二、“蝮蛇”的报应

三、庸才

 第三节 叛乱癖患者

一、京都之乱

二、三好家的悲剧

三、永禄之变

四、反复无常

第四章 中国之雄

 第一节  魂系月山富田

一、征服出云

二、席卷山阴山阳

三、激战吉田郡山城

四、月山富田之殇

五、再兴之梦

 第二节 谋略军神

一、西国的桶狭间

二、三支箭

三、严岛合战

四、维新之源

第五章 天与地

 第一节 下克上

一、逐父

二、逼兄

三、引线

 第二节 川中岛

一、侠客

二、决战

 第三节 荼靡花

一、决裂

二、凋零

三、遗忘

第六章 逐鹿天下

 第一节 东海道霸主

一、名门之后

二、承前启后

三、东海之霸

四、无奈花落

 第二节 佛国大名

一、缘起

二、缘兴

三、缘续

四、缘散

第七章 独霸一方

 第一节 土佐的鬼若子

一、渡来人

二、土佐统一

三、称霸四国

四、霸王之怒

 第二节 九州岛之津

一、家督继承

二、三国太守

三、两雄相争

四、统一九州

五、惨淡经营

 第三节 奥州独眼龙

一、北国之春

二、独眼龙出世

三、奥州大战

四、能屈能伸

五、江户强藩

第八章 天下统一

 第一节 太阁立志传

一、从平民到大名

二、争夺天下(上)

三、争夺天下(下)

四、太阁之政

五、侵略朝鲜

 第二节 最后赢家

一、太阁之死

二、关原大战(上)

三、关原大战(下)

四、日本新秩序(上)

五、日本新秩序(下)

第九章 三教九流

 第一节 风雅之士

一、茶圣

二、国手

三、诗人

 第二节 奇人异士

一、浪客剑心

二、暗夜精灵

三、妙笔丹青

四、歌舞伎者

附录:大事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节 天皇、摄关、武家

战国时代是日本的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要了解这个时代,首先就要对古代日本的政治架构有个基本的了解。

一、大化改新与律令制国家

公元6—7世纪,整个东亚局势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大陆上,中国结束了西晋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开始了隋唐大一统时代,在朝鲜半岛上,新罗开始逐渐强大,并威胁到日本在朝鲜半岛上的盟友——百济的生存,这两大变化对日本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在日本国内,佛教和儒学的影响逐渐扩大,同时,原有的经济体系和政治体系面临着严重危机,这一切意味着变革的到来。

变革是必须的,关键是如何变革,善于模仿的日本人找到一个非常好的模版,那就是大陆上欣欣向荣的隋唐帝国,隋大业三年(607),日本的圣德太子派遣隋使来到中国,要求学习中国的文化,隋朝方面派遣裴世清回访日本时,日本表示:“我闻海西有大隋,礼义之国,故遣朝贡。我夷人,僻在海隅,不闻礼义,是以稽留境内,不即相见。今故清道饰馆,以待大使,冀闻大国惟新之化。”(《隋书》卷八一《东夷传》)一句“冀闻大国惟新之化”道出了日本人要求学习中国的本意。遣隋使遂成为定制,在大陆上发生了隋唐换代以后,遣隋使也变成了遣唐使,随着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日本更为重视寻求和中国直接交流的通道,遣唐使在西入中国的旅程中,虽然危难重重,一遇风浪多有死伤,但日本人仍然锲而不舍,日本的留学生回国后,就成为变革势力的主体力量。

变革在645年开始,是年,日本的中大兄皇子在中臣镰足的支持下,发动政变,铲除独断专行的权臣苏我入鹿及其势力,夺得政权。孝德天皇即位,改元“大化”,中大兄为太子,在中臣镰足等革新派的主导下,开始了史称“大化改新”的改革。

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大兄即位为天智天皇后,颁布了日本第一部成文法《近江令》,开始了律令制国家的发展历程。天智天皇死后,发生了壬申之乱,最终天智天皇的弟弟大海人击败了天智天皇之子大友皇子,成为这场权力争夺之战的胜利者,即位为天武天皇。

天武天皇迁都飞鸟净御原宫,开始进一步推行改革,将全国所有的土地、山泽一律收归国有,继续推行班田收授和租庸调之法,制定“八色之姓”来固定贵族的身份秩序。681年,制定了《飞鸟净御原令》以巩固改革的成果,大宝元年(701),正式制订《大宝律令》,养老二年(718),对律令进一步修订,是为《养老律令》。日本律令制国家体系基本上形成。

