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性的政治思想。在历代"明君"、"贤臣"的不断丰富、发展和实践中,结成了相当系统的思想体系,并且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体现出不同的内容和特点。本书就将对两周时期的民本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两周民本思想研究/中原文化研究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政治理论 |
作者 | 王保国 |
出版社 | 学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民本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性的政治思想。在历代"明君"、"贤臣"的不断丰富、发展和实践中,结成了相当系统的思想体系,并且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体现出不同的内容和特点。本书就将对两周时期的民本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 内容推荐 从萌芽到转型,两周民本思想的发展在整个传统民本思想的演进历程中构成一个明晰的单元,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大量的文献材料为依据,紧扣时代的脉搏,对两周民本思想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细致的勾画。作者认为,商周以前的 原始民主风尚和人道主义,以及早期社会的重民保民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基本精神,也同时促成了中国早期社会的人本主义特色。商周政权的转移使统治集团对民本政治有了更深刻的感触,这也促成了民本思想在西周初期的形成。"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是周初民本思想最基本的内容。春秋时期,社会急剧变革,民人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有了空前的提高,民本思想也随之取得了重大发展,于是,"民为神主"、"君为民设"演化成一种重要的社会思潮,孔子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民本思想体系,这使民本思想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飞跃。进入战国中前期,激烈的政治竞争和相对自由的学术氛围终将民本思想的发展推达前所未有的高度,民本思想在诸子的思想体系中都结成了十分完善的形态。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思想,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主张,老庄的"高以下为基"和"无为"观点,体现了各家对于民本思想的深刻理解和诠释。但在战国后期,随着封建集权的进一步确立和强化,民本思想也逐渐向集权靠拢和皈依,战国后期的苟子及其他的法家弟子韩非初步完成了对于民本思想的理论改造,西汉中期的董仲舒则最终在政治实践论中使民本思想完成与封建政治的整合。 本书在民本思想形成的渊源探索、西周民本思想萌芽的特点、孔子民本思想的形成、墨子的民本思想、孟子民本思想的来源以及苟子的君民舟水关系说再评价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和独到的见解,然而,开展本领域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对两周民本思想发展脉络的勾勒,同时在于为我们提供一个认知传统社 会和传统思想文化以及传统古典文献的重要角度,而在坚持"以人为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则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录 绪言 (1) 第一章两周民本思想的历史渊源(9) 第一节原始文明的民主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10) 第二节王权初造时期的政治选择(18) 第三节殷商时期的重民保民信息(23) 第二章商周政权的转移与民本思想的萌芽(37) 第一节神佑王权的转移 (37) 第二节"敬天保民"思想的提出与周初民本思想的萌芽(45) 一、"天命靡常"--周初统治者的王权转移论(46) 二、民情是一面镜子 (55) 三、明德与保民 (59) 第三节西周中后期的政治走势和民本思想的发展(71) 第三章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民本主义思潮的兴起(85) ……………… 第四章孔子的民本思想(135) 第五章社会变革的加剧与思想领域的解放(164) 第六章百花齐放--民本思想的新时代(182) 第七章霸道的胜利和战国中后期的势利主义的思潮(254) 第八章民本思想的转型及其与集权政治的整合(267) 主要参考文献(317) 后记(323) 试读章节 第一章两周民本思想的历史渊源 历史的发展总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人类思想发展史更是如此。在社会不发达的年代,先辈们的经验对社会的运作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社会越是不发达,经验的意义就越是重要, 其影响持续的时间就越长。正因为如此,原始社会的遗风长久地影响着早期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原始社会部落酋长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民主风范,正是孕育早期阶级社会重民保民思想的重 要基础。 尽管尧、舜等远古酋长们都是传说中的人物,但丝毫也没有减弱他们对于后世的影响力。在夏商周三代圣王的身上我们经常可以觅到他们的遗风。《吕氏春秋·自知》中这样记载:"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汤有司过之士,武王有戒慎之轺"。 不仅如此,来自远古酋长们的传说也成了周秦诸子民本思想的重要素材。儒家虽醉心于"文武之道",但他们"言必尧舜",对传说时代的民主赞美有加,并时常把尧舜时代的民主作为论证自己民本学说的依据;墨家也是言必尧舜,尧舜时代的民主甚至成了他们平等思想的主要来源。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考察民本思想的渊源时,不能不追溯到远古时代。P9 序言 在中华民族五千余年的文明史中,产生了丰富多彩而又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这份珍贵遗产,以其凝集了深邃的人类智慧和厚重的人文精神一直被人们关注,在建设"以人为本"的现代政治构架中,传统的民本思想自然逐渐成为近些年来研究的热 点。 民本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性的政治思想。