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有意在学术研究和教学经验之间做到三个方面的融合:一是将贾平凹个人成长研究与其作品研究相结合,以前者为背景,以后者为支撑。通过述与评,梳理归纳其生平经历、创作源泉、阅读和接受,以及地域文化和作家创作的关系等;通过细读文本,分析贾平凹的文学观念,鉴赏他的散文、小说、诗、书、画等。二是将作家的人格养成、创作心理、创作过程与学生的培养目标相结合,诸如将作家经历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文本解读与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审美分析与学生写作技巧的训练相结合。贾平凹既富有才情,又善于体悟,还具有超于常人的勤奋,被称为“鬼才”“文坛独行侠”和“文坛劳模”,在文坛上,三者兼具的人凤毛麟角。贾平凹的人格养成既与他对创作精益求精的追求是同步的,也与他对文学的贡献是相辅相成的。三是在作品细读中,穿插相关文学理论知识,诸如叙事学、生态批评、文学地理学、语言本体论等。在对贾平凹小说的细读中,切入文本的理论角度各有不同,以具体文本为脚本,以理论切人为突破口,拓展了文本的阅读视野。 目录 上编 第一章 鬼才、文坛独行侠和文坛劳模 第一节 鬼才 第二节 文坛独行侠 第三节 文坛劳模 第二章 深扎根才能枝叶茂:贾平凹的成长道路 第一节 棣花故里的农民儿子 第二节 长安城里的文人生活 第三节 善感多思的内倾型性格 第三章 “珠玉在侧,觉我形秽”:贾平凹的阅读和接受 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历史延续性 第二节 文学接受和审美气质 第三节 在《红楼梦》的长河里 第四节 影响的焦虑与超越 第五节 文学观念和态度的变化 第四章 贾平凹从商州到西安的创作历程 第一节 商州:贾平凹文学创作的原始故乡 第二节 西安:贾平凹文学艺术经验的成熟 第三节 从商州到西安的文学超越 第五章 贾平凹与商洛文化 第一节 地域文化影响和制约作家的创作 第二节 自然地理与作家的艺术气质 第三节 南北文化的互融和质实与想象并融的艺术追求 第四节 民间巫术崇拜与人鬼神共通的艺术世界 第五节 方言土语与贾平凹的文学语言 第六章 西安对于贾平凹的意义 第一节 文学审美精神的变化 第二节 文学艺术观念的成熟 第三节 中国经验与世界视野 下编 第七章 贾平凹的文学观念 第一节 《“卧虎”说》:混沌、有神与意象之美 第二节 《四十岁说》:“云上的阳光”与现代意识 第三节 《前言》和《后记》:形式的难度和写作的技巧 第八章 贾平凹的小说 第一节 商州系列中短篇小说:文化视角与风俗小说 第二节 山匪系列小说:在人性探索上的突破 第三节 《废都》中的神幻象征 第四节 秦腔声里知兴衰 第五节 《高兴》的问题意识与底层视角 第六节 《古炉》中的两个世界 第七节 《带灯》:贾平凹的整体生态观 第八节 《老生》与语言本体论的写作探索 第九节 《极花》的叙事艺术 第十节 《山本》的整体性写作视野及其叙事手法 第十一节 《暂坐》的叙事结构 第九章 贾平凹的散文 第一节 “大散文”的内涵 第二节 行走笔记与“文化苦旅” 第三节 细读贾平凹的长篇散文 第十章 贾平凹的诗书画 第一节 贾平凹的诗 第二节 贾平凹的书画 第三节 细读《秦腔》插图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