所谓律令制,就是用律令作为国家的基本法制体系来统治国家,日本的律令大体上吸收了中国唐朝的律令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天皇居于核心地位,成为国家的统治者,天皇以下分为良民和贱民,良民包括贵族、官僚、皇族,也包括没有特权的平民,贱民则分为陵户、官户、家人、公奴婢、私奴婢,通称“五色贱民”,贱民没有氏姓,也没有人身自由权,其中,公私奴婢在律令中被当做财产看待,可以转让和买卖,“奴婢者,律比畜产”。良贱身份都是世袭的,良民犯法也可以贬为贱民,贱民也可以视律令规定而“放贱从良”,这确定了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

710年,日本迁都奈良的平城京,标志着奈良时代的开始,天皇统治的律令制国家进入繁荣阶段。

天皇在律令制国家中居于主导地位。日本向来认为天皇是万世一体的,比如1889年颁布的亚洲第一部宪法《大日本帝国宪法》第一条就写着:“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之。”所谓万世一系,其实颇值得怀疑。根据日本官方的说法,第一代天皇是神武天皇,读《日本书纪》、《古事记》里有关神武天皇的记载,其中有太多不可信的部分,神武天皇有点类似中国传说中的上古神皇伏羲、神农、轩辕,其事迹都是传说,其中有许多夸张和联想。史学界对此也颇多争论,甚至有人认为神武天皇就是秦始皇派出东渡的徐福,此说没有确切根据,但也沸沸扬扬地传于一时,事实上,神武天皇是否存在,还要打个问号。至于再前面的一些八岐大蛇之类的传说,也只能作为传说看待了。

二、摄关与院政的角逐

794年,日本迁都平安京,也就是今天的京都,开始了平安时代。平安时代是个转折的时代,此时日本从律令制国家开始转向武家政治。而这个时代政坛上最大的特色,就是摄关与院政。

大家在玩《太阁立志传》游戏的时候,里面的新武将登入中有一个武将出身的选框,选项有三个:源氏、平氏、藤原氏。这三个选项确实让许多不太接触日本史的人感到困惑,这就涉及藤原氏的摄关政治。

藤原氏来源于大化改新的名臣中臣镰足,他在消灭苏我氏的政变和后来的大化改新中都是中大兄皇子即天智天皇的得力助手。中臣镰足死于669年,在临终前,天智天皇曾经亲自来探病,并且授予他“大织冠”的冠位,来表彰他的功绩,同时赐姓藤原氏,这就是藤原氏的起源。中臣镰足死后,他的后代世代为官,权重一时,中臣镰足之子藤原不比等就是《大宝律令》撰修的主持者之一,而且官至右大臣。藤原氏还与天皇家族保持着联姻的关系,藤原不比等的女儿光明子为圣武天皇皇后,开创了藤原家立后之先声。权臣加上外戚的身份,使得藤原氏成为日本政坛上最炙手可热的家族。

养老四年(720),藤原不比等去世。藤原家还是继续辉煌。藤原不比等有四子,他们将藤原家分为四支:南家、北家、式家、京家。四兄弟都在朝廷担任重要职务,长子藤原武智麻吕死前官至正二位左大臣,死后追赠太政大臣;次子藤原房前官至正三位参议,追赠正一位太政大臣;三子藤原宇合曾为遣唐副使,官至正三位参议式部卿兼大宰帅;四子藤原麻吕官至从三位参议。这四个人都名重一时。神龟六年(729),藤原家与皇族的长屋王因为皇位继承人和皇后人选发生争执,最终藤原家在这场政治斗争中获得了胜利,这一风波进一步确立了藤原家的稳固地位。

藤原的南家、式家、京家在此后的战乱与政治斗争中分别衰落,这样就形成了北家一枝独秀的局面。858年,清和天皇即位,只有9岁,按现在的话来说,他没有行为能力。于是,天皇的外祖父藤原良房以太政大臣的身份摄政,他以摄政的身份借机排除了其他中央豪族,藤原家的独专地位得到了巩固。藤原良房是第一个正式的太政大臣,也是摄关政治的创始人。

