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等待哈佛(中国十大民办大学校长访谈录)
分类
作者 张立勤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部全方位展示优秀民办大学校长风采的新闻访谈作品。全书以相当个性化的访谈形式,采访了十所民办大学的校长,其中有:激情勇士丁祖诒、智慧女人胡大白、人格本位罗晓明、“专业大户”傅正泰、锐气勃发周延波……反映了目前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十所民办大学的教育理念、办学特色、竞争策略和发展障碍,以及校长的心路历程等。

透过校长风采,展示民办高校的成长与未来,为圆梦大学的年轻人提供最佳的择校指南。

内容推荐

本书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部全方位展示优秀民办大学校长风采的新闻访谈作品。全书以相当个性化的访谈形式,反映了目前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十所民办大学的教育理念、办学特色、竞争策略和发展障碍,以及校长的心路历程等。

另外,对目前民办高教界最关心的热点问题诸如竞争格局的演化、《促进法》对于民办高校发展的意义等话题都有比较深入的透视。

本书对树立现阶段民办高校的社会形象、提升其品牌影响力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同时,对于广大意欲进入民办大学的青年学子来说,也不失为一本相对客观、真实生动的“择校指南”。

目录

谁是第一?(序言)

激情勇士丁祖诒

“提高教学质量,西译是动了真格的”

“培养复合型人才,许多学校没有学到我们的真经”

“西安民办高教尽管有泡沫,但架子搭起来了”

“从私立的含义看,我们有资格提‘创东方哈佛’”

“《民办教育促进法》,我们的声音在哪儿?”

“永远想当第一,绝不当第二!”

西译大事记

老丁狂言

智慧女人胡大白

“我们要培养孩子有灵魂、有能力,而且能创造”

“中国民办高校的出路不是规模,而是有多少名校”

“不论哪种发展模式,规模、结构、质量都应协调发展”

“我们最大的困难,不是资金,而且是师资队伍”

“我们崇尚敢为天下先,一定要争第一”

“教育部门的思维还停留在非公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

“我做什么事都讲科学”

黄科大大事记

大白智语

“专业大户”傅正泰

“当初如果不‘借壳’,海大就出不来”

“海大的发展证明,民办公助是个好办法”

“一定得把要求吃透,才能培养出合适的人才来”

“我现在最优忧的是海大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海大大事记

正泰论剑

人格本位罗晓明

“大学者,大师、大楼、大思想之谓也”

“人格本位就是灵与肉的完美统一”

“北京民办高校

必然要经历痛苦的裂变” 

“办大学必须有创造性的思维和胆魄”

“我从来没把吉利

定位在民办大学的角色” 

吉利大事记

人格论语

锐气勃发周延波

“我们更注重

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我们的‘千人教授库’很管用” 

“民办高校的竞争

还没有到白热化的地步”

“最大的困难是解决

多渠道融资的问题”

“我就是喜欢做些开创性的事情” 

思源大事记

少帅放言

大美不言于果

“蓝天的最终目标是15年后成为大学”

“江西要学习西安敢喊敢叫的精神” 

“蓝天将一直遵循平民化的办学方向” 

“从就业、择业、创业到事业,

这是一条切实之路”

“蓝天精神就是实事求是,敢于创新” 

“关爱弱势群体既是人文精神,

也是品牌宣传”

“我只是民办教育的拓荒者和实践者” 

蓝天大事记

于果之道

务实高瞻胡建波

“民办学校就是要敢为人先” 

“欧亚应该有百年名校

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大的困境是超越自我” 

“贤人气象,智者风度,

要让学生认同学校的价值观”

“西安民校的竞争渐趋理性” 

“转型没有给我的内心带来多大改变” 

欧亚大事记

建波心语

有识无畏黄藤

“淡泊、无畏的心态

决定了我们最有前景”

“我们的第一个目标

是迈向凤凰城大学”

“在现有的政策条件下。

规模控制是失去意义的”

“我们必须创造一个

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

“北京的民办高教

最终一定会超越西安”

“民办高教界的

李白杜甫时代还没到来”

外事大事记

黄藤宏论

居安思危杨名权

“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 

“我们已经步入外延

和内涵发展并进的阶段”

“我们正在设想

建一个职业大学城”

“突破小城办大学,

突破小区域辐射全中国”

“民办大学不应再突出

‘民办’二字” 

“我是个危机感挺重的人” 

渝工大事记

名权警句

“托星举月”章跃进

“为什么我们不能提出

打造‘中国的哈佛’?!” 

