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根据作者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国家“八五”重大项目“中国技术创新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并结合国际企业实践和自身实际体验写成的中国第一部创新管理专著。本书聚焦于企业、产业、区域和国家创新实践中战略、组织、管理等方面遇到的关键性挑战和问题,站在国际竞争高度研究:(1)创新及其对企业和产业战略的涵义;(2)创新与企业、产业、国家竞争力之间的关系;(3)创新所引发的社会、经济和制度问题。该书采用国际管理专著规范写法,充分结合实际,系统反映国际优秀创新实践,全面吸收国际创新管理思想,对许多国际创新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
本书可供企业高管、风险投资者、证券分析师、政策制订者和创新研究人员阅读,还可用作工商管理、企业管理、创业投资、金融、经济专业研究生和博士生教材,以及政府和企业高层人士培训教材。本书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列为有关专业研究生主要参考教材。
本书是根据作者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国家“八五”重大项目“中国技术创新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并结合国际企业实践和自身实际体验写成的中国第一部创新管理专著。全书分4篇16章,重点论述企业和产业层次,主要内容包括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概念、创新过程组织、创新的战略机会分析、持续创新、职能及联结管理、核心竞争力、战略与创新、国际产业竞争、技术追赶陷阱和跨越式发展等。
本书聚焦于企业、产业、区域和国家创新实践中战略、组织、管理等方面遇到的关键性挑战和问题,站在国际竞争高度研究:(1)创新及其对企业和产业战略的涵义;(2)创新与企业、产业、国家竞争力之间的关系;(3)创新所引发的社会、经济和制度问题。
本书采用国际管理专著规范写法,充分结合实际,系统反映国际优秀创新实践,全面吸收国际创新管理思想,对许多国际创新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主要目的是为企业创新和参与国际竞争、政府制订创新政策、提高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提供思路和方法,为创新管理研究与教学提供参考。
本书可供企业高管、风险投资者、证券分析师、政策制订者和创新研究人员阅读,还可用作工商管理、企业管理、创业投资、金融、经济专业研究生和博士生教材,以及政府和企业高层人士培训教材。本书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列为有关专业研究生主要参考教材。
重印说明
重印前言
序
前言
第一篇 创新与创新过程
1 创 新
1.1 引论
1.2 创造性破坏的涵义
1.3 技术创新与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2 创新过程
2.1 创新过程概念与框架
2.2 创新过程实质
2.3 创新过程模型
2. 4 创新过程的哲学观
参考文献
3 创新过程的微观结构分析
3.1 企业创新过程分析
3.2 一体化创新过程
3.3 技术创新小组
3.4 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第二篇 创新的战略机会分析
4 产品生命周期与创新
4.1 产品生命周期
4.2 创新分布型式
4.3 创新战略与组织
参考文献
5 技术-产业生命周期:市场变化与创新
5.1 技术-产业生命周期
5.2 市场演进
5.3 市场创新
参考文献
6 技术-产业生命周期:技术变化与创新
6.1 技术与创新
6.2 技术障碍-突破与创新群
6.3 技术-产业前沿扩展
6.4 技术进步与S曲线
6.5 技术跳跃
6.6 工艺导向的创新分布型式
参考文献
7 技术与商业战略
7.1 竞争优势与技术管理
7.2 技术转换
7.3 技术政策与商业战略
7.4 对技术威胁的战略反应
参考文献
第三篇 职能与联结管理
8 创新源管理
8.1 创新源的概念
8.2 用户创新
8.3 其他职能式创新源
8.4 创新者利益和创新源
8.5 各类创新源
参考文献
9 研究开发管理
9.1 R&D与技术创新过程
9.2 R&D的沟通与交流
9.3 R&D的人员激励与组织
9.4 全球技术战略中的R&D
参考文献
10 营销管理
10.1 创新采用与扩散过程
10.2 PLC中消费者行为分析
10.3 创新过程的发展与概念测试
10.4 营销研究如何阻碍了重大创新
10.5 领航式用户
参考文献
11 制造与经营管理
11.1 制造业与竞争力
11.2 制造战略
11.3 技术与制造管理
11.4 生产制造与市场
11.5 新产品开发和制造启动
11.6 生产率与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2 联结管理
