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性情中人由电影引发的生活感悟,一个高级影迷为自己书写的极具感性的观影备忘。这其中有对影人影事的窃窃私语和即兴评说,更有超乎电影之外的联想和心得。用犀利的文字放大锐利的影像,传递给我们不一样的心灵体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与电影一起私奔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王樽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个性情中人由电影引发的生活感悟,一个高级影迷为自己书写的极具感性的观影备忘。这其中有对影人影事的窃窃私语和即兴评说,更有超乎电影之外的联想和心得。用犀利的文字放大锐利的影像,传递给我们不一样的心灵体验。 内容推荐 本书所有的文章都或多或少与电影有着某种联系,但它不是传统的影评,不是泛泛的电影介绍,也不是理性的电影专业研究,而是一个性情中人由电影引发的生活感悟,一个高级影迷为自己书写的极具感性的观影备忘。这其中有对影人影事的窃窃私语和即兴评说,更有超乎电影之外的联想和心得。作者学养丰厚、闻强记,以独到的角度、斐然的文采,游刃于缤纷影像内外,纵横于诗情哲理之间,因为不是刻意为他人所写,反具有了让所有人都感兴趣的可能。 本书作者的另一新作《谁在黑暗中呻吟》亦正火热上市。 目录 1 序:文学与电影的神秘私通 1 草莓意象 7 青桔 11 红了樱桃 16 榴莲的气味 20 等待电话 25 铁轨无声远去 31 玫瑰在心 34 温暖的河流 37 那自由,那蓝色 41 黑色的白 45 爱的错失 49 机遇的宿命 54 暧昧时光 56 犹疑在两难中 60 大师总是处处匠心 63 与自己失之交臂 67 狐媚的女子 73 影中情人 77 塞纳河畔的美女 85 古典女子 90 女人与钥匙 92 姜文的真相 95 无法表演别人 97 谁害怕李安 101 浪漫邂逅的短促快乐 105 初恋时把爱情抛到地下 109 爱而不能 112 爱情在哪里万岁 116 风流男人来不及忏悔 121 上帝只按两次铃 126 隔墙的花最是诱惑 129 在忠贞里背叛 133 远离萨德 138 重现的镜子 142 自己的地狱,他人的地狱 145 “你很特别,我爱你!” 148 伤害我们的人没有悔恨 150 做个狼有什么不好? 154 白日里的梦游人 158 可怕的爱 16l 快乐到死 166 不是我,而是风 171 情在路上 174 争与不争 177 生活与魔术 179 好上镜的面孔 183 延伸的爱 186 几近完美的反常 190 傻瓜犹如镜子 195 永恒的一天 198 我们如何超越平凡 201 莫扎特的角度 205 感伤的旅程 207 放大,再放大 211 太多的选择我无所适从 215 无法掉头的人生 219 资产阶级审慎的魅力 225 我看见死后的世界 227 幽暗综合症 229 逐渐死去 252 生命的谶语 235 纪实与虚构 241 现实与逃遁 244 心不可译 247 时间的重量 249 掠过麦田的风 252 大师的秘诀 254 红色的寓意 259 我的美国叔叔 261 越南三阕 270 夏天还很远 275 村上春树是一个符号 277 法国电影的滋味 280 昨天和今天的距离 283 好莱坞的东方三叹 285 都是译名惹的乱 289 英雄末路 292 让昕有人满意是危险的 294 搜狐与搜狗 297 