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延承作者在《生态损害法律责任实施机制的选择》中的学术关怀、理论旨趣和研究进路,本书重点关注生态环境损害法律责任行政实施机制的主导性制度——生态环境修复行政命令,力图全面勾勒其规范构造机理和体系化发展前景。生态环境修复责任的法律属性和生态环境修复的特点决定了以行政命令制度实现生态环境修复目标具备正当性基础。然而,行政命令的非型式化特征和环境司法能动理念的蓬勃发展,导致中国生态环境修复行政命令制度的法制供给不足,面临实体法依据不明、程序法规范欠缺、体系定位不清、与公法制裁衔接不当等规范困境。本书综合采用规范分析、比较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系统考察中国生态环境修复行政命令制度的实然状态,并在应然层面探究生态环境修复行政命令的规范构造原理和体系优化路径。为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损害救济体系,促进生态环境修复责任追究机制从司法向行政回旋,充分发挥行政规制的优势,应明确生态环境修复行政命令的适用边界和法制化方案,并构建相应的保障机制。 目录 引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三 国内外文献综述 四 研究内容和方法 五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生态环境修复目标实现的科学原理与法律制度 第一节 生态学与法学语境中的生态环境修复概念 一 生态学语境中的生态环境修复概念 二 法学语境中的生态环境修复概念 第二节 生态环境修复应当遵循的基本科学原理 一 生态环境修复应当遵循的生态科学原理 二 生态环境修复应当遵循的社会技术原理 三 法律制度介入生态环境修复的基本逻辑 第三节 中国环境法体系中的生态环境修复制度 一 污染防治法律体系中生态环境修复的法律表达 二 自然生态法律体系中生态环境修复的法律表达 三 既有生态环境修复法律制度的规范表达缺陷 四 中国双轨制生态环境修复法律制度面临的困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生态环境修复行政命令的规范构造与功能局限 第一节 生态环境修复行政命令的规范构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