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古槐树下的学者(俞平伯传)/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箫悄
出版社 杭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个文化名人的一生长长久久,何其沉甸,更何况在中国近现代变换莫测的这九十个年岁呢,本书传记了俞平伯从1900年出生到1990年过逝的一生历练和成就,让我们重新仰视这位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代学术大师。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曲园里的童年(9)

一、僧宝出世(9)

二、书香门庭(12)

三、曲园里的好时光(20)

四、来自“曾祖”的悠远意味(26)

第二章 亲历大时代(32)

一、群英荟萃的北大(32)

二、新旧杂糅(37)

三、新文学运动的先锋(44)

四、亲历五四运动(50)

第三章 潮歌(56)

一、二度出国(56)

二、新诗的成就:《冬夜》一《西还》一《忆》(76)

三、上海大学教书(100)

四、与杭州的情缘(105)

第四章 芝田留梦(117)

一、古槐书屋(117)

二、散文的成就:《杂拌儿》、《燕知草》(118)

三、与周作人的关系(132)

四、趣味与“京派”(154)

第五章 清华园里的教授(166)

一、秋荔亭主(167)

二、教授古典文学(174)

三、古典文学研究成就:《读词偶得》-《清真词释》-《唐宋词选释》(178)

四、对昆曲的贡献:雅好昆曲与谷音社(183)

五、与朱自清的友谊(189)

六、古典诗词的创作与长篇叙事诗(207)

第六章 劫难红楼(214)

一、不寻常的一年(214)

二、“红学”成就:从《(红楼梦)辨》到《红楼梦研究》(221)

三、1954年点名挨批(233)

四、同舟共济(248)

五、人生难得秋前雨(267)

第七章 走过“文革”(274)

一、“文革”抄家(274)

二、“牛棚”挨批(277)

三、干校情怀(288)

四、相濡以沫(302)

第八章 最后的驿站(320)

一、暮年上娱:与叶圣陶“打乒乓”(320)

二、大喜大悲(327)

三、香港讲学(338)

四、一瞑不复秋(346)

附录一俞平伯大事年表(351)

附录二主要参考资料(362)

后记(365)

试读章节

光绪己亥年十二月初八(1900年1月8日),一个婴儿诞生在苏州马医科巷曲园寓所乐知堂。他,就是我们的传主俞平伯。

中国的传统,为人作传,好录一些传主诞前生后所发生的奇诡灵异之事,以示此人的不同凡响。对于俞平伯,我们也不能免俗。

据说在他出生前的那一个晚上,他的祖母梦见了一位高僧。所以这位甫出世的婴儿,给家人的感觉,在十分的欢欣和喜悦之外,又多了一份郑重其事:“莫不是高僧转世?”(其曾祖父俞樾有诗志喜,日:“怪伊大母前宵梦,莫是高僧转世无?”)曾祖父给他起了一个乳名:僧宝,并在他四五岁的时候,就送他入寺挂名为僧。入寺挂名为僧,或拜和尚为师,世族大家的子弟,在幼年常有这样的待遇,大抵是父母长辈为使孩子平安成长,寻求一种庇护的意思。寺庙中高高在上的菩萨天王,印人小僧宝的眼帘,.刺激着他的神经,“眠里梦里都被这些偶像所缠扰”,以至于给他留下一种奇异的“亲切而兼怖畏”的感觉。这种童年的感觉所留下的记忆是十分深刻的:“这个童年的印象,留下一种对于寺庙的期待。”①

俞平伯后来不曾当得高僧,童年的印象,“寺庙的期待”,是否成为俞平伯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养分,似乎也无从量化地验证。但是我们看到,俞平伯一生所表现出的从容澹定,尤其是他历经坎坷后所体现出的修养,确非常人所及。那种境界,不说“得道高僧”,至少也是与得着佛家真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俞平伯很早就白了头,秃了发,有一张拍于1956年的照片,那神情,怎么看,都是远离了俗世尘嚣之人才有的。寺庙对于俞平伯,显然不只是与他的乳名相关联这么简单。

入寺挂名为僧,从这种举动中,可以看出俞家对于这个孩子的重视。

事实上,德清俞氏家族对于这个孩子没法不重视。俞平伯的曾祖父俞樾,就是清代著名的大学者俞曲园,一生虽荫二子,但仅得一孙俞陛云。俞陛云虽然也一再地抚育出后代,无奈只是增添“弄瓦”之喜,而依照传统,生得的女娃,将来总是外姓人,入不得家乘的。所以直到望八年龄,俞樾还在为龙脉的传续而担忧:“支离病叟太伶仃,七十居然又九龄。门榜偶题新鼎甲,房帏未抱小添丁。”可以想见,次年曾孙僧宝的降世,给俞樾老人带来多大的满足。……P9-11

序言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据我们的粗略统计,元、明、清三代中,浙江一省的文学家皆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而现代史上,浙江文化名人之多、涵盖领域之广更令人叹为观止!面对这么一座丰厚的文化宝藏,今天如果不做点什么,岂不愧对先人!

