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趣谈中国茶具/趣谈中国传统文化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作者 罗文华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以适当的叙述形式介绍了中国历代茶具的主要品种,使读者对中国茶具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本书尽量将与茶具有关的名人轶事、民间传说和历史掌故糅合进来,以广见闻,以益知识,以助谈资。

内容推荐

《趣谈中国茶具》是“趣谈中国传统文化丛书”的一种。全书立足于“以茶具讲文化”这一主旨,且着力于“趣谈”,夹叙夹议地向读者展示了中国茶具的发展脉络、实用功能、工艺特点、艺术价值、文化内涵和传世情况,并穿插了许多与茶具有关的名人轶事、民间传说和历史掌故,努力使读者在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茶具的同时,得到知识的浸染和文化的享受。

目录

 前言

中国茶具源远流长

 1、“茶具”本应叫“茶器”

 2、从酒食茶共具到专用茶具

 3、陆羽《茶经》与唐代民间茶具

 4、法门寺地宫文物与唐代宫廷茶具

 5、从《茶具图赞》看宋代茶具

 6、斗茶与黑釉盏

 7、青瓷茶具与白瓷茶具

 8、清丽素雅的青花瓷茶具

 9、变革创新的明代茶具

 10、琳琅满目的清代茶具一

 11、昙花一现的浅绛彩瓷茶具

 12、“珠山八友”绘画新粉彩瓷茶具

 13、形形色色的近代纪念茶具

 14、中国茶具远播海外

茶具精英紫砂壶

 1、“紫砂新罐买宜兴”

 2、紫砂壶出名于两个和尚

 3、宜兴妙手数供春

 4、“宫中艳说大彬壶”

 5、“海外竞求鸣远碟”

 6、“曼生十八式”珠联璧合

 7、“孟臣壶”好喝工夫茶

 8、一壶千金邵大亨

 9、生生不息“鱼化龙”

 10、近代商号壶琳琅满目

 11、赠给田中角荣的“可心梨”

 12、现代壶艺泰斗顾景舟

 13、蒋蓉巧做“荷花壶”

 14、陶刻高手壶上逞才

茶具茶艺茶俗

 1、三位一体的盖碗茶具

 2、精致小巧的工夫茶具

 3、丰富多彩的各民族茶具

 4、源于中国的日本茶具

 5、与中国茶相关的欧洲茶具

 6、多种材质的茶具

 7、茶叶罐贮茶保芳香

 8、壶茶一体才有味

 9、好壶不养不出神

 10、养壶养出真善美

 11、藏壶藏出高品位

 12、茶具里面有礼俗

 13、“吃讲茶”巧用茶具

 14、江湖帮会“茶碗阵”

历代名人的茶具缘

 1、皮陆唱和茶具诗

 2、苏轼与“东坡提梁壶”

 3、范仲淹陆游吟诗咏茶具

 4、蔡襄《茶录》论茶具

 5、宋徽宗著书说茶具

 6、唐寅文徵明妙笔画茶具

 7、蒲松龄孔尚任茶具各有妙用

 8、乾隆皇帝定制御用茶壶

 9、曹雪芹笔下“红楼”茶具多

 10、日本奥玄宝撰著《茗壶图录》

 11、吴大潋家制“意斋”壶

 12、储南强捐献供春树瘿壶

 13、唐云收藏八把曼生壶

 14、罗桂祥建立香港茶具文物馆

后记

试读章节

      茶具里面有礼俗

礼俗是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茶礼俗同样是茶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这些礼俗往往是通过茶具的使用表现出来的。

根据礼俗的要求,茶具的使用有一定的忌讳。如宋代居丧时,家人饮茶或以茶待客,不能用茶托。周密《齐东野语》中“有丧不举茶托”条,专记这种风俗,说“托必有朱,故有所嫌而然”,即说丧事忌讳红色。这种礼俗,不仅一般平民都要遵守,连皇家也不例外。再如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茶具忌倒扣放置,因为只有死人用过的器皿才倒扣。此外,饮潮汕工夫茶时,最忌“强宾压主,响杯檫盘”。客人喝茶提盅时,不能任意把盅脚在茶盘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轻手,不能让盅发出声响。否则就是“强宾压主”或“有意挑衅”。