寻找的意义 299 苦涩的“微笑” 302 “卡拉”与我们 305 露天电影 308 观影随手 315 后记:诱惑的利刃 318 附录 318/戛纳电影节历届最佳影片金棕榈奖获奖名单 321/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大奖获奖名单 323/成尼斯电影节历届最佳影片金狮奖获奖名单 325/柏林电影节历届最佳影片金熊奖获奖名单 328/奥斯卡历届最佳外语片获奖名单 330/奥斯卡历届最佳影片获奖名单 333/20世纪美国最佳100部影片(AFI) 337/100部最佳美国影片评选说明 338/美国历年年度十大卖座影片 试读章节 十八岁的一天傍晚,我在北京地铁站等车,是西单,看见了一个黑衣的年轻妇人忧郁地在站台上踱步。她的高高挽起的发髻和柔软而泛着光泽的黑色圆领短上衣,使她的颈和肩胛骨显得格外白,有种耀眼的感觉。她的短裙、连裤袜和高跟鞋都是一袭黑色,挺拔的双腿在薄袜的笼罩下也泛着特殊的白光,我一到车站就被这个黑衣女子吸引住了。 周围匆匆往来的人群仿佛根本没在她的眼里,她若有所思地看着前方,有点茫然和忧郁;她缓缓地踱着步子,高跟鞋击打在地板上发出清脆的声响。地铁列车往来了几趟她都没有上,我站在离她约五米远的廊柱边一直注视着她,猜想着她为何在这里信步。当然,她和她的一切我都一无所知,但她的神情,她的浑身黑色映衬下的雪白的颈项和轮廓优美的大腿使我心中涌动着莫名的感动,在大约十几分钟的纷纷意识流中,我甚至萌动了非常浓烈而又无法言说的爱意。 那天傍晚,我就是怀着一种无望而苦涩的爱在悄悄注视着一个完全陌生的女子,她的高跟鞋敲击出的每一声脆响都像鼓点敲在我的心房。 后来,她沿着高高的台阶走出了地铁站,我仍然傻傻地站在空旷的站台,心中的失落难以形容。这时,在我的眼里,只有地铁的轨道,在深邃的黑暗中,像两柄极长的剑泛着幽幽的青光。 差不多过去了二十年,我仍然清晰记得那像黑色闪电一样转瞬即逝的黑衣女子,而那在黑色中闪着光泽的幽幽铁轨也铭刻在我的脑海。在我看来,铁轨最具沧桑、漂泊的寓意。我曾在早期的一首《站台》的诗中描述过铁轨的意象,表现的是少年情窦初开的烦忧和怅然,最后一句是:铁轨冷寂地无声远去,像岁月望不到头。P25 序言 关于电影,我总是有话要说。 我个人认为,就电影的发展而言,真正具备开拓意义的电影大师不过三个人:首推1875年出生于美国肯塔基州的大卫·格里菲斯,他在1914年摄制了划时代的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他的伟大之处在于电影中的剪辑技术的发明,两个不同地点不同故事分别拍摄再剪辑到一起,让观众同时看到两个地点两个故事的同时发生。有了剪辑技术,才奠定了电影的百年辉煌。第二位大师是前苏联的、谢尔盖’爱森斯坦,他于1924年拍摄第一部故事长片《罢工》,首次成功实验“杂耍蒙太奇”和“冲击蒙太奇”两种影像概念。1925年,爱森斯坦拍摄了电影《1905年》,即大名鼎鼎的《战舰波将金号》。片中敖德萨港口120级台阶上,沙皇军队开枪射杀数千民众,爱森斯坦动员了近三万群众来突出影片的叙事场面,全景镜头和特写镜头交替出现,将大场景分割成延时剪辑,两分钟的镜头被延时剪辑成快速切换的10分钟蒙太奇,从而创造了电影的蒙太奇经典丰碑。最后一位大师是奥逊·威尔斯。关于这位仁兄,电影理论泰斗巴赞说他是“20世纪美国文艺复兴的旗手,是一个只是追求自己的艺术风格的勇士”。威尔斯于1941年自编、自导、自演了名扬天下的影片《公民凯恩》,那一年他才25岁。