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t通俗有趣。《金融投资学通识》没有令人望而生畏的公式图表,也没有枯燥的实证,而是结合生活案例、文学典故以及历史故事,让金融与投资知识更富有场景感和立体感。 2.\t干货满满。《金融投资学通识》全方位阐释金融体系的三大支柱,介绍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央行等金融机构在普通人的投资中扮演的角色,分析资本市场、货币与市场、衍生金融市场的发展,解读债券、股票、基金,以及期权、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和收益,帮助普通投资者建构系统金融知识体系。 3.\t学以致用。《金融投资学通识》深度解析影响资产价格和投资决策的基本因素,系统梳理资产配置和投资组合管理的基本策略,总结传奇投资人的投资精要,帮助投资新手掌握基本投资概念,厘清投资思路,建立自己的投资思维框架。 4.\t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原院长张晓慧,中信建投证券总裁李格,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 诚挚推荐。 内容推荐 英国有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曾说过,世界金融市场一体化越强,金融知识丰富的人机会越大,而对金融无知的人则越趋于贫困。基本的金融投资知识,对于个人幸福和社会稳定而言,越来越重要。《金融投资学通识》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金融投资领域的系统性基础知识。书中没有复杂枯燥的公式和数学模型,而是通过生活案例、文学典故以及历史故事,系统介绍了金融体系的三大支柱,即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以及它们的历史演变,详述了金融活动中影响资产价格和投资决策的基本因素,同时对投资实践中资产配置和投资组合管理的基本策略进行了梳理,既可以让我们透过金融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经济与社会发展,更可以帮助投资者构建科学和系统的投资基础知识体系,更理性地运用投资工具管理和分散投资风险,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 目录 第一篇 金融功能 第一章 让桌子跳舞:神秘的货币 货币“印象” 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演化 货币制度 货币照进现实
第二章 现在与未来的交换:国家兴盛的金融密码 以时间换空间:资源跨期配置 把钱借给那些最有能力的人:资源空间转移 降低交易费用与提供流动性:金融机构的作用 分担和转移风险:金融的重要功能 省去携带货币的麻烦:支付方式变革 激励 监督 金融的另一面:贪婪?恶魔?
第二篇 金融支柱 第三章 权力构筑者:金融机构 金融百货公司:商业银行 风险购买者:保险公司 资本“红娘”:投资银行 印钞者与救火者:央行
第四章 玩的是心跳:金融市场 场内与场外金融市场 证券交易所 货币与外汇市场 天使与魔鬼:金融衍生市场
第五章 有凭有据:金融工具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债务工具 企业所有权的证书:股票 收益共享,风险共担:证券投资基金 风险的买卖:金融衍生工具
第六章 历史长河:金融何以成长 解除金融的枷锁:宗教改革 金融离不开产权与制度保护 信息技术革命与金融 猫鼠游戏——金融如何在监管中发展 总有破茧的欲望:内驱力
第三篇 投资决策 第七章 猩猩 PK“研究猿”:完美市场 新古典经济学 系统性与非系统性风险 完美市场中的投资组合 预期与金融市场有效性 有效市场假说的前提 市场异常
第八章 投资如选美:行为金融 被带节奏很危险:背景与框架 过度自信——为什么要敬畏市场 启发式决策——为什么过去的经验不灵了 羊群效应——为什么独立思考很重要 打酱油的钱绝不用于买醋:心理账户 厌恶损失与懊悔 赌场资金与盈亏平衡效应 克服心理偏差
第九章 金融引力:内在价值 人类伟大的发明:复利 内在价值:现金流贴现 股利折现的替代方法 安全边际与护城河 基于安全边际的标准:投资与投机
第十章 不耐的代价:利率 储蓄、 投资与利率 货币供求与利率 人性不耐与利率 为什么不同债券的利率悬殊 为什么长短期利率不同但会同时变动
第十一章 金融实战:组合管理 资产配置 投资组合策略
第十二章 他山之玉:大师们的投资思想 凯恩斯:动物精神 格雷厄姆:价值投资之父 菲利普·费雪:成长的价值 巴菲特:价值投资之大成 林奇:战胜华尔街
第四篇 金融风险 第十三章 知面不知心:信息不对称 无处不在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的后果:碎玉平铺做陷坑 信息优势方如何发挥优势 信息劣势方如何应对 第三方的作用
第十四章 富贵险中求:逃不掉的风险 没有十拿九稳的事:风险 背信弃义:信用风险 刺激又紧张:市场风险 烫手山芋:流动性风险 乌龙指:操作风险 风险的相互转化与传染 周旋于虎狼之间:应对风险
第十五章 危机魅影:破灭的泡沫 郁金香泡沫 南海泡沫 密西西比泡沫 大萧条 失去的 20 年:日本泡沫 不太平的新千年 中国股市的泡沫 我们从多次危机中学到什么