“民办大学生必须获得

与众不同的谋生与创新能力”

“民办大学面临的最大

问题是缺乏创新”

“从包分配、包推荐到完全自谋,

就业观完全改变了”

“我们的目标是争做‘世界的大宇’”

大宇大事记

跃进豪言

【附录一】 北京十大品牌实力民办高校授牌

【附录二】 中国十大万人民办大学新鲜出炉

【附录三】 民办大学择校指南

试读章节

第三,注重与实际有关的人才培养。比如,社区建设与管理、家政,本来很简单,但现在发现这个工作特别需要人才。几个月前,北京有一个网吧失火。原来纵火的孩子父母离异,没有人管,就吸毒,这样的孩子放了火有人管,没有放火怎么办?因此需要有社会人员管。一查,北京有2000多个这样的孩子,因此一定要考虑到社会的切身需要,现在有好多人没有事干,有好多事情没有人干。

第四,非常重视国家政策拉动的重点领域,例如,建筑业、旅游业、信息专业,你拉,我就动;你需要,我就有。例如空调等专业的设置。

第五,要研究北京的特点。北京有很高的文化内涵,文化产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所以我们设置了艺术和传统产业。例如,文化的介绍和保护,舞蹈、美术、形象设计等等。要花很大的功夫研究经济往哪里发展,根据需要来设置专业,定位要对,要把应用人才的要求吃透了才行,你才能培养这种人,高等职业教育要根据岗位和岗位群来培养人才。

1996年我看到北京建了很多房,觉得物业管理是一个大问题,于是就设置了物业管理专业。开始,物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设置三部分,一是房屋建筑,二是工程,三是电气设备。等到办起来了,发现原来不是这么一回事。原来物业管理要求的是服务型人才,要有良好的素质,能够和客户搞好关系,保证公司的声誉,还要学会炒作房地产。真正设备坏了,是请专业人士来维修,所以我赶快调整专业计划。你不能够凭你的想象,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你要闹明白。

我们从1984年开始办学,就办了秘书专业,经过10多年的研究,对秘书的工作吃透了。

P66

序言

谁是第一?

但凡类似“十大”的写作,进行到最后,最感困扰的就是排名问题。没有谁不关心这个问题,尤其是正置身于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前沿的民办大学,每一次的评选和排序都牵动着校长们敏感的神经。

我很理解,但的确犯了难。

从北京到江西,从西安到郑州,一路走过这些中国民办高教的最活跃地带,精彩纷呈,扑面而来。这是来自中国民办大学最优秀的声音,每一次晤面都是一回心灵的倾诉、理念的撞击、理想的烛照,从这些不同心性、不同风格的校长们身上,我能捕捉到一种共同的因子:敢为天下先,一定要争第一!

如此直率放言的是胡大白,中国民办大学的第一位拓荒者。访谈完毕,即将离开黄河科技大学时,我得到的提醒是:黄科大一定得排第一,不然我们宁可放弃!言语间很是“将第一坚持到底”的执拗。

这种执拗不无道理。黄科大在国内的民办高校中起步最早,1994年国家教委第一个批准黄科大实施高等专科学历教育。2000年3月,教育部批准实施本科学历教育,成为全国第一所民办本科普通高校,成为中国民办高校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下一步,胡大白又有了新目标,黄科大要成为第一个拥有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民办高校。所以,这个第一是当定了!

