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冯至美诗美文/名家精品系列
分类
作者 冯姚平编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冯至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型诗人,他一生创作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本书按体裁分为诗歌、历史小说、散文散笔、杂文、文论传记五辑,把冯至的优秀作品作部收录其中,再现了冯至精美绝伦的文学创作,也展现了他一生的文学历程。

内容推荐

  本书按体裁分为诗歌、历史小说、散文散笔、杂文、文论传记五辑,除去“文论”一辑文中,每辑都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第一部分是诗歌。第二部分是历史小说,他从青年时期就写,最早的一篇《种尼之将丧》曾被鲁迅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第四部分是杂文。最后是文论和传记部分,冯至是个学者,在杜甫研究和歌德的研究方面都有建树。

目录

诗歌

待新

绿衣人

满天星光

一颗明珠

不能容忍了

狂风中

瞽者的暗示

吹箫人的故事

春的歌

在海水浴场

沙中

雨夜

我是一条小河

蚕马

怀友人Y.H.

无花果

湖滨

迟迟

园中

我只能

雪中

什么能够使你喜欢

希望

饥兽

北游(节选)

公园

秋已经

思量

夜半

晚步

花之朝

月下欢歌

暮春的花园

南方的夜

 附:《北游及其他>序

 无眠的夜半

 给亡友梁遇春四首

十四行诗二十七首

 我们准备着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有加利树

 鼠曲草

 威尼斯

 原野的哭声

 我们来到郊外

 一个旧日的梦想

 给一个战士

 蔡元培

 鲁迅

 杜甫

 歌德

 画家梵诃

 看这一队队的驮马

 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

 愿野的小路

 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

 别离

 有多少面容,有多少语声

 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

 深夜又是深山

 几只初生的小狗

 这里几千年前

 案头摆设着用具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

 从一片泛滥无形的水里

 附:《十四行集》序

 歧路

 我们的时代

 招魂

 ——谨呈于“一二一”死难者的灵前

 那时

 ——一个中年人述说“五四”以后的那

 几年

 韩波砍柴

 ——记母子夜话

 西安赠徐迟

 我和祖国(节选)

 在病院里(二首)

 杂诗三首

 我痛苦

 剪彩

 我敬重

 我同情忧天的杞人

 读《距离的组织》

——赠之琳

 自传

历史小说

 伍子胥(节选)

 附:后记

散文随笔

 父亲的生日

 塞纳河畔的无名少女

 两句诗

 怀爱西卡卜

 罗迦诺的乡村

 在赣江上

 一棵老树

 人的高歌

 山村的墓碣

 动物园

 附:《山水》后记

 鲁迅与沉钟社

 相濡与相忘

——忆郁达夫

 红樱桃与“红娘子”

 “但开风气不为师”

——记我在北大受到的教育

 老年的时间与寂寞

杂文

 认真

 忘形

 读书界的风尚

 传统与“颓毁的宫殿”

 界限

 自慰

 外乡人与读书人

 简单

 决断

文论传记

我想怎样写一部传记

杜甫传(节选)

流亡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浮士德》里的魔

后记

试读章节

    暮春的花园

      l

你愿意吗,我们一道

走进那座花园?

在那儿只剩下了

黄色的蘼芜没有凋残。

从杏花开到了芍药,

从桃花落到了牡丹:

它们享着阳光的照耀,

受着风雨的摧残。

那时我却悄悄地在房里

望着窗外的天气,

暗自为它们担尽了悲欢。

如今它们的繁荣都已消逝,

我们可能攀着残了的花枝

谈一谈我那寂寞的春天?

      2

你愿意吗,我们一道

走进那座花园?

在那儿有曲径一条,

石子铺得是那样平坦。

我愿拾些彩色的石子

在你轻倩的身边;

我曾做过这样的游戏,

当我伴着母亲走到田间。

那时我的天空是那样晴朗,

白云流水都引起我的奇想;

从她死后,却只有黯淡的云烟。

如今的云烟又仿佛消散,

但童年的一切都已不见;

广大的宇宙中,你在我的面前。

P50-51

后记

我的父亲冯至和同时代绝大多数作家一样,是吸吮时代和“五·四”文学革命的乳汁成长起来的。他对自己有过这样的一个概括:“在茫茫人海中有这么一个人,生活在20世纪的中国,他的思想感情青年时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得到过一些解放,中年时在抗日战争艰苦的岁月里受到过一些锻炼,新中国成立后,万象更新;世界观起了一些变化,经过十年浩劫,进入老年,对于事物想得更多了一些,懂得了一些实事求是的真理,对祖国的前途更增加信心。在这样一个平凡的历程中,也有所体验,有所学习,有所继承,断断续续写了一些东西。”

“五·四”运动对在中学读书的父亲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大量阅读提倡新文化、新文学的报刊,对新诗产生兴趣,渐渐地感到自己也有许多话要说,于是开始写诗。1923年,由北京大学张凤举教授的推荐,他的23首诗以“归乡”为题发表在《创造季刊》2卷1号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那年他18岁。北大六年的学习,在进一步接受新文学的同时,也广泛接触了我国古代的和外国的文学作品,打下他日后在文学创作、外国文学研究和古典文学研究方面的基础。他参加了浅草社,后叉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创办了《沉钟》。在这些刊物上,他们尝试各种形式的创作,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他们“向外,在摄取异域的营养,向内,在挖掘自己的魂灵,要发见心灵的眼睛和喉舌,来凝视这个世界,将真和美歌唱给寂寞的人们”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他的一生就这样沿着这条文学的道路走了过来,不曾停歇(除去文革期间),直到他病危前夕。印证了他们在《沉钟》周刊第一期刊头上所引用的英国作家吉辛的一句话:“我要工作啊,一直到我死之一日。”

