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一、关于《治疗新律》的源起
早在20世纪30年代,秦伯未先生在《医学心悟》和《研经言》的启发下,写作出版了《治疗新律》一书(1932年8月,上海中医书局出版),成为当时中医临床的指导性方书。
1955年3月,《治疗新律》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再版。秦伯未先生在再版引言中说:“本书的内容,无疑都是陈旧说法,似无再版必要,但部分同道认为中医的治法太复杂,暂时又不可
能使其趋于一致,能有这样一本小册子作为临床处方规律,同时拿中医的本来面目作为新的对照,也是需要的。”
1961年,秦伯未先生为了便于大家学习掌握,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增损为风、寒、暑、湿、燥、火、气、血、痰、虚、食、疫、虫等十三个辨证纲要,在十三纲的每纲下,设有四五条
治法,下列辨证、常用药、用方、方解、加减以及小结等,以《辨证论治纲要》为题,发表在首期《北京中医学院学报》上。
随后以《中医辨证论治纲要》为题,先后在1961年《中医杂志》第1、2、3期上分期连载,比《治疗新律》更加全面、系统。
1962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以《中医辨证施治纲要》为书名出版。秦伯未先生生前谈及此事时曾说,中医学术要发展,应当不断地提高和深入,不应墨守成规。
本次再版,不是1955年版《治疗新律》的简单重复,而是补充了后期文章的增进版。为了更加真实地反映秦老的学术思想,我们还是延用了《治疗新律》的书名。
二、关于《药性提要》
《药性提要》是秦伯未先生有感于既往本草书“过神其说”,“繁而失当”,使初学者难以遵循的缺点,为简明扼要地介绍中药知识而撰写的一本书。秦伯未先生精选临床常用的药物,按
照功用分为12类分别进行介绍,每药仅介绍其气味、主治、用量,其中字数最多的“主治”一项也仅用几个字概括,充分体现了“力求简净”特点,同时又不失其实用性。《药性提要》主
题明确,易懂,易学,易用。这本书即使现在读来,仍觉得它可以作为初学者学习中药的纲领,在选药组方时作为指导。现再版以供后学者学习使用。
以上两部书由于成书年代较早,书中有一些现已禁用的药物,如犀角、虎骨、穿山甲等,为了还原文献本来的样子,本书对这些药物均予保留,建议读者临床使用时选用其他药物
代替。
吴大真王凤岐
201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