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室内热环境理论及其绿色营造方法
分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工程
作者 李百战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建筑室内热环境低碳营造是建筑领域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本书结合作者研究团队二十余年的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应用研究,系统地阐述了建筑热环境营造相关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研究方法、评价理论体系,以及室内热环境低碳绿色营造技术和工程设计方法,并给出了典型工程实施案例和长江流域室内热环境营造绿色实践模式,同时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近期新研究热点和进展。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室内热环境及其影响因素 1
1.1.1 热环境参数 2
1.1.2 热环境影响因素 9
1.2 热环境与人体热舒适 15
1.2.1 热舒适度量指标 16
1.2.2 人体热舒适研究概况 23
1.3 室内热环境绿色营造 29
参考文献 31
第2章 室内热环境特性及其研究方法 34
2.1 室内热环境调查方法 34
2.1.1 调查问卷设计、原则和程序 34
2.1.2 问卷设计基本技巧 38
2.1.3 人员行为问卷调查案例 41
2.2 热环境现场测试方法 43
2.2.1 室内热环境实测 43
2.2.2 室内热环境测试案例 52
2.3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53
2.3.1 数据处理 53
2.3.2 统计分析 57
2.3.3 机器学习方法应用 62
2.4 建筑室内热环境特性 68
2.4.1 公共建筑室内热环境特性 68
2.4.2 居住建筑室内热环境特性 85
参考文献 93
第3章 动态热环境下人体热调节特性 95
3.1 人体热调节基础 95
3.1.1 人体-环境热平衡 95
3.1.2 人体体温调节系统 102
3.2 人体生理指标随热环境的动态响应变化 106
3.2.1 热环境敏感生理指标 106
3.2.2 自然环境下神经传导速度动态变化 116
3.2.3 偏热环境下人体皮肤温度调节 118
3.2.4 偏冷环境下人体皮肤温度调节 126
3.3 人体生理调节动态预测 133
3.3.1 人体生理模型研究发展 133
3.3.2 人体生理热调节简化预测模型 137
3.3.3 基于人体生理调节的热感觉预测模型 147
参考文献 151
第4章 室内热环境与热舒适评价 157
4.1 热环境和热舒适评价方法 157
4.1.1 有效温度和标准有效温度 158
4.1.2 预测平均投票-预测不满意率评价指标及修正 160
4.1.3 适应性模型 165
4.2 人体热舒适自适应aPMV理论和模型 169
4.2.1 人体热舒适自适应理论 170
4.2.2 人员行为适应性调节 175
4.2.3 人体热舒适自适应模型 182
4.2.4 aPMV模型应用 186
4.3 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 189
4.3.1 评价基本规定 190
4.3.2 人工冷热源热湿环境评价方法 190
4.3.3 非人工冷热源热湿环境评价方法 193
4.4 国内外热环境评价相关标准 195
4.4.1 ASHRAE 热环境评价相关标准 195
4.4.2 欧洲热环境评价相关标准 199
4.4.3 ISO热环境评价相关标准 201
4.4.4 国内热环境评价相关标准 208
4.5 热环境评价相关标准对比 209
4.5.1 国际热环境评价相关标准对比 209
4.5.2 国内外热环境评价相关标准对比 213
参考文献 215
第5章 空气湿度与人体热舒适 221
5.1 空气湿度简要介绍 221
5.1.1 空气湿度度量指标 221
5.1.2 湿空气处理过程 224
5.1.3 室内湿度设计相关标准 226
5.2 空气湿度与人体热舒适 229
5.2.1 空气湿度相关研究概述 230
5.2.2 湿度对人体换热的影响 233
5.2.3 湿度对人体舒适评价的影响 238
5.3 空气湿度动态变化对热舒适的影响 246
5.3.1 相对湿度渐变对热舒适的影响 246
5.3.2 相对湿度突变对热舒适的影响 253
5.4 空气湿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60
5.4.1 建筑潮湿表征 260
5.4.2 建筑室内潮湿和儿童健康调研 261
5.4.3 建筑潮湿对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影响 263
参考文献 271
第6章 高温环境热应力与人体热应激 276
6.1 热应力相关参数测量 276
6.1.1 热环境相关参数 277
6.1.2 高温环境下人体代谢 277
6.1.3 服装特性 281
6.2 热应力研究概况 283
6.2.1 热应力评价指标 284
6.2.2 热应力评价标准 298
6.2.3 人员工作效率与热安全 306
6.2.4 机体热调节分子机理研究 310
6.3 PHS模型允许高温暴露时间修正 315
6.3.1 高温热环境下人体热暴露实验 315
6.3.2 PHS模型性能评价 316
6.3.3 PHS模型修正方法 320
6.4 基于人体心率的高温热应激动态预测 324
6.4.1 利用实时心率修正人体代谢率 324
6.4.2 基于实时心率的动态热应激预测模型 325
6.4.3 动态热应激预测模型应用 331
参考文献 341
第7章 建筑热环境低碳绿色营造 346
7.1 绿色营造方法与策略 346
7.1.1 基于建筑热过程的室内热环境营造机理 346
7.1.2 延长建筑非供暖空调时间的绿色营造系统理论和方法 353
7.2 建筑热环境绿色营造工程设计方法 361
7.2.1 温湿度耦合热环境设计 361
7.2.2 风速对可接受温度的量化补偿 363
7.2.3 热环境分级、分区设计 366
7.3 供暖空调设备系统绿色营造技术 367
7.3.1 空调系统高效运营调控技术 367
7.3.2 冷热源设备效率提升 368
7.3.3 供暖空调末端舒适性能提升 370
7.4 典型工程室内热环境绿色营造关键技术实施案例 380
7.4.1 国家体育场“鸟巢”优化通风降温保障热环境安全 380
7.4.2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T2航站楼分级分区热环境设计 382
7.4.3 都江堰大熊猫救护与疾病防控中心室内热环境绿色营造 384
7.4.4 上海地铁11号线隧道活塞风调控改善站台热环境 385
7.5 典型区域长江流域室内热环境绿色营造实践模式 389
7.5.1 长江流域建筑供暖空调整体解决方案 390
7.5.2 热环境营造被动式关键技术 391
7.5.3 冬夏两用高效空气源热泵及舒适末端 396
7.5.4 热环境绿色营造的减碳环境效益 410
7.5.5 长江流域建筑室内热环境和人员用能行为 413
参考文献 421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