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世界历史上最广为人知的冷战,当然要数20世纪后半期的美苏冷战。而在《从东方到中亚——19世纪的英俄“冷战”(1821—1907)》一书中,20世纪的美苏冷战被称为“19世纪英俄冷战的升级版”。英俄冷战的底色是对中亚地区的争夺,英国以英属印度为基准,俄国则从本土出发,力图将自己的势力渗透到中亚各国中。在19世纪,英国无疑是不错大的海权国,它的海上霸权直到19世纪末才遭受挑战;俄国的主要力量则在陆地上,尤其是在1856年结束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开始大规模兴建铁路,将势力延伸到亚洲各地。这引出了地缘政治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海洋—陆地命题。在这场冷战后期,海权论、陆权论先后出现,地理学家、政治学家们为此争论不休。但若置海陆之争于英俄冷战之中,结果则显而易见:英俄冷战的主要阵地不在海上,而在陆地,俄国占尽优势,步步进逼,英国则不得不取守势,始终处于防御状态。 然而,作者的关注不止于此。曾有人画过一幅波斯版的时局图:弱小的波斯猫被巨大的英国狮与俄国熊按在爪下。这生动地描绘了19世纪中亚国家受控于两大强国,乃至被来回撕扯的处境,联想至著名的清末《时局图》,能不令人心有戚戚焉?作者通过清朝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与中亚国家的横向比较,将看似遥远陌生的英俄冷战与我们熟悉的近代史联系起来,让我们对晚清面临的国际局势有了更深的了解;作者更将晚清时期的“海防”“塞防”等朝堂纷争置于英俄冷战的大背景之下,考察列强势力对清朝的渗透与影响。书中殷切的现实关怀,对“历史学有何意义”这一问题做出了回答。 ◎编辑推荐2 世界史的一大阅读障碍来自其庞杂的知识体系,但《从东方到中亚——19世纪的英俄“冷战”(1821—1907)》却以清晰的脉络展现了这一时期的复杂局势。英俄冷战涉及众多国家,除了对抗双方,有在东方问题、中亚问题中处于焦点的奥斯曼土耳其、中亚三汗国、伊朗、阿富汗等,也有受到波及的晚清中国、英属印度等,更有因利益相关而积极介入的西欧列强。作者却能将这段历史细细梳理,娓娓道来,用颇具故事性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英俄交锋的生动画面,使人读来毫无晦涩之感。 内容推荐 从19世纪前期到20世纪初,海洋霸主英国与陆上强国俄国进行了一场长达近百年的较量,即“维多利亚时代的冷战”,也被叫作“大博弈”。本书以“大博弈”中的两个焦点——东方问题和中亚问题为脉络,梳理了英俄双方在“大博弈”中的军事与外交行为,生动描绘了这场持续近一个世纪的力量角逐,并聚焦这一时期的地缘政治,阐释其中的权力逻辑,讨论了19世纪的地缘政治思想。本书将晚清中国置于全球视角之下,为我们认识中国与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横向比较历史视野,也为我们今天理解中国现代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意义,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历史视角。 目录 导论 一、东西帝国,两大“病夫” 二、“维多利亚时代的冷战” 三、理论框架与前人研究
上半场 第一章东方问题与中亚问题的起源 (1798—1829) 第一节东方问题和波斯问题的开端 (1798—1813) 第二节 19世纪英俄对抗的起源(1821—1829) 第二章 英俄冷战的正式展开(1829—1842) 第一节 英国中亚政策的出台(1829—1842) 第二节 “大博弈”中场休息与英国确立海峡政策(1839—1842) 对历史的反思
下半场 第三章 两次革命之间的东方问题与中亚问题(1853—1874) 第一节 克里米亚战争与英国在亚洲的麻烦(1853—1860) 第二节 俄国在中亚的全面扩张 (1861—1868) 第四章 英国东方政策与中亚政策的转变(1874—1880) 第一节 迪斯累利的东方政策(1874—1878) 第二节 英国中亚政策的演变(1863—1880) 第三节 英国对清政府军事、外交的渗透(1874—1878) 第五章 新的战争危机(1879—1889) 第一节 征服土库曼与平狄危机(1879—1885) 第二节 新外交政策与“新地理学” (1886—1889) 第六章 英国的外交转型与俄国的远东扩张(1889—1904) 第一节 《地中海协定》的终结(1889—1897) 第二节 俄国的远东扩张与英日同盟的建立(1897—1902) 对历史的反思
落幕 第七章英俄和解与从未终结的冷战 (1904—1907) 第一节 英俄和解与分割亚洲势力范围 (1904—1907) 第二节 未曾终结的冷战 简短的结论
附论:马克思、恩格斯论“东方问题”与中国革命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