要把一个人从18岁到88岁的创作成果用20—30万字表现出来,不是一件容易事。这个任务交给我,我很惶恐,因为我既缺乏高明的文学鉴赏眼光,也不敢说真正懂得父亲的作品。更何况我是他的女儿,在我看来,这首诗是这么幽婉,那首又那么深邃,这篇是这么富于哲理,那篇又是那么亲切,真不忍舍弃。但是,字数是无情的。于是,我采取了“走群众路线”的办法,就是说,我根据专家们的评论和多种选本的选择来决定我的取舍。

父亲是个作家,同时也是位学者,他以诗歌闻名,但在散文、历史小说、外国文学研究、古典文学研究等领域均有建树,在编选时,我尽量考虑到这一点。本书按体裁分为诗歌、历史小说、散文散笔、杂文、文论五辑,除去“文论”一辑文中,每辑都是按时间顺序排列。

第一部分是诗歌。 《昨日之歌》 (1927)和《北游及其他》(1929)两部诗集是父亲的成名作,为他赢得了“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的美誉。这些诗“文字并不太加修饰,然而却表达出来了一种沉重的浓郁的感情,好像就是这种感情本身构成了它的艺术魅力” (何其芳《诗歌欣赏》)。其中一些名篇,像《蛇》、《我是一条小河》、《南方的夜》等,至今还常被人们赞赏,研究。值得一提的是他早期的叙事诗,这是继承我国古代叙事诗的传统,又受到德国谣曲的启发所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形式,在当时“尤称独步”(陆耀东《论冯至的诗》),选了《吹箫人》和《蚕马》两篇供读者欣赏。《十四行集》是他最成熟的诗作,广受中外诗歌界的喜爱。发表后李广田、朱自清都写过评论,称之为“沉思的诗”、“哲理的诗”,它被翻译成好几种文字,现在还被年轻的诗人们研究着。字数不多,一共27首,全部收入。20世纪50年代的诗大多是歌颂祖国建设的,比较平淡,但也有精品,如《西安赠徐迟》、《韩波砍柴》等。还有晚年的诗,这些诗反映了他的思索、他的情感、他的忧患,可能读过的人不是那么多,但发表后引起了诗人们的欣赏、共鸣,认为是“……引人深思,确是不可多得的警世格言诗”(袁可嘉),卞之琳先生读了《读(距离的组织)》后,非常激动,马上打来电话,说他太喜欢这首诗了;杜运燮先生看了《自传》,专门给父亲写信,说是写出了他自己的心声。  第二部分是历史小说,他从青年时期就写,最早的一篇《仲尼之将丧》曾被鲁迅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但最受人们推崇的是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这本书出版后得到读者的喜爱,以致多年后,有一次我遇到文怀沙老伯,他和我谈起我的父亲,谈到《伍子胥》时,他竟然把“澡水”一章中浣衣少女向伍子胥赠饭的一段描写高声背诵了出来。后来这拳书长久被人遗忘,但是近年叉被挖掘出来,给以很高的评价,被称为是一本“奇书”,又有人开始读它,研究它。篇幅有限,只选了其中的4章。

散文随笔是父亲创作的另一种重要组成部分。散文集《山水》被称做《十四行集》的姊妹篇,还有《伍子胥》,这三本书都是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在昆明写的,大家公认它们代表了父亲散文、诗歌、小说的最高成就。《山水》13篇文章,文字不长,行文充满诗意和感悟,至今仍得到人们的喜爱,我本想全收,由于字数的限制,只好忍痛割爱。此前此后他还写过不少散文、随笔、回忆录,写亲情、友情、师生情,情深意切,也只能少选几篇,如《父亲的生日》、《红樱桃与“红娘子”》等。

第四部分是杂文。继《山水》之后,他的文章渐渐改变了内容,从写自然转为写社会。他写了许多短小的杂文,刊登在昆明的各种报刊上,很受读者欢迎,虽然是几十年前的文章,但读起来还有现实意义,现在也还有欣赏、选用。篇幅有限,只选了很少、很短的几篇。

最后是文论和传记部分,冯至是个学者,在杜甫研究和歌德研究方面都有建树,学术著作《杜甫传》和《论歌德》在学术界都有很高的评价。这方面不可能多选,但也不能忽略,只好代表性地选了《论歌德》里的一篇和《杜甫传》里的两章。

另外,我把《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伍子胥》、《山水》四本书的序或后记作为附录收入本书,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几部作品。我感谢读者能静下心来读这本书,希望读者喜爱它。

我要特别感谢的是绿原先生和陆耀东先生,篇目选好后,我寄给他们征求意见。除了他们两位本身都是大家之外,还因为绿原先生是《冯至全集》的主编,陆耀东先生是《冯至传》的作者,他们对父亲的作品都很有研究。他们在百忙之中很认真地审查,提出了很好的意见。

                 冯姚平 2004年12月6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5: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