影片讲述一个穷人家的孩子从白手起家到家财万贯的发财故事,成为一代报业巨头的凯恩以欺诈和吞并等手段建立了黑白颠倒的新闻帝国,他因贪婪而逐渐丧失理性的过程就是当今西方金融寡头的真实缩影。《公民凯恩》以长焦镜头和运动镜头以及音响蒙太奇开创了现代电影的美学观。自此,电影的叙事结构具备了多视点、多角度、多层次以及轮回式的全新功能,片中片和戏中戏以及倒叙式和开放式结构这些崭新的技巧全方位地创新了电影的叙述方法,也从此诞生了不可动摇的景深镜头,这种一个镜头中有两个或者更多的戏份的手法极大地拓宽了影视表演的空间。今天不管是欧美还是亚非拉的电影制作,我们无一例外地看到《公民凯恩》对它们的深刻影响。 用如此多的文字来叙述我心目中的三个电影大师,是想说明这样一种观点,自格里菲斯、爱森斯坦和成尔斯之后,电影已没有大师,《一个国家的诞生》告别了电影的襁褓期,《战舰波将金号》创立了电影的叙事蒙太奇,《公民凯恩》则是传统电影和现代电影的分水岭,电影美学规则的构筑从此完成。而电影如今已是华丽包装下的游戏。既然是游戏,那就看谁会玩,玩得让人面红、耳赤和心跳。当一束光投射在一块白布上,那些因为利润而纠集在一起的编剧、导演、演员、制作人和发行商就绞尽脑汁要用酷男美女来拨动我们的春心,黑暗中,电影的观赏无非是一场合法的色相偷窥。惊叫、叹息、喘气、口涎、泪水、掌声伴着男人的遗精与女人的怀春畅快地宣泄着人世间的所有欢娱。 我注意到有一种人并不满足于电影商人提供的大众娱乐消费,由于心中梦想的实现,碟片DVD把孩提时想把电影搬回家的愿望真正带到了枕头边,同时勾起露天影院和青灯黄卷的往昔回忆,于是做起了两者相结合的文章,这便是王樽的这本电影随笔集。 我惊讶干王樽的博闻强记。他是个诗人,尽管他多年来已不提年轻时的唐突,但我还是私下里承认,王樽的诗是最为率真的。时至今日,他仍然可以大段背诵惠特曼、聂鲁达、金斯堡等人的经典作品,并汲取有用的东西,写作了大量不被人知的诗作。我期待着王樽编一本自己的诗歌集,这也是圈内好友们的一个心愿。据我所知,王樽的小说亦极好,读过一些,偏偏藏得紧,外人不得而知。就文字写作的感性上来讲,我认为,王樽的小说有卡夫卡的冷峻与博尔赫斯的想像,叙事结构上颇得法国新小说罗伯·格里叶的神韵,他推崇这些人,刻意地拉近与他们的认知距离,使得自己的写作保持在相对纯净的状态。王樽的才学是熟知他的人都十分钦佩的,我有时常常这样想,他生养在电影《地道战》里的那块平原大地上,饱读诗书和博古通今好像不是那一方水土的强项,只有《红旗谱》、《烈火金刚》、《平原游击队》、《野火春风斗古城》这几部电影告诉人们一些冀中平原上的打鬼子故事。金戈铁马与腥风血雨似乎泯灭了当地人血液中的那些温软的柔性,而王樽的温文尔雅和诗情才气则远近闻名,无论是新朋还是老友,他任何时候都是谦和的,他是上一个时代遗留下来的读书人。 忽然有一天,王樽写了一本有关电影和美女的书,并且不可思议地与读书写作有了挂钩,堪称是文学与电影的神秘私通,这样的原创文字我承认是第一次阅读,并要说明这绝对是一个另类文本。它不像那些支支吾吾的电影评论,老在谈色彩和镜头,一篇文章读完也不知他想说什么,或者搞咿咿呀呀的故事复述,云里雾里,大半天了,也没弄清男和女的性别。王樽的这本电影随笔集,让我想起库布里克的电影《发条橙》。与世俗社会也与好莱坞保持距离是必要的,那伙见男人就打、见女人就奸的年轻人因为痛恨人群对自己的疏离,便挑战现有的一切秩序,结果反而无奈地接受了社会的改造。库布里克用锐利的影像积聚了对抗世俗的力量,当好莱坞的主流企图拉拢他归队的时候,他选择了退避欧洲,并最终死在那里,当然,他完成了自己的绝唱《大开眼界》。