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中,元散曲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是令人瞩目的。散曲文献的收集整理,作家生平的考订,作家作品、体式特征、风格流派和发展史的研究等,都成绩斐然,非此前任何一个时代可比;尤其是散曲研究,更是从笼统的元曲研究中独立出来,成为与剧曲平行的学科,并得到长足发展。本书从远散曲渊源、体式特征、艺术技巧、风格、题材内容、作家群体等方面对20世纪元散曲研究进行了探讨,论述详细,观点新颖,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前言
第一章 20世纪元散曲研究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元散曲研究的兴盛时期(二三十年代)
一、散曲研究独立学科的创建
二、科学实证方法的成功运用
三、对散曲审美个性的把握与张扬
四、散曲研究范围的广泛开拓
第二节 元散曲研究的衰落时期(50年代至70年代)
一、总体状况的衰落
二、几个有成就的领域
三、港、台元散曲研究的成绩
第三节 元散曲研究的复兴时期(八九十年代)
一、散曲作品选注和研究资料的搜辑整理成绩显著
二、通论性重要成果不断涌现
三、研究领域的新开拓
四、某些方面的研究有新的进展
五、独立学科意识的进一步强化
第二章 元散曲形成与发展研究
第一节 “散曲”体式名称辨析
第二节 渊源及形成论
第三节 发展分期论
第四节 风格流派论
第三章 元散曲体式特征研究
第一节 宫调曲牌论
一、宫调论说
二、曲牌论考
第二节小令、套数及带过曲论
一、小令论说
二、带过曲论说
三、套数论说
第三节 俳体论
第四节 务头论
第五节 衬字论
第四章 元散曲艺术技巧与风格研究
第一节 章法技巧论
一、章法论说
二、句法论说
三、叙述论说
第二节 修辞艺术论
一、对偶论说
二、重叠论说
第三节 平仄韵律论
一、平仄论说
二、韵律论说
第四节 曲体风格论
第五章 元散曲题材内容研究
第一节 题材内容及时代特征总论
第二节 叹世归隐题材论
第三节 怀古咏史题材论
第四节 恋情闺怨题材论
第五节 自然山水题材研究
第六章 元散曲作家群体与词曲演化期内之作家创作研究
第一节 作家群体论
第二节 元好问等词曲演化期内作家论
一、元好问论说
二、杜仁杰论说
三、刘秉忠论说
四、杨果论说
五、商道论说
六、商挺论说
第七章 元散曲始盛期内之作家创作研究
第一节 关汉卿论说
一、关汉卿生活年代与籍贯论说
二、关汉卿散曲论说
第二节 白朴、卢挚论说
一、白朴论说
二、卢挚论说
第三节 王和卿、姚燧等始盛期内其他重要作家论
一、王和卿论说
二、胡祗通论说
三、庾天锡论说
四、徐琰论说
五、王恽论说
六、姚燧论说
第八章 元散曲鼎盛期内之豪放派作家创作研究
第一节 马致远论
第二节 贯云石论
第三节 陈草庵、冯子振、曾瑞论
一、陈草庵论说
二、冯子振论说
三、曾瑞论说
第四节 张养浩、刘时中、薛昂夫、睢景臣论
一、张养浩论说
二、刘时中论说
三、薛昂夫论说
四、睢景臣论说
第九章 元散曲鼎盛期内之清丽派作家与衰落期内作家创作研究
第一节 张可久论
一、张可久生平考论及作品整理
二、张可久散曲论说
第二节 乔吉论
第三节 徐再思、任昱、周德清、周文质论
一、徐再思论说
二、任昱论说
三、周德清论说
四、周文质论说
第四节 刘庭信、汪元亨等衰落期内重要作家论
一、杨维桢论说
二、刘庭信论说
三、汪元亨论说
四、鲜于必仁论说
附录一 近五十年(1950—2000)香港、台湾及海外元散曲研究概述/何贵初
一、港、台及海外散曲研究学者简况
(一)港、台方面
(二)日本方面
(三)美国方面
二、元散曲研究概况
(一)概论
(二)内容题材
(三)写作技巧
(四)格律体制
(五)北曲曲牌
(六)元曲作家和作品
1.马致远
2.张养浩
3.张可久
4.乔吉
5.贯云石
6.其他
(七)选注本
(八)工具书
(九)曲籍重印
小结
附录二 20世纪元散曲研究学人简介
姚华
王国维
吴梅
刘永济
任讷
郑振铎
孙楷第
冯沅君
梁乙真
唐圭璋
凌景埏
卢前
隋树森
郑骞
王季思
卢元俊
田中谦二
顾学颉
吴晓铃
罗慷烈
王学奇
张云生
柯润璞
羊春秋
王文才
袁世硕
王忠林
罗锦堂
洛地
谢伯阳
宁希元
宁宗一
洪柏昭
李修生
吴新雷
黄天骥
吕薇芬
张月中
赖桥本
李汉秋
汤易水
曾永义
汪志勇
门岿
李殿魁
熊笃
刘益国
王星琦
谢真元
杨镰
罗斯宁
范长华
梁扬
黄敬钦
李昌集
俞为民
康保成
王毅
杨东甫
赵义山
杨栋
何贵初
徐子方
王钢
附录三 20世纪元散曲研究书目
一、曲集辑校注释
二、作品选注评析
三、论著及资料汇编
附录四 20世纪元散曲研究论文索引
一、综合性研究
二、题材内容研究
三、艺术形式研究
四、作品鉴赏(综合性)
五、作家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