所谓“摄关”,“摄”自然指的是“摄政”,也就是在天皇幼年时代表天皇掌权,而“关”呢,指的就是“关白”。所谓“关白”,从字面上来说,是一种奏报官,向天皇禀报奏章之类,实际上权力不止于此。877年,藤原基经成为阳成天皇的摄政,在宇多天皇时,又改任“关白”,藤原基经就成为第一个关白。这样天皇幼年、病弱时,藤原家就为摄政,等天皇成年亲政后,就为关白,摄关政治就成为定例延续下来。摄关时代是藤原家的全盛时期,这个时期的藤原家可以说是权倾朝野,大有曹操之风,天皇废立、国政大事无一不出自藤原家,地方领主也纷纷寄进,以求庇护。藤原家因此也被称为“摄关家”。

摄关对天皇来说等于把政权拱手相让,天皇当然不甘于这种局面,于是,天皇发明了“院政”与之抗衡。

……

P1-3

序言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日本历史,最熟悉的就是战国时代,因为日本人的文化产品中包含了太多的“战国元素”,许多影视、动漫、游戏中都频繁地出现了与战国相关的人物与故事,这些文化产品的广泛传播使我们对那个时代耳熟能详,更吸引了众多的历史迷去对那个时代进行深究。

战国确实是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的时代,目本历史上的战国时代虽然没有秦齐燕赵韩魏楚七雄并立,没有孙庞斗智、长平鏖战,没有合纵连横、苏张对峙,没有完璧归赵、渑池争锋。但其精彩程度并不亚于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代。

一般所说的日本战国时代,起于1467年的应仁之乱,至于结束时间,一般认为在1573年室町幕府结束。但在很多有关战国史的作品中,也把1573年以后到1603年德川家康建立江户幕府的这段被称为“安土桃山时代”的历史也一并叙述,因为1573年室町幕府结束,“天下一统”时代并未到来。在这长达一个半世纪的乱世中,日本的政治体系、经济体系、社会结构、文化精神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亳不夸张地说,今天日本的方方面面都遗留着战国时代的影子。

日本人对战国热衷,除了寻求历史记忆外,与他们的社会现实也有着密切关系。

二战结束以后,日本开始转向全力发展经济,但是日本是一个岛国,自然资源极度缺乏,而且面临着人口数量众多和老龄化的压力。小小的岛屿承载着一亿人口,这对社会的运载力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普通的日本上班族因此承受着非常大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励志的作品应运而生。在日本现代的许多影视、动漫、文学作品中都颇为多见,大家都很熟悉的《GTO》、《东京爱情故事》、《义经》、《利家与松》、《火影忍者》、《钢之炼金术师》、《风林火山》等作品中或多或少都有些励志的内容。主人公一开始往往被设定为一个相对弱势的角色,然后通过自己的一系列努力来达成某个目标。日本人也在这些作品中获得了生活的动力。因此,我们常可以在日本的地铁中看到,不少人手持一本“口袋书”看得津津有味,而这些口袋书的题材,往往以战国乱世或中国的三国乱世居多。现代的日本人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他们需要一些乱世英雄作为他们的行动指南和人生偶像,有这样的社会需求,表达乱世的作品才会这样层出不穷。

在战国这个乱世中,有过桶狭间夜袭、严岛合战那样惊心动魄的谋略交锋,出现过清水宗治、浅井长政那样凄婉壮丽的悲剧英雄,也留下了安土城、大坂城那样豪华绮丽的历史遗迹。整个战国时代,塑造了日本民族的文化和性格。

谈到日本民族文化与民族性格的研究,《菊与刀》不可不提。

二战接近尾声的时候,美国人本尼迪克特应美国战时情报局的要求做了一个有关日本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的调查报告,这份报告后来被证明非常有用,因此在战后,这份报告被作者加上了前后两章,作为一本人类学著作出版,这就是《菊与刀》。

这本著作虽然是一部“急就章”,在许多方面流于肤浅,甚至有些过于直观的看法,但毕竟阐述了作者作为一个西方人对日本这个东方国度的看法。作者认为日本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民族,日本人的性格和心理充满了矛盾,所以,作者用两个标志性的图腾:代表日本皇室的菊花和代表日本武士的刀来代表日本人性格和心理的两个极端:一方面,他们谦恭温良,见面时频频鞠躬,坐时用跪姿,说话时用敬语,言行举止,处处体现出这个民族的礼仪风范。这种谦恭中有中国文化的影子。日本大化改新的时候,中国正值盛唐,众多的留学生慕名前来,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自此开始对日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外来文化逐渐和日本的本土文化彼此冲突,相互融合,塑造了日本人性格中谦恭温良的一面。

