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为社会治理模式转变提供了新的机遇。例如,运用“互联网+”技术推出共享出行,大大提升了出行领域的公众用户体验,甚至有望重构整体城市交通模式;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开发了“蔚蓝地图”智能手机程序,让公众能够获得实时实地环境信息并向有关部门举报污染信息;阿里云依托云计算平台与大数据技术推出“ET大脑”项目,为城市实现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环保等领域提供决策支持;等等。这类技术赋能实践呈快速上升趋势,特别是由非政府主体发起的应用项目非常引人注目,令治理理论的学界与实践界为之振奋。
但是,通往创新强国的道路并非坦途,尚有很多阻碍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需要解决。如何通过政府的有效治理,推动有益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生态环境的形成是关键。创新活动归根到底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造价值的活动,企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能否得到合理回报,很大程度上与市场环境密切相关。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经济发展中,中国民营经济的创新活力、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中国巨大的网络市场、风险投资的有机结合,催生了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美团等数字经济新星,形成了经济创新发展的新动力。但随着新经济行业的高速发展,一系列新的产业治理问题已经出现。如何认识成功背后的一般规律和问题,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创新模式搭建合理的规制体系、出台合理的监管政策,对政府的公共政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清华大学数据治理研究中心团队在孟天广博士和张小劲博士的组织下所完成的《中国数字政府发展研究报告(2021)》一书,吸纳了国内外相关评估指标体系的优点,设计了颇具创新价值的中国数字政府发展指数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