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环渤海湾低平原区耐盐植物资源及环境改良》分三篇,共九章,从环渤海湾低平原区的自然特点、植物资源种类与分布以及生态改良技术方法等三方面进行了阐述。篇中,主要描述了环渤海湾低平原区的典型自然环境和生态条件,特别是以沿海分布的昌黎、乐亭、黄骅和海兴四个典型县域地区为例,对其气候条件、水分条件、土壤条件和植被条件进行了分析,使读者对该区域严酷的自然生态有一个基本了解。在第二篇中,根据几年来对滨海地区植物资源调查结果,向读者介绍了在该区域分布的盐生和耐盐植物资源种类。通过对其按用途分类,概述了这些资源的生物学特性、利用价值和耐盐潜力。同时,从生产利用的角度,根据耐盐鉴定结果,介绍了部分在这一区域,特别冀东沿海地区广泛种植的耐盐作(植)物新品种。另外,根据对作(植)物耐盐形态特征和耐盐生理的研究,阐述了部分作(植)物的耐盐鉴定筛选技术,以期对引进种质资源及育种中间世代进行规模性准确鉴定提供依据。第三篇中,系统总结整理了近年来针对滨海平原区不同地域特点和利用目的开展的生态改良技术成果,特别是针对沿海经济带的盐碱区港城绿化、防护林建植、公路绿化等困扰人们多年的绿化技术问题,提出了以局部隔离控制技术、内部循环控制技术、淡水洗盐、原土种植为核心的技术体系,为目前该区域的生态改良提供参考。 目录 前言 篇 环渤海湾低平原区自然环境和生态条件 章 自然环境 节 自然环境的有关概念 第二节 环渤海湾低平原区自然环境特点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环渤海湾低平原区生态条件 节 气候条件 第二节 水分条件 第三节 土壤条件 第四节 植被条件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篇 环渤海湾低平原区盐生及耐盐植物资源 章 盐生及耐盐植物资源 节 植物资源名录 第二节 植物资源分类及利用途径 第三节 耐盐作(植)物品种的生产应用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盐生及耐盐植物形态生理特征及鉴定 节 植物耐盐性形态特征 第二节 植物耐盐生理 第三节 耐盐基因的克隆与利用 第四节 植物耐盐性鉴定筛选技术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植物耐盐性的遗传改良 节 引种驯化 第二节 小麦平行交替选择耐盐育种技术 第三节 多倍体菜枸杞新品种培育及栽培技术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篇 环渤海湾低平原区环境改良技术 章 农区盐碱地改良技术 节 平整土地 第二节 台田排盐 第三节 淡水洗盐 第四节 绿肥改良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浅态位重盐渍土区港城绿化技术 节 概述 第二节 浅水位重盐渍土区港城绿化定位及技术路线 第三节 港城绿化技术体系 第四节 浅水位重盐渍土区港城绿化技术规程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沿海防护林的建植 节 防护林建设概述 第二节 环渤海湾低平原区防护林类型 第三节 环渤海湾防护林构成及技术路线 第四节 沿海防护林建设的主要工程技术措施 第五节 耐盐苗木种类和品种筛选 第六节 土地整备与土壤改良 第七节 绿化造林和养护技术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环渤海湾公路绿化 节 概述 第二节 技术措施 本章参考文献 精彩页 根据植物引入新地区后出现的不同适应能力及采取的相应人为措施,程金水根据引种驯化过程的简单与否将其分为简单引种和驯化引种。植物原分布区与引种地自然环境差异较小,或其本身的适应性强,不需要特殊处理及选育过程,只要通过一定的栽培措施就能正常地生长发育,开花结实,繁衍后代,即不改变植物原来的遗传性,就能适应新环境的引种就属于“简单引种”,亦称“归化”。而植物原分布区与引种地之间自然环境差异较大,或其本身的适应性弱,需要通过各种技术处理、定向选择和培育,通过其遗传性改变才能适应新环境或必须采用相应的改良措施,使其产生新的生理适应性使之适应新环境,叫“驯化引种”,或“驯化”。 廖馥荪认为归化应当理解为,被引种的植物通过显示和发展其自身在自然或栽培分布区中就已经潜在的可能因素,来对新环境中生存条件的自动适应。驯化则是人类对植物本性的主动改造过程,它可以在植物的系统发育中和个体发育中完成,植物很后产生了适应于新环境自然历史条件的新特性和新性状。 植物引种驯化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把外地植物的种类或品种引入新的地区,扩大其分布范围的实践活动。它不仅是古老农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栽培植物的进化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引种驯化仍然是潜力很大的领域。对于生态条件较差,盐碱危害严重,耐盐植物单一,植被覆盖率很低的环渤海湾地区,耐盐植物的引种驯化更显重要。通过耐盐植物的引种驯化,将更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耐盐植物资源,改善环渤海湾区的生态环境,增加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