开辟鸿蒙,旧事难具论。但据新的研究成果,可知约在十万年前,“建德人”已在浙江大地上活动。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是六七千年前的胜景,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则透出了文明时代的曙光,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多中心起源说。不过,与后来得到迅猛发展又逐渐被确认为华夏文化核心的中原文化相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早期的浙江文化弱势地位明显,良渚文化的神秘消失,也许就是这种弱势地位的原因或者结果。

尽管到西汉,浙江一带仍被视为“方外之地”,但是,即便从较狭窄的中原文化的角度看,浙江文化也已经能够成为那曲多声部合唱中的一个声部了。春秋时期的范蠡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和企业家,同时也是一个洞明世事的经济学家。而王充,则以他的《论衡》震动了汉末的京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两宋时期的两次从北到南的人口大迁徙,以及吴越钱氏保境安民,是浙江文化后来得以繁茂的关键。其间的“安史之乱”,也是北南文化彼消此长的关节点。自此,浙江这块美丽的土地开始得到大规模和深层次的开发,优美的山水给了艺术家、诗人,乃至高士高僧无尽的灵感。浙江人才迭出,各展其技,已然引起全国的注意。艺术家王羲之、王献之、曹不兴、智永、虞世南、褚遂良、燕文贵,文学家谢灵运、沈约、骆宾王、孟郊、寒山、拾得、罗隐、周邦彦,宗教界的智■、杜光庭,科技界的沈括、毕昇、朱肱,都是对中国文化卓有贡献的人物。

南宋政权定都杭州后,浙江文化旋即在中国文化的舞台中心进行了令人崇敬的表演。这一表演一直延续到了清代。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后半期,浙江素领风骚,对中国文化贡献卓著:在思想学术领域,涌现出永康学派陈亮、永嘉学派叶适等重事功、重现实的思想巨擘,他们的主张在今天仍然成为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王阳明的心学独树一帜,引领了明代思想解放的滔滔洪流;黄宗羲对政治社会的深刻反思,击中了传统中国的根本弊病。而黄氏与章学诚,则为中国史学的重镇。文学领域,则有陆游、朱彝尊等大诗人,更有高明、徐渭、李渔、袁枚等与市民阶层有深刻联系、能道时代之先声者,亦有刘基、宋濂、于谦、龚自珍等在政治领域大有建树且文学亦可观者。艺术大师也极多,如马远、夏圭、赵孟頫、黄公望、吴镇、王蒙、陈洪绶等不仅为一代名家,亦可为后世垂范。诸多的藏书家、刻书家和文献大家如范钦、严可均等为文化之邦增添了更为浓郁的文化气氛。在与海外文化的交流沟通上,浙江也处于领先地位:陈元赘、朱舜水为中国文化远流日本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李之藻、杨廷筠、李善兰等则师法西方科技,开中国文化近代化之先声。

西风东渐,古老的中华从沿海泛起新浪,这一次在文化史上几可媲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使浙江有幸再一次位居中国的发展前沿,浙江文化在20世纪再次放射出异彩。转型期的文化大师,浙江有了王国维、章太炎、蔡元培。而鲁迅更以其超凡的艺术感受力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成为世界级的文化巨人。举凡文学、艺术、教育、出版、学术、新闻,浙江无不人才济济,傲视全国,如茅盾、夏衍、郁达夫、吴昌硕、潘天寿、夏丐尊、张元济、胡愈之、钱玄同、陈望道、邵飘萍、曹聚仁等等,皆可谓自成一家的文化巨擘。在新兴的科学技术界,浙江亦出类拔萃,有竺可桢、金宝善、姜立夫、严济慈、童第周、赵忠尧等著名科学家。20世纪已经逝去,但我们完全可以期望浙江的文化在新千年发扬光大,再放异彩。因为时代需要,因为中国需要,我们更希望因为世界需要!