12.1 战略联结
12.2 团队作业
12.3 R&D-营销界面
12.4 R&D-企业联结
12.5 跨国企业的创新过程
参考文献
第四篇 组织学习、产业国际竞争与技术追赶陷阱
13 创新与企业活力
13.1 企业家过程与创新
13.2 企业内部新事业过程管理
13.3 创新开发与企业更新
13.4 新事业进入战略
13.5 谁从创新中获益
参考文献
14 战略意图与全球领先
14.1 战略的概念
14.2 战略意图
14.3 创新挑战
14.4 竞争创新
14.5 文化陷阱
参考文献
15 企业核心竞争力
15.1 核心竞争力与商业竞争
15.2 核心竞争力
15.3 核心竞争力的阻碍因素
15.4 培养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6 跨越技术追赶陷阱——以能力为基础的创新过程
16.1 组织学习、创新与追赶陷阱
16.2 战略意图与技术决策
16.3 技术能力深化
16.4 跨越投资型追赶陷阱
参考文献
后记
重印后记
二、企业家精神
自从200多年前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创造了企业家这个概念以后,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这两个词的含义一直含糊不清。人们常常将它们与创办新企业联系起来,也有人把CEO称为企业家。到底什么是企业家?企业家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怎样才算具有企业家精神?都是非常值得深人探究的重要问题。
一对夫妇开了一个普通餐馆,不算是企业家。因为他们没有创造新的满意点,也没有增加新的消费需求。她们只不过重复了别人的做法。比尔·盖茨是企业家,微软开发的DOS、windows创造了新的消费者价值、新的市场和需求。
麦当劳具有企业家精神。它研究顾客所注重的“价值”,运用管理概念和管理技巧使“产品”标准化,设计制作程序和工具,对要进行的工作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培训人员,制订标准。这样,麦当劳不仅大幅度提高了资源的产出,而且建立了新市场、新的顾客群。彼得·德鲁克称爱迪生为高技术企业家的典范。实际上,爱迪生是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典范,是美国历史上企业创新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即使最平庸的产业领域,也出现了最富有企业家精神的现象。沃尔玛创造的商业模式对美国经济、社会的影响可能比美国任何其他变革推动者、甚至政府或法律还要大。当然,现在它面临eBay这类创新经济明星的挑战。
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一种行动,而不是个性特征。它的基础是概念和理论,而不是直觉,它以社会和经济理论为依据。企业家精神需要知识做基础,但是像医药或工程等所有实践一样,实践企业家精神所用到的知识对它来说只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而已。创新学科就是企业家精神的知识基础。
不一定新兴的小企业才具有企业家精神。像通用电气、IBM这样历史悠久的大企业在实践企业家精神方面也十分出色。通用电气长久以来就一直善于从头建立一个个新的创新型企业,并把他们发展成规模相当大的产业。诺基亚公司20世纪90年代中期建立了风险投资机构,在芬兰奥录培育了大批创新型企业。企业家精神也不一定非和产权划等号。
创新是企业家特有的工具,借此,他们把变化看作是开创新事业或新企业的机遇。企业家通过创新,赋予资源以创造更大财富的能力,或者创造新资源。
企业家视变化为常规,为经济健康的表现。社会尤其是经济中主要的工作应该是标新立异而不是锦上添花。因此,企业家的工作是“创造性的破坏”。企业家仅仅是少数人,他们不满足于只是改进或修正已有的东西,而是试图创造出新颖、与众不同的价值和满意度,将“物质”转换成“资源”或者将已有资源组成新颖、生产力更大的结构。变化为企业家提供了创新的机会。
在此,我们把企业家精神归结为三个层面:在哲学和精神层面,它代表“以创新为基础的做事与思考方式,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种内在的原始动力”;行为层面,它表示“发掘新机会、重新组织资源和创造新资源、创办新企业和开创新事业,从而创造和提供新的消费者价值与满足”;物质层面,企业家精神实践的结果是“创新成就”,像IBM个人计算机、英特尔芯片以及Google和沃尔玛的商业模式等。P6-7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从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向集约型发展模式,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有效发展的关键。实现这一转变的唯一可行之路是深入、广泛和持久地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因此,可以相信,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必将在我国企业中出现技术创新热潮。