但另一方面,日本人又尚武好斗,许多人都对日本武士的剖腹自杀印象深刻,西乡隆盛等人的故事也体现出这个民族的血液中有着好斗、勇武、桀骜的种子。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侠士刺客辈出,他们崇尚忠诚信义,怀着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舍生取义,为达到目的甚至自残肢体,不惜生命。这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中国人的性格特点。秦汉一统后,思想亦归于一统,在儒家中庸之道的熏陶下,传统文化中好勇轻生的一面逐渐消退,但这一文化个性却在我们的邻邦日本得到了发扬光大。日本人非常津津乐道于“田横五百壮士”这样的故事,认为这是勇武的表现。古代的日本武士也把这些轻生尚义之人视为武士道的典范。

本尼迪克特同时认为:日本人性格的矛盾性还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日本人对美的东西有着天生的亲近感,但他们同时又崇拜毁灭进而崇尚黩武;他们生活在一个君主制国家,拥有数百年的武家统治历史,因而提倡服从和忠诚,但同时又热衷于“下克上”,对权威不乏颠覆的思想;他们乐于接受新的东西,每一次的变革几乎都有外界的因素在起作用,但同时又顽固地坚持传统。

尚礼而好斗,爱美而黩武,驯服而叛逆,喜新而顽固,在本尼迪特克的眼里,日本人就是这样一对对矛盾的混合体。她把这一对对的“悖论”归结为四个字:“耻感文化”。她说:

耻感在日本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恰如一切看重耻辱的部落或民族一样,其意义在于,任何人都十分注意社会对自己行动的评价。他只需推测别人会做出什么样的判断,并针对别人的判断而调整行动。当每个人按照同一规则玩游戏并相互支援时,日本人就会愉快而轻松的参加。当他们感到这是履行日本的使命时,他们就会狂热的参加……

本尼迪克特把日本人的矛盾性归结到一种“受外力的干预”的“耻感”上,就是因为如此,日本人才能根据外部的普遍价值而不断改变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文化精神,才会出现这样的矛盾性格。

但本尼迪克特的思想真的说明了日本文化的本质了吗?学术界颇有争议。本尼迪克特的观点确有道理。但关键在于:她作为一个从未到过日本的美国人,对日本文化的了解仅限于手上的资料和数据,她的总结是否真的能奉为圭臬?

事实上,要了解一个民族,先要了解其历史。战国时代是日本历史上两个非常典型的时代之一(另一个时期是明治维新时代)。这个时代首先是一个乱世、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许多的传奇人物纷纷登场,为解决天下事或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这个时代是日本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是日本从中古社会向近世社会转变的一个重要时代,所以能够非常集中地体现日本人的民族性格与心理。“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日本人的性格与文化究竟该如何认识,恐怕每个读过战国史的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研究战国史,应该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后记

本人对日本战国史的兴趣始于本科学习时。有趣的是,最早接触这一段历史并不是受到哪一本历史学著作或者学者的影响,而是因为两个著名的游戏——《太阁立志传》和《信长之野望》。这两个游戏不仅在我的大学寝室中,而且在同龄阶层中都是非常流行的。受到这两个游戏的影响,我对这段历史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进而对日本的文化、历史都产生了深入了解的欲望。这本战国史就是在这样一个心态转变的过程中产生的。

本书原本是国内一个军事论坛SONICBBS的一篇连载作品,当时,我抱着尝试的心情写下了织田信长的那一章,得到了许多网友的指点,有赞许的,也有批评和建议的。后来,我又在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edouard)中续写了北条、斋藤、松永三人的事迹。这两个尝试使战国史的脉络在我的心中逐渐成形:以纪传体的方式为主要形式,来表现日本战国的一个比较完整的面貌。纪传体的缺点是系年的杂乱,因此我又在文末附上了一张大事年表以做对照,力求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来说明这个时代的主题:变革。网友在本书成型的时候给了许多意见和鼓励,让我能有信心继续写下去,这是我写作的一大动力。

乱世往往意味着变革,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都是大变革的年代,日本也不例外:源平争霸、南北朝、战国、明治维新是日本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变革年代,有关这些时代的著作层出不穷。我在本书的开头说:要了解一个民族,必先了解其历史。希望我这本作品,也能成为国人了解日本的一个小窗口吧。

最后要感谢我的同事和朋友何寅杰先生,他为本书无私地提供了自己所拍摄的日本游照片,并且帮助笔者审订了全部文稿,也要感谢陕西人民出版社的编辑为本书付出的辛苦劳动,感谢在写作中为我提供帮助的领导、同事和家人们,谢谢你们!

陈杰

2009年1月于杭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14:5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