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土壤营养与肥料施用学》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写了土壤的主要性质与基本性能,重点论述了农业生产基础——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状况等方面的内容。第二章论述了土壤有机质与有机肥料的来源,对土壤有机质的类型和组成,土壤生物和微生物,以及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和腐殖质化过程,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与调节、平衡与作用等也进行了讨论。并对有机肥料的来源与施用,包括农业秸秆、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及污泥垃圾等进行无害化堆肥、加工成有机肥并应用于农业生产等均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第三章讲述了土壤腐植酸的组成、结构和性质,腐植酸类物质的形成、资源特性和类型,以及在农业、林业生产等方面的应用。对腐植酸类肥料的功能与作用、主要品种与生产方法、产品性能与施用方法;以及对腐植酸复合(复混)肥的生产方法与工艺、主要品种与施用方法也做了一定的论述。第四章主要论述了土壤的养分和形态及土壤中的主要营养元素,包括氮、磷、钾,中量和微量元素;以及土壤养分的主要性能和相互关系,包括保肥与供肥、消耗与调节、土壤肥力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内容。并对植物营养元素生理特性和元素含量、植物需肥特点和吸收养分形式、推荐施肥理论和方法,以及主要农作物的施肥技术等也做了一定的讨论。第五章重点介绍了化学肥料的品种、生产方法及质量标准,以及复混肥的主要品种、生产原料和原理、生产方法和工艺技术等;此外,结合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要求,对各种复混肥的生产配方、施用方法和施用效果做了一定的介绍。 《土壤营养与肥料施用学》能够为农业战线的各级管理干部和广大科技人员、农业生产者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指导,也能为从事有机肥、复合(复混)肥研发、 目录 第一章 土壤的主要性质与基本性能 第一节 土壤的物理性质 一、土壤的组成与质地 二、土壤孔性 三、土壤结构性 四、土壤耕性 五、土壤结构与有机物质 第二节 土壤的化学性质 一、土壤胶体 二、土壤的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 三、土壤的吸收性能 第三节 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状况 一、土壤水分 二、土壤空气 三、土壤热量状况 四、土壤水、气、热的调节 第四节 土壤污染与防治 一、土壤污染的特性 二、化肥、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及防治 三、土壤污染的预防与防治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土壤有机质与有机肥料的来源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 一、土壤有机质的类型与组成 二、土壤生物和微生物 三、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 四、土壤有机质的腐殖质化过程 五、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动态平衡 六、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和调节 第二节 有机肥料的来源 一、利用秸秆加工有机肥 二、利用粪便加工有机肥 三、利用其他有机废弃物加工有机肥 四、沼气与沼气池肥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腐植酸与腐植酸类肥料 第一节 腐植酸类物质及其应用 一、概况 二、腐植酸的组成、结构与性质 三、腐植酸类物质的形成 四、腐植酸类物质的分类 五、腐植酸类物质的应用 第二节 腐植酸类资源及其特性 一、泥炭 二、褐煤 三、风化煤 第三节 腐植酸类肥料的功能与作用 一、改良土壤作用 二、肥料的增效作用 三、植物生长刺激作用 第四节 腐植酸类肥料的生产方法 一、腐植酸类肥料的生产方法 二、腐植酸类肥料的施用 三、腐植酸在林业和经济作物上的应用 第六节 腐植酸复合或复混肥的生产工艺 一、腐植酸氮肥的生产方法与工艺 二、腐植酸氮磷肥的生产方法与工艺 三、腐植酸氮磷钾肥的生产与施用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营养物质与肥料施用 第一节 土壤中的主要养分与形态 一、土壤养分的来源 二、土壤养分的形态和有效性 第二节 土壤中的主要营养元素 一、土壤中的氮、磷、钾 二、土壤中的钙、镁和硫 三、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第三节 土壤养分的基本性能与相互关系 一、土壤保肥供肥性能 二、土壤养分的消耗与调节 三、土壤肥力因素的相互关系和障碍因子 第四节 植物营养元素与施肥 一、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 二、各种必需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 三、植物营养失调的形态特征 四、植物吸收养分的方式和特点 五、植物营养与合理施肥 第五节 推荐施肥的理论和方法 一、推荐施肥的内容、特点与效果 二、推荐施肥的理论依据 三、推荐施肥的主要方法 第六节 主要农作物的施肥技术 一、主要大田作物的施肥技术 二、主要经济作物与蔬菜的施肥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肥料品种与复混肥料生产 第一节 大量元素肥料 一、氮肥 二、磷肥 三、钾肥 第二节 中量元素肥料与微量元素肥料 一、中量元素肥料 二、微量元素肥料 第三节 复混肥料的类型与品种 一、复混肥料的特点 二、复混肥料的类型及品种 第四节 复混肥料生产的原料与工艺 一、复混肥料的主要生产原料 二、复混肥料元素和配方的确定 三、复混肥料的生产方法与设备 四、复混肥料的生产管理与安全防护 五、环境保护 第五节 复混肥料的施用技术与效果 一、复混肥料的合理施用 二、复混肥料的施用技术 三、复混肥料的肥效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