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既包括朱自清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又有对容庚、顾颉刚、郑鹤声、冯友兰、游国恩、周作人、胡适、梁启超等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借鉴,是对当时国学研究成果的汇总。
全书共十三篇,内容极为广博,涉及哲学、历史、政治、文学等。朱自清按照当时的惯例,把属于传统教育中的“小学”范畴的《说文解字》放在首位,接下来按照经、史、子、集的顺序,依次介绍了“五经”“四书”(属于“经”),《战国策》《史记》《汉书》(属于“史”),先秦诸子著作(属于“子”),古代重要的诗词汇编和文集作品(属于“集”)。
朱自清称《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因此将它放在首篇。文中除了介绍《说文解字》这部划时代的字书,还对汉字的起源、汉字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事件进行了一次梳理。
第二篇至第七篇对“五经”“四书”等儒家经典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在朱自清眼中,这些著作有着较高的价值,值得学习。
第八篇与第九篇重点介绍了中国传统史书的三部典范之作,特别是博大精深的《史记》《汉书》,它们是将读者摆渡到史书海洋的“良史”。
在第十篇,朱自清精心创作了一篇简略的先秦学术史文章,对那个时代的诸子百家进行了酣畅淋漓的介绍与歌颂。
最后三篇,朱自清选择辞赋、诗歌等文体,讲述了其发展历程,简明扼要,详略得当。
在原书序言中,朱自清特意强调,这本书并不是“国学概论”一类的著作,读了这本书,并不等于受了经典训练,还是要去阅读书中介绍的经典。朱自清想让读者把这本书“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