偏偏有人不服气,就敢公开叫板黄科大。

起步早,又能怎样?为什么不看看发展的速度、规模?在业界,素以“民办高校老大”自居的丁祖诒又一次让人领略了他的“舍我其谁”的气概。诚然,西译凭借其3万人的规模,率先创造了“一年招一所大学”的神话,其发展速度令人咋舌。有关西译和北大、西译和哈佛的种种传言更给这所大学增添了几分神秘,一时间,西译俨然成为中国民办高校的代表,一个令人惊喜的符号。

办学时间、规模、质量、发展速度,该如何衡量一所民办高校的真实实力?有学者提出,在民办高校的发展初期,首先解决的是生存问题。而“生源就是生命线”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规模当然是现阶段民办高校最具竞争力的衡量指标。但是,即刻有人提出质疑,盲目比拼规模,只能损害民办高校的长远、健康发展,并频频发出警告,警惕民办高教界的“大跃进”、“浮夸风”。还有一种声音认为,民办大学不应满足于低层次的“流水线式”的作业方式,即便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也应该有志于问鼎“精品”。比如,“升本”、设立硕士点……一步一个台阶。但是,质疑之声马上不绝于耳:所谓“升本”,是否就能真正说明教育质量?这至多只能说明政策导向的不公平导致民间选择的不公平!

这真是一个令人困惑的时代。对于刚刚走出草创期的民办大学来说,尤其如此。理论贫困、资金瓶颈、生源流失,种种内在的隐忧已让众多跨入这道门槛的办学者不堪其重。与此同时,在外部,社会评价体系的缺失更多的时候令民办高教界陷入“剪不断、理还乱”的尴尬纷争中。尽管我们已经看到,类似“中国十大万人民办高校”、“中国十大专业特色民办大学”、“中国十佳社会形象民办高校”的评选陆续登场了,类似于择校网、中青世纪这样的社会评估机构也渐渐泛出青绿的生机,但是我们仍然清醒地看到,这种评价体系距离科学性、合理性、客观性还有相当的路要走,类似机构的发育还很不成熟。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这样奇怪的现象常常在发生:一边是民办大学对于各种评选结果不以为然,甚至作壁上观,貌似超然;一边却是为了“谁是第一”、“谁又入围”的排名争执不休,甚至面红耳赤,超然之态遁形无踪。

这恰恰说明了民办高校发展的真实阶段。序幕已经终结,真正的剧目刚刚开场,华彩乐章还没有到来,一切都在酝酿中,一切都在悄悄展开。这的确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赛跑,需要耐力、勇气和智慧,更需要外界的关注和扶助。对于赛跑中凸显的不规范、不成熟、不完美,我们也许应该抱持的是平心静气的心态和充沛的信心:时间,是对所有残缺最严格的检验,也是对其中“良性基因”最好的锻造。

走向“哈佛”,一个或许重新会陷入争议漩涡的期许。对于在中国这样一个特定的制度环境中,哈佛之梦确乎是久远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但是,创新的冲动往往就诞生于梦想的权利。正如天赋人权,理想是永远不应该被嘲笑的。因为,往往就在众人貌似清醒的嘲笑后面,扼杀的却是一个本可以开花结果的创造的幼芽。所以,在这本访谈录中,我郑重、忠实地记录了许多民办大学校长的“哈佛梦”,大胆狂妄的,理性批判的,我想这些言论和文字无碍于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相反却能于喧闹的舞台之外给以一份多元化的参照,借笔者之视角给以一份旁观者“出乎其外”的冷静。

谁是第一?这个永远没有答案的提问,相信让众多关心中国民办大学命运的人士感到失望。可是,这真是一场让人兴奋期待的马拉松赛跑。诚如一位民办大学校长对于现阶段民办高校的历史性认识:我们这一代人还只是奠基石,还不存在谁在前谁在后的问题,就好像马拉松赛跑,枪刚刚响完,还难以分成胜负。

