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t2019年法国龚古尔奖入围作品, 傅雷翻译奖得主林苑翻译; 2,\t他去的地方你去不了,他所见的人你见不到,《纸老虎》的作者让你大开眼界 3,\t作者为法国著名作家,多部作品译成中文。1994年作者凭《苏丹港》获费米娜奖,2003年凭《纸老虎》获法兰西文化奖。
4,\t作者为大旅行家,走遍世界的每个角落,了解各国的风土人情。出发是为了遇见,为了消失,为了在自己所踏访的地方云游。
5,\t别出心裁的文体,这是一部小说化的散文,也是一部散文式的小说。
6,\t作者鄙视那种不用动脑就能一页页读下去的书。他带你走的是一座纵横交错的迷宫,所以全程都在迷路。 内容推荐 旅行,阅读,相遇,爱情……作者在这本号称小说实为散文的作品中,讲述了自己三十多年来,带着心爱的书本,游走世界的一个个新奇故事。追寻前辈作家的足迹,重温过去的旧梦,邂逅绝色美人,哪怕行走在死亡边缘,也要前往难以抵达的“别处”。他想描绘的,是世界在他身上留下的、所以只属于他的一生;他想怀念的,是在无数旅途中擦肩而过、萍水相逢、交换过眼神、一起喝过一杯、赶过一趟路、分享过或长或短的时光、说了“你好,再见”就永远不会再见的人们。 目录 《外面的世界》无目录 书评(媒体评论) 这位作家重新翻开笔记本,想从三十多年来周游世界的旅行中找到“外界”的实质。结果呢,一幅活动的自画像,邀请大家重读他的作品,重新发现某些不变的形象。 ——《世界报》
读者手握船票,登上了奥利维埃?罗兰的最后一班轮船。但船长也不知道船将前往何方。
——《解放报》
对作者来说,最偏僻的那些角落就是天堂的碎片,那里的女人会让男人跌落,好看好的邂逅永未完结。 ————《费加罗文学报》
这是一本慷慨而内在的书,一幅在他者的镜子中映照出来的中空的自画像,半个世纪的旅途,用来讲述外面的世界,却克制地对自己的世界闭口不谈。 ——《新文学杂志》
作者身处幻化成万花筒的自己的生活碎片中央,在他自己的脉搏震颤里。这个要把世界打造成精细器皿的家伙就是奥利维埃·罗兰,而且他以高超的文学技艺做到了。
——《费加罗文学报》
他不过是在回顾,分类然后拆散,手指着地图,地图上的边界有时已被忘却。人们在那里重新找到了这个世界尽头的所有末端。 ——《法国图书周刊》
这是一曲流浪之歌,歌唱着世界之美,有时能从中发现惠特曼的语气……对作者来说,最偏僻的地方就是天堂一角,那里的女人会让男人失足,好看好的邂逅在不倦地等待着你。
——《费加罗文学报》 精彩页 两排紫阳花篱之间,一匹马冲破薄雾,形单影只,无人驾驭,鬃毛顶着云雾,身上挂满空奶桶,叮叮当当,像是有位定音鼓手骑在马背上。它身后的雾气被撕裂,缝隙里可窥见大海蓝绿色的蜿蜒。那是在亚速尔群岛,很久以前。我希望我着手写的书意外又奇特,如同这一画面。我不知道这匹开场的马要去哪里,会把书带向何方。我酝酿这本书至少已有一年,或者应该说是它在我身上酝酿,因为我接近无法打定主意,也想象不出它的轮廓。它是雾中若隐若现的风景,一匹没有骑手的马,大西洋洋面更迭不休的波纹。我甚至不知道它是否能成型还是终究模糊如梦境。我不知道是否能写到下一页。欲擒不得,欲造不能,一筹莫展,于是,今天我决定让词语带我走。我把自己交给它们。看它们能把我带去哪里。我“跳入水中”:在我的作家生涯里,这个带有隐喻的表达法从来不曾如此贴切过。好了,现在你们已被告知:作者,貌似的确是我,是个落水之人。 写完这段话,我停下来,起身,开始踱步,在书桌前团团转。窗外是海,另一片海。词语来了,但来得缓慢而艰难。撇开别的不说,每本书对我都意味着几十公里的来回踱步,我如笼中困兽一般。如果早些想到这一点,我可以给每本书加上一项行走距离的参数。这种几乎等于原地踏步的行走是我休息的方式,用来等待词语到来。我不是那种能在打字机前一坐就是好几个钟头的人。我说“打字机”,因为电脑也无非就是用来打字的。但事实是,我怀念过去人们敲击“雷明顿”或“奥利维蒂”打字机按键的年代,书在噼噼啪啪的撞击声中进展着;或更早以前,墨水将空白的纸染黑,那时候“手稿”这个词还有着充分的意义。我是一个留恋纸张和过去的人:你们在这里再一次被告知了。也许这才是问题之所在,是关键。凭借纸张,我们和前辈作家,我们仰慕的作家发生了关联,他们狡黠的词句激发了我们与他们较量的欲望,催生了罗兰·巴特所说的催产的嫉妒。他说所有佳作于我们都是未完成的,如同失去了一样,因为作者并非我们自己。而屏幕,它立起了屏障,割断了连贯性。 我知道一本书的开头不该这么写,不该像我这样写。毕竟我也不是刚出道的。要是我背后站着一位编辑,他早该皱眉了。(话虽如此,我合作过的编辑都是好编辑,也就是说他们都多多少少理解我的想法,没找我麻烦。)要是有(的确也有)什么creative writing(创意写作)课或其他劳什子,这个开篇可以作为一个反例。不过,我不知道自己能写出什么,但反正希望不是什么值得推崇的东西。不是回忆录,保证不是!我没那么自视过高,尽管“作家”二字经常和这样的形容词搭配。讽刺的是,刚才坦言自己跳入水中,倒让我想起夏多布里昂那句名言,说他生活在两个世纪之间,就像在两条河流的交汇处一样。我的同代人也可以这么说自己,他们经历过的革命虽然不像夏多布里昂子爵那个年代的更迭那么波澜壮阔,也没那么充满悲剧,却也几乎将他们诞生的那个“古老河岸”接近抹去了。我孩提时的法国更接近二十世纪初的样子,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我在巴黎街上见过佩尔什马拉着大板车送牛奶(又是送奶的马!),石板路的缝隙里还有青草钻出来。我见过火车头冒出的烟在蒙帕纳斯火车站的玻璃天棚下翻滚,就像莫奈的一幅画。我见过一溜红与黑的雷诺老的士在离我父母家不远的车站前排队。同款出租车出现在吉泽尔·福伦德给乔伊斯拍的照片里,而照片上乔伊斯下车的那条街就是多年之后我住的地方。但是我(恰恰)不是自比夏多布里昂,我不像他,有十字架和永恒来担保,更何况我认为回忆录相当老派。我好歹自诩是个新派的作家——这甚至是我专享标榜的新潮。所以,不是回忆录,但大抵是世界在一个人的生命中留下的痕迹——或者不如说,世界描绘人生画卷所用的痕迹。 P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