在目前我国广大企业尚缺少技术创新实践和经验的情况下,借鉴工业发达国家企业走过的道路和学习它们的创新经验就显得尤其重要。在这里,我们特向广大企业界和学术界推荐《创新管理》这本书,这是我国企业界和学术界第一本专门研究创新管理的专著。本书的作者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期间,直接参与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技术创新研究”的科研工作。陈伟博士刻苦努力、勤奋钻研,从而打下了扎实的经济学功底,并通晓西方的工商管理,又有国内的实践经验,在阅读了国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完成了这本专著。正好,该书与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技术创新丛书》相配套。
作者站在国际竞争的高度,充分总结了国际企业在创新方面的经验教训和作法,系统综合与吸收了国内外创新管理研究领域重要论文和专著的思想要点,并对中国的现实问题进行了研究。由于国内对技术创新的研究刚刚起步,加上我国企业对创新的了解也不够多,所以,书中采用国内企业的创新案例相对较少,但本书的价值丝毫未因此而受到影响。
创新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商业过程和组织过程,其背后的基本哲学是将技术能力和市场需要联结在一起。从本质上讲,创新过程是技术价值追加过程和战略优势的形成过程,它并不仅仅是导致销售额的某些额外增加或产品性能的改进的问题,它甚至不单是新产品或服务的问题,而是实现创新者竞争地位的根本性改观和国家走上富强的康庄道路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出现了五代具有代表性的创新过程模式,这些模型解释了技术能力和市场需要在创新过程中实现匹配的方式,它对企业创新过程的组织方式及国家的经济政策都有重大影响。
创新是现代企业的活力之本,财富之源。正如书中所讲的,国家的繁荣是通过创新创造出来的,不是继承来的,只有通过不懈地开展技术创新,我们的国家才大有希望。江泽民主席的话最能表达创新的战略价值:“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正因为如此,目前国家经贸委和国家科委等都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我们相信,技术创新将会大大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加快实现党中央提出的“九五”和2010宏伟目标。我们希望这本书对此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
傅家骥姜彦福
1996年5月1日于清华园
这本书前后花去我三年时间。三年来,我付出了几乎所有的节假日和星期天,当然也放弃了所有的享受,几乎每天夜里都工作到一两点钟,不敢有丝毫懈怠。其中的苦涩和艰辛,局外人难以想象。但我心中一直有个目标,就是尽最大努力向读者奉献一部高质量的作品。尽管如此,我仍感到有许多遗憾之处,但愿读者们能给予谅解。同时,对书中的观点和内容我负全部责任,任何错误和有争议的地方均与我所在的课题组和所在单位无关。
借此机会,我要对在本书写作与修改过程中给予帮助的老师、编辑和朋友们表示深深的谢意。首先要感谢清华大学的傅家骥教授、姜彦福教授和吴贵生教授。傅先生对本书提出了许多指导性的建议,并审定了最终稿;姜先生仔细阅读和审改了大部分稿件;吴先生提供了大量参考材料和建议。这些都对提高本书的质量起了很大作用。本书责任编辑留霞、张建荣、李淑兰和魏玲仔细校对和修改了文稿,使本书增辉不少,他们的责任心和态度值得我终身学习。
在写作过程中,参与讨论、提供资料和帮助校对文稿的人还有: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管理系主任Paul Guild教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Von Hippel教授,3M公司黄晓博士,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许多博士生。感谢国家经贸委有关领导和同事,感谢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黄洁纲教授、于骏民教授,感谢中国科学院方新博士、社会科学院郑友敬先生、航天部710所于景元所长,感谢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有关老师,特别是图书情报中心和技术经济教研组的老师们。感谢一切帮助、支持过我的朋友,以及我的家人。特别要感谢书中所引用论文和专著的作者们,没有他们的工作,就不可能有这本书。
作者
199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