后记 精彩页 场内与场外金融市场 一说起金融市场,人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股票市场和证券交易所。事实上,证券交易所只是金融市场的极小部分,金融市场就其组织形式、交易的具体产品而言,实际上纷繁多样。在组织形式上,金融市场就有场内与场外市场之分。打个比方,你可能经常在地铁出口附近,看到有流动的商贩卖水果,这就是场外交易;农贸市场集中了大量的商贩,他们租得摊位后,在那里摆摊设点做买卖,这就是场内市场。 场内金融市场 场内金融市场就是有组织的、集中化交易的市场。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都是场内金融市场。场内金融市场提供的一般是标准化的金融产品,进入门槛较低,往往采取集中竞价、撮合交易。比如,在典型场内市场的沪深证券交易所,投资者买卖股票的最小单位是“一手”,一般“一手”是100股,只有科创板“一手”是200股。当然,全球不同的证券交易所交易的最小单位并不一致,即便同一个交易所,交易的最小单位也可能有较大的差别。中国香港联交所,“一手”为多少股,由上市公司说了算。不足“一手”的股票,在中国香港叫“碎股”,在内地叫“零股”。交易所的证券成交后,由证券登记结算中心进行集中清算,一般不会发生交易对手违约的情况。 场内金融市场标准化的金融工具,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中小投资者参与,极大地提高了金融工具的流动性。场内金融市场集中了大量买家和卖家,可很快达成一笔交易,只要价格合意,买卖双方是不用花时间和成本去寻找交易对手的。一旦成交,便不可撤销和反悔,因此,场内交易不会出现交易对手在成交后爽约的信用风险。标准化、高流动性、容易找到交易对手等,是场内市场最明显的优势。 场外金融市场 场内金融市场是从场外金融市场发展起来的。 在伦敦和纽约证券交易所建立起来前,英国和美国的股票交易是在咖啡馆之类的休闲场所进行的,这也就是场外金融市场。场外金融市场通常也叫柜台市场,简称为“OTC”。但现在并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场外市场就一定有“柜台”摆在那里,这只不过是约定俗成的称呼罢了。不过,柜台交易的得名,的确是因为早年在美国,银行买卖债券与股票时,是在柜台完成的。 在20世纪初,纽约布罗德街有一个毫无组织的场外金融市场,通过绳子圈地而成一个交易场所,这是不是跟中国的街头杂耍很相像?由于地方太小,又没有城市管理人员,交易就经常被挤到马路上,严重阻碍交通。那时,每天都有人在路边交易,营业员和信差手握证券,大声喧哗。一些交易员还充当证券专家,提供咨询。 实际上,这个场外金融市场的发展,接近是因为纽约证券交易所规则有一个漏洞。纽约证券交易所禁止其会员在其他证券交易所从事交易,但场外市场不是交易所,不在该禁令约束之内。到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有超过5万家未上市公司的股票,它们对交易和流动性有巨大的渴求,场外金融市场经纪人负责的交易,就满足了它们的交易流通之需。纽约场外金融市场在1923年建立了交易所,并在1929年更名为纽约场外交易所,1953年再度更名为美国证券交易所。 后来,美国场外金融市场演变出了粉单市场和另类交易系统。粉单市场的得名是由于原来股票报价用粉色的纸张印制,它实际上是一个电子系统,发布股票报价,以便人们从事股票交易。在粉单市场交易的公司规模极小,换手率极低。这些公司都不能满足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大力度优惠要求。 另类交易系统也是美国有名的场外金融市场,其中包括暗池和电子通信网络(ECNs)。“暗池”是一个神秘交易网络,不直接向交易所发送交易指令,也不直接在限价指令账簿中显现,交易者既可与潜在交易对手议价,也可通过暗池匹配;暗池以机构投资者的大额指令占主导。ECNs是在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为经纪人、交易员的另类交易系统,参与者包括机构投资者、经纪人、交易员等,主要从事股票和货币交易;交易指令通常为限价指令,按协议撮合买卖双方达成交易。 很多中国投资者对美国的粉单市场、暗池和ECNs闻所未闻,这很正常。但不知道纳斯达克(NASDAQ),就有点说不过去了。纳斯达克是全球声名显赫的场外金融市场,那些如雷贯耳的大公司——微软、苹果、特斯拉、谷歌等,都在这里上市交易。 1934年,美国颁布《证券交易法》后,便成立了证券交易商协会(NASD)和自律组织(SRO),借以监管美国证券业。1971年,NASD发起成立了全美证券交易商自动报价协会,这就是纳斯达克,宣示美国迈入新经济时代。它是过去场外金融市场的延伸,据此,纳斯达克就一直被称为场外金融市场。 一开始,纳斯达克只是上市股票的计算机报价系统,并没有将买卖双方连接起来,交易只是通过电话进行的。但纳斯达克后来建立了一个自动交易系统,到20世纪80年代,它就演变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子股票交易所。直到2000年,它才成为一家注册的美国全国性股票交易所。 如今,纳斯达克已成为美国证券市场的另一个象征。就促进技术创新而言,它甚至比纽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