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上海是鲁迅一生最后阶段生活、创作、奋斗的城市,也是鲁迅精神最终凝成和充分展现之处。鲁迅精神融入了上海的历史记忆,浸润了上海的城市精神品格,是上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国胜先生从事鲁迅思想研究多年,此次,刘国胜先生写作《鲁迅精神与上海城市品格:鲁迅在上海(1927—1936)》,从鲁迅在上海十年间的生活、创作切入,解说鲁迅精神与上海城市品格之间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本书包括七章,分述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大爱真爱情怀以及豁达、韧性战斗、大气、理性、务实等七种精神与上海城市品格的关系,并对如何利用鲁迅精神提升上海城市品格提出建议。刘国胜先生认为,鲁迅在上海十年,是他人生最后的十年,也是他最成熟的十年。鲁迅精神与上海城市品格二者相辅相成,当时已经有所体现的上海城市品格影响了他,而他对上海城市品格的形成和提升则更产生了深刻而长久的影响。 目录 前言 解读一个人的精神与一座城市品格的关系 绪论 鲁迅在上海:“运交华盖欲何求?” 一、从“烦扰”但“别有生气”到“凄凉得可怕”/2 二、“上海这地方,也实在不想离开”/5 三、自我描述:诗《自嘲》新解/8 四、接受马克思主义和与共产党人及进步人士交往/14 五、搏击“本体自发”和“交通传来”的“二患交伐”/24 第一章 为“我们的份”而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遇战事,终日在枪炮声中”/33 二、“友邦惊诧”和“中国式‘堂·吉诃德’”/42 三、“国际财神爷扼住了中国的喉咙”/48 四、爱国·自立自强与上海城市品格/53 第二章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大爱真爱情怀 一、“真教人觉得不像活在人间”/67 二、“人民被治得好像厚皮的,没感觉的癞象一样了”/80 三、“中国的脊梁”“现在也何尝少呢?”/88 四、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告诉我们什么?/97 第三章 “放开度量无畏地吸收新文化”的豁达闳大 一、“国民精神之发扬,与世界识见之广博有所属”/109 二、“别求新声于异邦,而其因即动于怀古”/116 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124 四、开放:“拿来主义”对“五个中心”建设的启示/136 第四章“横眉冷对千夫指”韧性战斗的硬骨头精神 一、“我有生以来,未尝见此黑暗的”/149 二、“子弹从背后来,真足令人悲愤”/155 三、“实在痛苦,但我们总要战取光明”/162 四、创新:走在深化改革前列须具备“深沉的勇气”/171 第五章“不求全责备”“不走特别”的大气 一、“倘要接近的人”,“是不可能的难题”/183 二、“大约满口激烈之谈者,其人便须留意”/190 三、“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199 四、包容:上海人自应有海纳百川的度量/203 第六章“不后于世界思潮,弗失固有血脉”的理性 一、租界文化批判:“西崽相”“流氓气”“才子气”/217 二、海派文化批判: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乃至低俗化/226 三、左翼文化中的极“左”倾向批判:“一碰到实际便要撞碎了”/232 四、知行关系:“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241 第七章“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的务实精神 一、“现在已是大时代,动摇的时代,转换的时代”/257 二、“单是话不行,要紧的是做”/264 三、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提升上海城市品格的基本保证/273 结语 中国人的现代化靠什么? 一、鲁迅的最后岁月(1936年8月至10月)/283 二、“立此存照”:“揭发自己的缺点,意在复兴,在改善”/287 三、暗夜里的希望:诗《亥年残秋偶作》新解/294 四、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主要创立者/296 附录一 鲁迅在上海(1927—1936)大事记/305 附录二 人物索引/311 附录三 主要参考书目/315 后记 让鲁迅作品本身来回答什么是鲁迅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