同样,王樽写作了一部与读书有连接的电影随笔,我发现他就像库布里克影像世界里一只上紧发条的小鸟,远离那个热闹的圈子,深耕家中的DVD园地,重温柜中的微黄的旧籍,在影像和文字两个世界里温故知新,既没有不着边际的大话,也没有装神弄鬼的武断,看客读到的都是会心一笑的发条式的私人观点,也许上不了大雅之堂,但也触犯不了这样那样的条规,喜欢的人开心就好,这就是王樽的全部企图了。他在书中没有一次提起格里菲斯、爱森斯坦、威尔斯三位先人,他是否用这样的方式来暗示电影已没有大师,我不知道。 有的时候,我暗自想像王樽端坐在显示器前看碟的情景,当酥胸、美臀、粉腿在屏幕上反复冲击他的视觉,美女的这些符号是不是也遭到他的影像解构,这可是很有意思的话题。我想,那应该是掠过麦田的风,也是迷失在镜头里的曾经年轻过的王樽的梦呓,毕竟发条不是先天就有的,与其一起成长并逐渐丧失的除了激情四溢的青春,便是王樽内心深处正在松弛下来的一根小发条,而所有的这些都留在了眼前的这本书里。 锐利的影像与犀利的文字正是王樽想要表达与放大的东西,有一些力量正通过它们传递给我们。 人生的滋味和生命的凝望总是在梦里穿越时光。 2005年5月18日于深圳新洲村 后记 在我年轻的岁月里,曾有很多互不相关的理想让我迷恋神往,它们如同彩色的气泡,迅速膨胀,阳光下闪烁出五彩的光影,然后迅速地破灭,在青春的快乐之旅中,它们转瞬即逝,虽然有时变换得过于疾速,但因为是一种自觉,从不让我怅然和伤怀。 千禧年的早春,我回到阔别十年的故乡。当晚我去探望邻居的一位老阿姨,在那依然狭小阴暗的房间里,我看到了早就放在那儿的一架旧衣柜,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款式,严肃、笨拙而实用,浑身是稀屎一样的浅黄色,穿衣镜的两侧各镶一幅长条国画:一幅是池中戏水的金鱼,一幅是喜鹊登枝的红梅。我久久注视着那两幅画,如同昔日重来,既极其熟悉又极其陌生,一时想不起原因。邻居老阿姨见我迷惑的样子,笑道:“这是你小时候画的。” 就觉得头“嗡”的一声,有种时光倒流的震惊。不错,是我小时候画的,大约是十岁左右。现在看如同隔了一个世纪,如不是她提醒,我几乎已认不出来,童年的自己仍挂在邻家的旧屋,这让我除了意外和感动外最多的是感慨。 我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迷恋过绘画,从八岁或更早,理想就是当个画家。那时有的是时间,一天到晚,画些毛主席像、锦绣河山的风景及一些花鸟什么的,周围的邻居和同学朋友几乎都有我慷慨相赠的“作品”。大约到了十三岁,我突然就放弃了绘画,觉得绘画太单一、太平面了,它无法表达我时时都在跳跃流动的对世界的看法,比绘画有更大展示空间的是文学,于是,绘画沦为旧爱,文学成了新欢。 对文学的热爱最是持久,应该说至今犹然。但对其各类形式的癫狂写作也仅几年而已,尽管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怎么写作,但书一直入迷地阅读,二十多年不停地阅读,破万卷想必应该有了。有一次与作家杨争光晤谈,他的小说我早就读过并非常喜欢(我认为在同代的小说家中,他是少有的具有大家气象的人)。交谈中我发现他读的书并不以多取胜,对比之下,我的阅读量要比他丰富,但这并没让我得意,相反是惭愧。他的相对小的阅读量,却读得透而深,且将其最好地吸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他的成功让我看到了人必须要抵抗诱惑,包括经历和知识的诱惑。 