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以M县1950~2019年荒漠化治理为主要线索,综合运用参与观察、结构化访谈、口述史和文献分析等方法收集资料,从中国社会转型的角度对荒漠化治理实践过程进行了多维度、长时段的梳理,剖析了M县荒漠化治理的社会动力变化、社会影响及其理论启示。首先,阐释了荒漠化治理的阶段性特征;其次,从治理理念、治理主体和治理机制三个维度,回顾、考察和分析了荒漠化治理的历程;再次,探讨了政府角色、市场主体、社会分化、技术进步和居民生计等多种因素对荒漠化治理及环境治理模式演变所产生的影响;最后,在对荒漠化治理具体实践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试图构建基于中国经验的环境治理理论。本书研究对于深化和拓展“社会转型范式”具有方向性意义,对于看待既有环境治理理论的各种分析、解决各种理论之间的分歧提供了一种比较清晰的思路。 目录 第1章导论 1.1问题的提出 1.2研究意义 第2章文献综述与分析框架 2.1既有研究述评 2.2核心概念、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 第3章案例与研究方法 3.1案例地概况 3.2研究方法 第4章荒漠化治理模式变化的阶段性特征 4.1政府主导、群众运动式治理阶段(1950~1977年) 4.2民办国助、任务分担治理阶段(1978~1992年) 4.3利益分离的多主体治理阶段(1993~2006年) 4.4结构转型的耦合性治理阶段(2007~2019年) 4.5小结:荒漠化治理在时空下的社会性建构及其动态演化 第5章荒漠化治理理念的变化 5.1征服沙漠、向沙漠要粮、做大自然的主人(1950~1977年) 5.2行政命令式治理实践中的环境保护意识(1978~1992年) 5.3“压缩型现代化”:逐利与治理的角逐(1993~2006年) 5.4理性的跃迁:从经济理性到生态理性(2007~2019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