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变革史论(1912-1948)》分为八章,每一章具体内容如下: 章,导论。导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的缘由,梳理了相关研究文献,明晰了研究的基本方向。 第二章,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本真追寻。本章主要探讨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是什么”“从哪里来”两个基本问题;界定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相关概念;梳理了中西方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演变历史,厘清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历史渊源。 第三章,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成型(1912-1927)。1912-1927年是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变革的一个阶段。本章主要从发展背景、思想领域、制度层面、实践探索四个方面,对这一阶段的通识教育课程变革的基本形态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这一阶段的通识教育课程呈现如下特征:在课程目标上,注重基本知识的掌握;在课程结构上,表现为结构不一,课程多样;在课程内容上,异常丰富,通专难分;在课程实施上,注重基本知识;在课程管理上,由集中到分散;在课程评价上,重视过程性评价。 第四章,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1928-1937)。1928-1937年是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变革的二个阶段。本章遵循第三章的分析框架,对本阶段的通识教育课程变革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本阶段的通识教育课程呈现如下特征:在课程目标上,注重养成学生共同之基础;在课程结构上,基本成型;在课程内容上,各学校小同大异;在课程实施上,自由创生;在课程管理上,全面而不统一;在课程评价上,完善而单一。 目录 章 导论 节 研究缘起 一、“双一流”建设对大学课程体系的挑战 二、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现状之忧思 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理论研究之偏向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关于通识教育的研究 二、关于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 三、关于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 四、对相关研究的评析
第二章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本真追寻 节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概念解读 一、民国时期 二、大学 三、通识教育 四、课程变革 第二节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源流探析 一、西方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演变 二、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演变
第三章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成型(1912-1927) 节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变革的时代背景 一、“通才教育”的提出 二、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现状 第二节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变革的思想基础 一、各类期刊的创办与通识教育思想的传播 二、著名教育家的通识教育思想 第三节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变革的制度规约 一、壬子葵丑学制的颁布 二、《大学令》与《大学规程》的颁布 三、《修正大学令》的颁行 四、壬戌学制与《国立大学校条例》对高等教育的规定 第四节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变革的实践探索 一、1912-1917年:预科模式 二、1918-1924年:预科+本科模式 三、1925-1927年:多元模式 第五节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成型之反思 一、借鉴模仿与现实国情 二、课程目标:掌握基本知识 三、课程结构:结构不一,课程多样 四、课程内容:内容丰富,通专难分 五、课程实施:注重基本知识 六、课程管理:从统一到分散 七、课程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
第四章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1928-1937) 节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变革的时代背景 一、十年稳定与“党化教育”的推行 二、大学课程自由分散 第二节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变革的思想基础 一、关于大学共同必修科目的讨论 二、关于“通才”与“专才”之争 第三节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变革的制度规约 一、“三民主义”及其对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规约 二、《大学组织法》与《大学规程》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规约 …… 第五章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成熟(1938-1948) 第六章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变革的整体特征(1912-1948) 第七章 大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演变与反思(1912-1948) 第八章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变革的启示(1912-1948)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