清代官场上流行过一种“端茶送客”的礼俗。官场往来,尤其是上司召见属下,大官接见小官,或一言不合,话不投机;或正事已毕,小官还无告辞之意,大官便双手端起茶杯,左右侍从见了,立即齐呼:“送客!”于是客人不得不起身告辞。这样,“端茶”就成了“逐客令”。不平等的是,下级对上级是不能耍这种威风的,否则,就端掉了自己的乌纱帽。

更多情况下,茶具是用在表示喜庆、吉祥、礼貌的民间礼俗活动中。旧时新人拜完天地,照例要闹新房。据清人记载,有一种形式叫“合合茶”,就是让新郎、新娘面对面坐在一条凳上,互相把左腿放在对方的右腿上,新郎的左手和新娘的右手相互放在对方肩上,新郎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新娘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合并成一个正方形,然后由人把茶杯放在其中,注上茶,亲戚朋友轮流把嘴凑上去品茶。另有“桂花茶”、“安字茶”等,都是闹房中的花样。

在南方客家人和土家族地区,至今还保留着一种古老的吃茶法——喝擂茶,并有一套专门擂茶的茶具。

擂茶,又名“三生汤”,是用生叶(指从茶树采下的新鲜茶叶)、生姜和生米仁等三种生原料,经混合研碎加水后烹煮而成的汤,故而得名。相传三国时,张飞带兵进攻武陵壶头山(今湖南常德境内),正值炎夏酷暑,当地又蔓延瘟疫,数百将士病倒,张飞本人也未能幸免。正在危难之际,村中一位草医郎中,有感于张飞部属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便献出祖传除瘟秘方擂茶,结果茶(药)到病除。其实,茶能提神祛邪,清火明目;姜能理脾解表,去湿发汗;米仁能健脾润肺,和胃止火,所以,说擂茶是一帖治病良药,是有科学道理的。

与古代相比,现在的擂茶在原料的选配上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今制作擂茶时,除茶叶外,往往还要配上炒熟的花生、芝麻、米花等,另外还要加些生姜、食盐(或糖)、胡椒粉等。通常将茶和多种食品、作料放在特制的擂钵内,然后用擂棍用力旋转,使各种原料相互混合成酱,取出后,一一倾入碗中,用沸水冲泡,用调匙轻轻搅动几下,即调成擂茶。还可做成食擂茶,即把擂茶舀进大米饭里,混成粥状,加上虾米、花生、葱、韭菜、大蒜、萝卜干等炒熟配料。配料可按各自口味选择,少则三五种,多则二十余种。

擂茶所用茶具,一为“擂钵”,陶制,口径约一尺半,内壁有辐射状纹理;二是“擂棍”,以油茶树木或山楂木制成,长二尺多;三是“捞瓢”,以竹片编制而成,用于捞滤碎渣。这三样茶具,俗称“擂茶三宝”。

在南方一些地区,喝擂茶已成习惯。人们中午干完活回家,在用餐前总以喝几碗擂茶为快。有的老年人倘若一天不喝擂茶,就会感到全身乏力,精神不爽,视喝擂茶如同吃饭一样重要。不过,倘有亲朋进门,那么在喝擂茶的同时还必须设有几碟茶点。茶点以清淡、香脆食品为主,诸如花生、薯片、瓜子、米花糖、炸鱼片之类,以增添喝擂茶的情趣。在台湾等地,擂茶已逐渐成为社交礼俗,在婚嫁寿诞、亲友聚会、乔迁新居、添丁升官等喜事时,都要请吃擂茶。  中国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礼俗,对茶具的使用也有要求。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以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最基本的奉茶之道,就是客人来访马上奉茶。奉茶前应先请教客人的喜好。如有点心招待,应先将点心端出,再奉茶。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茶不可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同时有两位以上的客人时,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配合茶盘端出。应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如点心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应摆在点心右边。上茶时应向在座的人说声“对不起”,再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并说:“这是您的茶,请慢用!”现代人以咖啡或红茶待客时,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着客人的右边,此外要替每位客人准备一包砂糖和奶精,将其放在杯子旁(碟子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可见茶具摆放的科学化、公平化、方便化和人性化,既可体现出现代文明,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礼俗。