是盖棺论定的结语,也是充满悬念的预言。

张立勤

2004年7月15日

后记

就在给本书作结之际,一眼就瞥见母亲正拿着放大镜,认真地逐字阅读那本刚刚出版不久的《中国民办教育生存报告》,当下不觉有几分感触。

准确地说,这本访谈录是《中国民办教育生存报告》意外的衍生品。2003年的我,南来北往,一头扎进中国民办学校的群落间,一门心思想完成一个记者对于中国民办教育的记录和思考。当然,在既定的采写提纲中,民办中小学、民办高校都是我采访的对象。其中,民办高校一直是我比较关注的部分,它的市场化特征凸显的运作、迥异于民办中小学的发展模式,实在很难将两者“融于一炉”地一言以概之。而在《中国民办教育生存报告》有限的容量中,想极尽其形地反映出民办高校真实、完整的面目,以及我在采访十多位民办高校校长时的感受,显然并不容易。于是,我萌生了写作《中国十大民办大学校长访谈录》的念头。

现阶段的民办高校承担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吸纳的生源主要是广大的落榜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就读的民办高校,成为每年广大落榜生颇感困惑的事。一方面民办高校的社会评估机构发育尚不健全,不能给他们择校提供权威可信的信息,另一方面弥漫于网路、媒体的信息过于泛滥、芜杂,令学生及其家长感到无所适从。而一本相当个性化的新闻访谈作品,展示目前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民办大学的办学理念、学校特色、竞争策略以及发展障碍,包括校长的个性风格等等,对于广大意欲进人民办大学的学生来说不失为一本相对客观、真实且生动的“择校指南”。当然,访谈录中对目前民办高教界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如竞争……格局的演化、《促进法》对于民办高校发展的意义等都有所涉及,相信这些代表中国民办大学最优秀的声音必将引起民办高教同行的关注兴趣。

由此,便有了这本书的成熟构思。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对十大民办大学的选择依据是,2002年4月由中青择校俱乐部、新浪网、择校网、厦门大学高教所民办高教研究中心等联合举办的“中国十大万人民办高校形象展示”活动。经中青择校俱乐部历时半年对国内优秀民办大学(共50所)的在校生人数统计调查,在校生人数超过万人的民办大学有西安翻译学院、西安外事学院、西安欧亚学院、西京大学、西安思源学院、黄河科技学院、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广州白云职业技术学院、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江西大宇学院、江西蓝天职业技术学院及北京海淀走读大学等12所民办高校。这个评选结果因为依据的是当时的在校生人数,因而相对客观。纳入本书采写的“十大校长”基本依托此次评选结果而产生。

在此需要补充的是,这本访谈录采取的是对话体,因此文本中尽可能多地保留了校长本人的语言风格,具有口语化、可读性的特点。

“十大校长”的采访主要于2003年5月到7月间陆续完成,正值“非典”肆虐期间。那段日子现在想来十分难忘,在过了重重“填报健康卡”和“量体温”的关卡后,我甚感欣慰的是,校长们“冒险”面对我这个来自疫区的记者,欣然、从容地接受了我的访谈。同时,也十分感谢他们为我的采访提供的种种便利。

在此特别感谢中青世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总经理的吴卫东对于本书的采访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帮助和可行性的建议。同时,亦感谢北京宝利嘉公司,以独到的眼光出版了拙作《中国民办教育生存报告》,以及这本访谈录。

张立勤

2004年7月15日于羊城无忧斋

书评(媒体评论)

不要说在我自己的地盘上,就是在北大的地盘上我都敢说我要超你北大一分。几十年后你招600,我招601,我就是“东方哈佛”。我就是到哈佛的地盘上都敢说我要创“中国的哈佛”。我不怯懦,但我也不是胡说:国家一分钱没给我,15年变成30000人这么大的规模,你再给我15年看看!

——西安翻译学院院长丁祖诒

我们这一代人还只是奠基石,还不存在谁在前谁在后的问题,就好像马拉松赛跑,枪刚刚响完。如果我们今天有好一点的学校和校长,那顶多是“初唐四杰”,李白和杜甫的时代还没到来。

——西安外事学院院长黄藤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8: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