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为了传承和保护山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编者立足本土,在大量的文献查阅、调查研究和实地探访的基础上编写了这本书,以期引起更多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重视,以期为山西乃至全国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提供有益借鉴。 在组织结构上,本书共分为三个专题。
目录 第一篇 理论研究 第1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概述 1.1 相关研究计量统计分析 1.2 相关研究可视化分析 1.3 相关研究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第2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与演变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缘起与背景 2.2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嬗变 2.3 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研究与思考 第3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价值与评估 3.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3.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3.3 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评估方法 第4章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 4.1 法律保护 4.2 抢救性保护 4.3 生产性保护 4.4 整体性保护 4.5 产业化发展 第二篇 开发实践 第5章 民间文学类非遗开发 5.1 董永传说——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 5.2 赵氏孤儿——民间传说与现代影视的完美融合 5.3 白马拖缰——折射佛教文化的灿烂光芒 第6章 传统音乐类非遗开发 6.1 左权开花调——来自山西民间的Freestyle 6.2 晋南威风锣鼓——气势恢宏的黄土风情 第7章 传统舞蹈类非遗开发 7.1 天塔狮舞——集惊、险、奇、绝、美的华夏一绝 7.2 左权小花戏——太行乡间的“亲圪蛋 第8章 传统戏剧类非遗开发 8.1 晋剧——扎根山西的梨园春色 8.2 河曲二人台——户有弦歌新治谐,儿童父老尽歌讴 第9章 传统体育、游艺、杂技类非遗开发 9.1 形意拳——山西乡亲的强体“利器” 9.2 打铁花——三晋人民的“火花艺术” 第10章 传统美术类非遗开发 10.1 平阳木版年画——刻在木版上的中国“年味” 10.2 面塑——可以“吃”的艺术品 第11章 传统技艺类非遗开发 11.1 平遥推光漆器——旅游把平遥推光漆器推向国际 11.2 杏花村汾酒——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1.3 清徐老陈醋酿造技术——贴在山西人身上的标签 第12章 传统医药类非遗开发 12.1 龟龄集传统技艺——在中医药中体味华夏文明 12.2 道虎壁王氏中医妇科——中医药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第13章 民俗类非遗开发 13.1 晋祠庙会——源自古代的商业交流盛会 13.2 河曲河灯会——母亲河畔上的好看灯会 第三篇 产业打造 第14章 景区赋能——平遥古城非遗活化,深耕资源禀赋激发产业动能 14.1 非遗项目 14.2 非遗传承人 14.3 非遗实践场馆 第15章 线路资源整合——山西非遗之旅,推进文旅融合视角下资源深度整合 15.1 线路一:黄河风情非遗之旅 15.2 线路二:上党文化非遗之旅 15.3 线路三:长城边塞非遗之旅 15.4 线路四:“碳水王国”非遗之旅 15.5 线路五:芳华艺术非遗之旅 15.6 线路六:晋商大院非遗之旅 15.7 线路七:康养休闲非遗之旅 15.8 线路八:红色沃土非遗之旅 15.9 线路九:都市深度非遗之旅 15.10 线路十:古建遗珠非遗之旅 第16章 区域联合发展——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带动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 16.1 非遗区域整体保护的实践 16.2 非遗区域整体保护的意义 16.3 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措施 第17章 非遗工坊建设——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奏响新时期乡村振兴的时代乐章 17.1 非遗保护政策向扶贫工作倾斜 17.2 非遗项目评定向贫困地区项目倾斜 17.3 活跃传承实践,发展非遗产业 17.4 打造非遗品牌,助推乡村振兴 第18章 非遗工业旅游——潞绸文化园,赋能工业旅游融合发展新业态 18.1 潞绸 18.2 潞绸文化园 18.3 非遗与工业旅游 第19章 非遗数字传播——新媒体,助力非遗“破圈”创新发展 19.1 新媒体时代的非遗发展机遇 19.2 数字赋能的非遗发展路径 19.3 非遗传承发展的新媒体实践 附录 附录一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 附录二 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