P153-156

序言

中国茶具是中国茶文化、陶瓷文化和器具文化相融相会的宝贵结晶,在华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中国茶具随中国茶向全世界大量传播,也为人类文明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历史上,中国茶具与世推移,生生不息,几经沧桑,几度辉煌;现实中,中国茶具不仅仍是人们日常饮茶的实用品,而且还是装点家居的工艺品和欣赏把玩的收藏品。

《趣谈中国茶具》这本书,是“趣谈中国传统文化丛书”的一种。全书立足于“以茶具讲文化”这一主旨,且着力于“趣谈”,夹叙夹议地向读者展示了中国茶具的发展脉络、实用功能、工艺特点、艺术价值、文化内涵和传世情况,并穿插了许多与茶具有关的名人轶事、民间传说和历史掌故,努力使读者在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茶具的同时,得到知识的浸染和文化的享受。

从唐代陆羽的《茶经》开始,历代都有很多茶书,其中不乏对茶具的论述。在一些古代陶瓷学、器物学著作中,也有不少对茶具的论述。随着近几年茶具收藏、研究的升温,有关茶具的专著也出版了数种。面对这种形势,笔者在认真学习和借鉴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意利用自己对茶具研究的新收获,以新的信息,从新的角度,设计体例,安排章节,撰写内容,努力使《趣谈中国茶具》成为一种新文本。

现将笔者近年来思考所得的对中国茶具和茶具文化的几点拙见概述如下,或许对读者理解本书有所帮助:

第一,无论从历史的悠久、品种的繁多、数量的巨大看,还是从对世界影响的广泛看,陶瓷茶具都无疑是中国茶具的主流。历史上,有些名窑就是因烧制茶具而兴起和繁荣;同时,陶瓷业的发展也推动了茶具的创新。但是,中国茶具史毕竟不是中国陶瓷史的一个分支,它有着自己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方向,而其中一个起决定性作用的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茶文化的发展,包括制茶方式和饮茶方式的变化。任何一种成熟的文化,从来都是精神与物质的结合、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契合,茶文化和茶具文化也不例外。中国饮茶和茶具的历史很早,但只有到了唐代,茶具形式比较完备且各有明确分工时,茶文化和茶具文化才真正形成。因此,本书更侧重在茶文化的背景下介绍和论述茶具。

第二,以材质论,中国古今主要茶具品种,包括陶瓷茶具、金属茶具、琉璃(玻璃)茶具、漆器茶具、竹木茶具等,大都可以同时充当食具、酒具、咖啡具、药具等,而只有紫砂茶具主要是用来饮茶的。紫砂茶具的特殊材质,决定其最适用于茶具,也最符合专用茶具的要求。在传统陶瓷研究中,只把特产紫砂器的宜兴窑当做一个普通的地方窑、民窑;而事实证明,从明代至今,中国茶具以宜兴紫砂壶最为流行。紫砂壶不仅色泽自然,造型丰富,线条优美,工艺精湛,而且更重要的是,从古至今,没有哪一种器物像紫砂壶这样,有如此众多的文人投入如此巨大的精力,人文色彩极为鲜明。因此,它享有“茶具称为首”的盛誉,并且成为举世公认的最能代表中华民族风格和气质的茶具。因此,本书以较多的文图给紫砂茶具以较多的关注。

第三,中国茶具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体现着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性。本书对一些特殊的茶具组合的介绍,对中国各地区、各民族茶具的介绍,对一些受中国茶具影响的外国茶具的介绍,对收藏、养护茶具知识的介绍,以及对与茶具相关的民间风俗的介绍,目的在于使读者对中国茶具形成更加立体的认识。