很久以来,我都信奉人生在世应用不同的钥匙开启不同的房门,可以当当兵、开开商店,如果可能甚至不妨沦落一番,这实质上都是体验哲学。在工、衣、商、学、兵的社会构成中,除了农民,其他的五种职业我都实实在在地从事过,每种职业的动荡周期平均三年(“颠沛流离”是我已逝生命的写照)。当我听说某同事在自己的岗位上干了十年,我会十分吃惊,一个人可以在不变的岗位上一干十年,其耐力无疑令人佩服。 在漫长的文学痴迷中,我也常为新的痴迷所分散,比如戏剧、音乐、设计、配音、电影等。事实上,对于电影的痴迷并不比文学短,只是因为条件的限制,它被长期压抑而无法展开。少年时不用说了,那流动在银幕上的光影简直就是心驰神往的“理想国”,在五年的部队生涯里,我曾专门进修过电影编剧专业,在不同的阶段,也写过和帮别人写过电影剧本。 我当然也清楚,电影不是平面的读物,是极大调动视听的观赏艺术,它最大的特点是以鲜明生动的声色让人体味铭记,而作为拍摄的蓝本,其蒙太奇的独特演绎手法,使电影剧本成为阅读文体中最枯燥的一种。但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无法看到心仪的电影,在这种痛苦的困扰里,阅读剧本一度成为我在无奈中的惟一选择。像《罗生门》、《十字街头》、《一夜风流》、《邦妮与克莱德》、《飞跃疯人院》、《后窗》、《雁南飞》、《金色池塘))等经典名片最早都曾是在阅读中想像电影的效果。很多年后,当我从影碟里看到这些影片,已没有了起初的好奇,且发现不少细节都与当年的阅读有出入,当然,它们依然精彩和经典。进入到DVD时代以后,为先睹为快,也曾忍不住先在报刊上读过正热的电影剧本,比如《深深的腥红》、《樱桃的滋味》等。还有不少读过的剧本如《奇遇》、《秋天的马拉松》、《赋闲的日子》、《挣脱锁链》等,至今也无缘见到影片,它们以文字的形式隐没在记忆的深处,等待着影碟把其重新点亮。 当我狂热学习写电影的青春期,几乎看不到好的电影,只能千方百计地去搜罗极为有限的剧本印刷品,多年后,我已放弃了写电影的梦想,却迎来了一个影碟空前普及的伟大时代,兴奋和欣喜,让我目不暇接。有一段时间,我疯狂地看电影,搜罗影碟,恨不得将电影有史以来的各流派的经典一网打尽,其自欺欺人的最好借口是“学习与借鉴”。 学习了但却少有借鉴,不顾一切的“学习”已把有限的人生充斥得满满的。细究起来,所谓学习和借鉴多是托词,根本的问题是,世界太多彩、电影太精彩、兴趣太广泛,面对琳琅满目的好电影,我们像饕餮的饿鬼,忍不住垂涎欲滴、暴饮暴食。 人生本身就是一个丰富而长久的诱惑,电影就是其中一道活色生香的大餐,太多的诱惑犹如利剑,将我有限的生活切割得支离破碎、一事无成。 我自知是一个意志薄弱的人,既然抵制不住诱惑,干脆顺水推舟,写一点电影随笔,以为自己“沉迷声色”留些自慰的文字。于是,陆陆续续地,有了这些非典型的电影口水。 王樽 2003年6月于深圳 书评(媒体评论) 王樽先生对电影的感悟与独特理解令我惊讶和欣喜。 ——卡洛斯‘绍拉(西班牙电影大师) 我喜欢那种“冷眼看生死”的文字,不动声色,不是没有声色,也许是更有声色,其中包含了更深沉的悲伤和容纳。 ——侯孝贤(台湾电影大师) 王樽痴迷电影,但在这本书里,王樽是弹弓,电影是石子,想打哪儿就瞄哪儿。 ——杨争光(著名小说家、电影剧作家) 这本有关电影和美女的书,不可思议地与读书写作有了挂钩,堪称是文学与电影的神秘私通,这样的原创文字我承认是第一次阅读,并要说明这绝对是一个另类文本。 ——崔建明(著名影评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