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以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机制建设为研究内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研究基础,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原则,从协同、施教和保障三大机制出发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机理及运行规律。首先,梳理当前国内外关于课程思政研究的现状;其次,明确课程思政三大机制的相关概念和功能;再次,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载体和环体等维度分别对协同机制、施教机制和保障机制的科学构建进行深入探讨;最后,围绕课程思政三大机制的相互作用和耦合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本书在思想政治教育学方法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了计算科学、系统科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研究方法,针对新发展阶段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剖析影响高校课程思政实效性发挥的因素及瓶颈,探索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机理及机制构建。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高校课程思政机制建设的理论建构 2.1 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背景及意义 2.1.1 内涵释义 2.1.2 时代背景 2.1.3 重大意义 2.2 高校课程思政机制建设的理论基础 2.2.1 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2.2.2 理论根基:中国传统育人思想 2.2.3 理论借鉴:西方课程育人思想 2.3 高校课程思政主要机制的内涵及功能 2.3.1 协同机制的内涵及聚力功能 2.3.2 施教机制的内涵及化力功能 2.3.3 保障机制的内涵及助力功能 第三章 高校课程思政的协同机制 3.1 主体维度:构建教育共同体 3.1.1 教育主体 3.1.2 受教育主体 3.1.3 研究主体 3.2 环体维度:重构课堂育人新生态 3.2.1 网络环境:线上与线下协同 3.2.2 校园环境:课上与课下协同 3.2.3 社会环境:校内与校外协同 3.3 载体维度:打造育人课程新体系 3.3.1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 3.3.2 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协同 3.3.3 大中小学课程思政协同 第四章 高校课程思政的施教机制 4.1 教师能力的提升 4.1.1 数据来源及QCA研究方法 4.1.2 因素变量及单项因素分析 4.1.3 教师能力提升的科学路径 4.2 课堂育人的生成 4.2.1 传统课堂思政 4.2.2 在线课堂思政 4.2.3 翻转课堂思政 4.3 课程设计的模式 4.3.1 WWH课程设计模式 4.3.2 案例阐释 4.3.3 实践应用 第五章 高校课程思政的保障机制 5.1 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传播机制 5.1.1 传播者维度:发挥教师引导力 5.1.2 传播方式维度:提升网络传播力 5.1.3 传播受众维度:激发学生主体性 5.2 强力实施的保障:管理机制 5.2.1 制度管理机制 5.2.2 组织管理机制 5.2.3 资源管理机制 5.3 高质量建设的保障:评价机制 5.3.1 评价的原则 5.3.2 评价的策略 5.3.3 评价体系的构建 第六章 三大机制的交互作用与耦合优化 6.1 交互作用 6.1.1 协同机制与施教机制的交互作用 6.1.2 施教机制与保障机制的交互作用 6.1.3 协同机制与保障机制的交互作用 6.2 耦合优化 6.2.1 以课程思政协同机制为前提 6.2.2 以课程恩政施教机制为关键 6.2.3 以课程思政保障机制为支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