第四,壶因字贵,器以名传,历代名人参与设计、制作、使用、收藏、研究和宣传茶具,提升了中国茶具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品位;同时,名人的参与也是中国茶具对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广泛、深刻影响的体现,他们参与的过程和结果是中国茶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最高统治者,如唐懿宗、僖宗父子两代,宋徽宗,清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祖孙三代,到许多第一流的文人学者,都与茶具结下不解之缘,留下千古佳话。因此,本书本着“既要见物,也要见人“的原则,为对中国茶具史做出过贡献的人物立传。

《趣谈中国茶具》分“中国茶具源远流长”、“茶具精英紫砂壶”、“茶具·茶艺·茶俗”、“历代名人的茶具缘”等几大部分,正是对上述几点拙见的相应阐释。

                         作者

后记

《趣谈中国茶具》这本书,是受章用秀先生《趣谈中国文具》的诱导而作的。用秀先生博闻强记,勤奋劬劳,使得他的《趣谈中国文具》内容丰赡,学识博洽。我一读之,便爱不释手。于是见贤思齐,循例写下《趣谈中国茶具》,忝在百花文艺出版社“趣谈中国传统文化丛书“之列。

忘记是谁说的了:“天下之大,能以区区一片叶子而牵动众人之心的,莫过于茶。”多少年来,我不嗜烟酒而嗜茶。读书时,总是以茶清心醒目。久而久之,茶成为我生活中须臾不可离却的伙伴。“啜过始知真味永”,“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我由爱喝茶而爱用茶具,进而收藏、养护、玩赏和研究茶具。每至夜阑人静,尘埃落定,我闲坐灯下独自品茗,伴随着醇和的茶香,把玩着心爱的茶壶,轻轻抚摩着温润的壶身,反复吟诵着壶上的诗文,常常陶醉其中,物我两忘。我家里使用和收藏的茶具有数百件,我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有数十位爱茶、爱茶具的朋友,这些都是我撰写《趣谈中国茶具》的源泉和动力。

此前,我虽然出版过《紫砂茗壶最风流》、《罗文华说紫砂壶》等专著,发表过不少与茶具相关的文章,但我仍然把撰著《趣谈中国茶具》当做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和写作任务来对待,努力在内容、体例和写法上有所创新。中国茶具文化博大精深,茶具种类极为繁多,仅陶瓷一类,便涉及不同时期的窑口、材质、釉色、纹饰和器型等,至少有一百多种。如果再细分,或再根据一定的饮茶方式加以组合,那么茶具的种类之多真令常人难以胜数。我在撰著《趣谈中国茶具》时,首先考虑的是,要在不同的篇章里,以适当的叙述形式,将中国历代茶具的主要品种介绍出来。虽然不求面面俱到,但毕竟要使读者对中国茶具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尽量将与茶具有关的名人轶事、民间传说和历史掌故糅合进来,以广见闻,以益知识,以助谈资。由于古人留下了一定数量的茶具资料,今人研究茶具也成果颇多,如姚国坤、胡小军、宋伯胤、佘彦焱、韩其楼、胡存喜等先生的论著,就对我很有启发和帮助,所以在本书材料的处理和己意的表达上,我借鉴了苏州作家和学者王稼句先生的经验:“别人说得多的,我就少说一点,甚至一笔带过;别人没说的或说得不够的,我就多说一点,但由于篇幅所限,自然也不能细细絮絮而说了。”我把这种老老实实的态度,奉为治学为文的匠心妙法。

在撰写《趣谈中国茶具》的两年零三个月里,幸得责编王贺先生的热心指导和严格督促。百花文艺出版社和编辑室领导薛炎文、张雪杉、曾永辰先生长期关心我的读书和写作,对此书的撰写和出版也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和充分的支持。请允许我利用这篇后记,向这些朋友致以深深的谢意。

                       作者

               2004年10月1日于天津龙海村蠹鱼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6: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