我们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学术机构,一方面以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也要秉承浙江文化的传统优势,总结浙江文化发展的宝贵经验,为文化的创新发展竭尽绵薄之力。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下,我们毅然启动《浙江文化名人传记》系列丛书一百部这个我院建院以来最大的科研项目。通过为浙江文化名人立传,既可借以反映浙江文化发展的总体面貌,也有利于今人见贤思齐,努力进取。目前丛书第一批已经面世,我们一定团结各方力量,坚持学术标准,争取近年内完成这个浩大的学术工程。

本丛书共为一百部,其中古代五十部,20世纪五十部。本丛书中之文化名人,我们一般采取以下准则选取:(1)生在浙江,或其主要文化成就在浙江完成者;(2)卒年在2000年底前者;(3)在某一文化领域作出巨大贡献,在全国有重大影响者。另外,丧失民族气节者不入选,个别资料奇缺者亦暂不入选。其中选目,若有不甚恰当者,希社会各界批评指正。

本丛书从创意始,就得到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财政厅的正确指导和真诚帮助,得到了诸多学术界前辈的支持,得到了各兄弟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更值得一提的是得到了众多文化名人的亲属及有关人士的无私协助。在此良好氛围下,我们唯有在今后几年焚膏继晷,埋头苦干,将这项工作尽可能做好,庶几不负社会之公望!

是为序。

万斌

2003年春于杭州

后记

写完这本书,心里并没有期待中的轻松,相反,有许多的遗憾横亘在心头。书写完了,话却未完,这让人如何快意得起来。

若说是时间上的限制,也不准确。从接受这项任务至今,前后也有两年多的光景。只是人到中年,事情似乎一下子繁杂起来,而原本不甚强壮的身体,似乎更走了下坡。于是因事因病,屡有停顿,真正用于写作的时间,便十分的有限。

算起来,认识俞平伯的过程与时间比写他要更长,读他、打量他、了解与他有关的同时代的人或事,笔虽然屡有停顿,思想却一直在游走。认识得愈深入,倒暗自胆怯起来。我害怕为人作传!一个人的一生啊,长长久久,何其沉甸甸!我何德何能,要以如此有限的时问、如此有限的篇幅来承载它?书最终还是写出来了。遗漏是肯定会有的,盲点也必定会存在。除了向读者介绍传主的学术成就与文学成就之外,我还希望能传达一个人的精神于十之六七,希望读者能通过对这个人一生命运的了解,引起一点或几点思索。尽管如此,对于传主,我还是有一份消不去的愧疚。这位可敬重的人,生前不愿意为自己立传,哪怕他所信任的外孙韦柰向他提及,他也断然否决。我一直在揣测这其中的原因。答案可能是极其简单的,就像俞平伯性格中极单纯的一面一样。然则越简单的背后就是越复杂,一个“一”字,我们如何能阐释得完!思至深处,便唏嘘不已。得罪了,俞先生,愿您安息!

韦柰后来还是写了一本薄薄的《我的外祖父俞平伯》,俞平伯的儿子俞润民、儿媳陈煦也写过一本《德清俞氏》,从俞樾、俞陛云写到俞平伯。从他们的著述中,得到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在书中自多有引及。这是我应该感谢的。天津社科院的孙玉蓉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俞平伯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她的《俞平伯年谱》,是迄今最为完备的。本书的写作,从中得益颇多,所以这个“谢”字,也是一定要说的。

要感谢的人实在还有很多。我们的老院长魏桥先生为我提供过德清俞平伯纪念馆的信息。我们的现任院长万斌先生,也是本丛书的总编,曾于百忙之中多次过问《俞平伯传》的写作情况。我们的所长卢敦基先生,本书的写作,多承他敦促,直到后来我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起来;书稿写完,还承他审阅一过。此外图书馆、资料室的同志也为我提供方便,在此一并谢过。

还要感谢原浙江古籍出版社编审吴战垒先生及浙江省新闻出版局杨念迅先生。在审阅本书书稿的过程中,承蒙两位先生肯定成绩,同时修订了不少疏漏之处,并提出了一些宝贵意见。本书的责任编辑孟桂芳先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向她致谢!

箫 悄

2004年9月于城西香樟公寓

书评(媒体评论)

俞平伯先生是一位有学术贡献的爱国者。他早年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白话新体诗最早的作者之一,也是有独特风格的散文家。他对中国古典的研究,包括小说、戏曲、诗词的研究,都有许多有价值的、为学术界重视的成果。

——胡绳  小燕子其实也无所爱,只是沉浸在朦胧而飘忽的夏夜梦里罢了。

——俞平伯《忆》

千奇百怪的人物风景都像活动写真般眼面前飞走,从其间相互的关联里不免生出离合悲欢来,于是在心上刻划出深深浅浅的痕迹但这些痕迹和其他的外缘一般,也会跟着年月的奔流渐远渐淡,终于秋烟似的全灭了。

——俞平伯《燕知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1:3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