在历代"明君"、"贤臣"的不断丰富、发展和实践中,结成了相当系统的思想体系,并且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体现出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在我国最早的典籍《尚书》中,就有不少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如《五子之歌》中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论述,《酒诰》中有"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的论述,《盘庚》中则有"朕不肩好货,敢恭生生。鞠人谋人之保居,叙钦"的论述。西周初年,以周公为代表的周初统治者在总结殷商王朝覆灭的教训中,提出了"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等主张,以民为本的思想随后成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原则,对后世的政治实践和政治思想的发展产 生了重大影响。春秋时期,由于社会的急剧变革和民众地位的提高,民本思想取得了更大的发展,"君为民设"、"民为君本"成为社会的普遍认识,孔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仁政"学说,"仁政"学说明确地指出爱人、爱民是政治的根本原则。到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政治空间的相对自由,使民本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墨子以"兼爱"理论阐释它,老庄以"无为"理论阐释它,孟子则更激进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民本思想随之在历史上达到了顶峰。进入秦汉以后,民本思想尽管出现了工具化的倾向,但它仍是历代统治者尊奉的重要政治原则。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民本思想与封建政治的兴衰关系密切,中国封建社会出现的几个"盛世",无不与封建统治者大力倡导重民保民政策有关。"文景之治"在相当程度上说是 "与民休息"的结果,"贞观之治"也同样是统治者"俭以息人"、使百姓安乐的结果。由于民本思想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所以以民为本的社会出现了繁荣景象。 当然,在肯定民本思想正面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和阶级本质的决定,中国的古代统治者不可能也从来没有将民本思想作为治国的主导思想,维系古代社会的思想基础是君权至上的君本思想。即使是历史上有为的 "明君",也只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从维护和巩固封建政权的根本利益出发,对民本思想进行过极其有限的实践。这一点,我们必须认识清楚。 王保国同志是我的博士研究生,在跟我读博士以前,还曾师从著名的文献学家、历史学家金景芳先生,我对他的人品、治学态度以及其他方面了解颇多。多年来,保国同志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潜心钻研先秦文献,写出了一批有独到见解的学术论文。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利用其在文献方面的良好功底,写出了《两周民本思想研究》博士论文,受到了同行专家的好评。作者把两周民本思想放在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了细致的勾勒,从商周政权的转移谈民本思想的萌芽,从春秋民人地位的提高谈孔子民本思想体系的形成,从战国政治空间的开放谈民本思想的百花齐放,从封建集权的确立谈民本思想的工具化改造。 这样做,就比较清晰地展现了民本思想在两周发展的脉络,给人以系统完整的印象。著名史学家、文献学家李学勤先生在对该 论文的鉴定中指出:"论文的成功之处在于能把"民本"思想的形成演变放到社会政治的大发展背景中来考察。"又说:"论文 层次清楚,文笔清通,读起来感到有说服力……"这是对保国同志这篇论文的肯定,也是对保国同志的鼓励。 该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两周民本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提炼,其中提出了不少前人未发或发而不全的观点如,关于殷商时期重民保民思想的研究、周初德治思想的研究、 墨子民本思想的研究、孟子民本思想渊源的研究、荀子民本思想 的研究,都有不少创获。文献学家杨天宇教授在对该论文的鉴定时指出:"该论文颇多创获,许多地方都论述精到,闪耀出思想的火花。如第二章第三节中论中道理论与重民保民思想的关系;第四章第二节说孔子的仁学实际就是人学;同节中对孔子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新的诠释;第六章第一节对墨子"尚同"思想的分析……等等,都甚精彩,如此者甚多,兹不一一列举。" 在论述的过程中,尽管有些说法不能获得所有人的认同,但其言之有据,持之有故,而又自成体系,仍可成为一家之言。当然,用短短两年时间写出来的作品,不可能不存在纰漏,希望并世学者,匡其不逮,我想,这也是作者的愿望。 欣闻本书出版在即,谨以数语以为序。 李民 2004年9月8日于郑州大学 后记 书稿即将付梓,按理说这时应该高兴起来,但一时间涌上心 头的太多苦涩却使我找不到一点这样的感觉。 1989年,24岁的我毕业于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毕业后,先是在河南大学工作了五年,由于爱人在郑州工作,五年问,我就像郑汴之间的织布梭,学习几乎全给荒废了。1994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调到郑州的我,虽说开始从事一些专业研究,但常常在徒有四壁的家中安不下心来,学问上的增进也就可想而知了。到了2000年,我才蓦然警醒,决定考博,这时离我硕士毕业已经是第十一个年头,我耽误了太多让人心疼的时间。 是年,我有幸投师李民先生门下,真正回归到学术探索的道路。李老师是国内知名的历史学家,有深厚的学术造诣。三年来,老师对我耳提面命,谆谆教诲,使我在治学思路、治学方法上都受益匪浅。我的这篇论文从选题到写作,李老师都反复论证推敲,提携后学的道德风范可见一斑。师母任翠萍老师也是多方关怀,问寒问暖,在此学生一并深表感谢。 我还要特别感谢姜建设老师。我的文笔不佳,姜老师作为老师,又作为朋友,多次点拨指正,使我改掉了不少语言上的毛病。还要感谢张国硕、王星光、陈朝云等诸位师友,三年期间,我们互相交流观点,辩诘问题,使我从中获益良多。而一些工作上、生活上的帮助也使我深感作为同门师友情谊的可贵,这也使人永远不能忘怀. 2003年博士毕业后,我到郑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工作,中原文化资源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飞先生慷慨帮助,决定拨款出版此书,在时下学术著作出版相当困难的情况下能伸出如此援手,我对陈先生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 回顾自己的从学历程,面对这一大堆人情,我只有发奋的压力,没有自足的理由,而这篇文章也只能算作一个小小的起点。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 王保国 2004年9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