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天坛建于15世纪上半叶。辛亥革命后天坛被赋予了城市公园的属性。1918年天坛作为公园向公众开放。1957年列入北京市第一批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列入国务院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20是天坛建坛600周年,站在新的起点上,天坛公园先后制定了《天坛总体规划》《天坛保护管理计划》。划定天坛的三级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保护坛域、古建筑、树木及历史风貌,注重公园的生态平衡和经营管理,使天坛的、乔灌花草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溯源天坛绿化历史,以事件发生时间为序,将天坛园林建设及近年花卉应用编辑整理成册,做为科普及工作经验交流之用。 内容推荐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人工行植柏林簇拥着祭坛,与林下广泛分布的乡土地被植物构建了“内坛仪树,外坛海树”的祭天氛围。 辛亥革命后,天坛被赋予了城市公园的属性,1918年作为公园向公众开放。栽植树木花卉、建植草坪,直接或间接为人们提供休憩娱乐、游览观光、文化活动空间。1957年天坛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成为国务院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历史原因,在发展过程中极大地改变了天坛原有的功能格局。 1998年天坛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从此开始对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与利用。天坛至今已建坛600余年,站在新的起点上,天坛公园先后制定了“天坛总体规划”“天坛保护管理计划”,划定天坛的三级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保护坛域、古建筑、树木及历史风貌,注重公园的生态平衡和经营管理,使天坛园林焕发出勃勃生机。 “山林场圃不自树艺者不得有”。对天坛植物的高质量保护与养护是后来者一贯坚持和所追求的目标。养护技艺上乘才能使天坛树木苍翠长久,让天坛“绿肺”更具生机和活力,让“活的文物”活得更好。神坛气韵传千古,我们怀揣一颗敬畏心,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汲取古人“天人合一”的智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天坛。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奋斗,天坛公园向“北圆南方”格局靠近,呈现出现代与历史风韵的融合。在文化观光、都市休闲、生态环保、科技应用等方面,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名园。 作为新时代园林绿化工作者,记录是团队业务中最基本的技能和常规工作,是管理及养护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绿化专业工作的优良传统。对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研究与评估、归纳、梳理,提升养护技术,积累工作经验,才能促进 目录 第一章 明清时期(1420-1911年) 第二章 民国时期(1912-1949年)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1949-2022年) 第四章 苍翠瑰宝 绿色生态 第五章 植物管理 第六章 生态科普宣传 第七章 节日花卉应用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