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t本书从现象学存在论层面切入塞尚绘画中期“形式构成”到晚期“境域构成”转变,通过“自然”“感觉”“真实”这三个关键词,梳理塞尚从“小小感觉”到“主题的发现”,到“内在性的初显”,再到“在自然中活化普桑”“不离开感性捕捉真实”,最后到“自然本源给出性的还原”“一种不可能的非对象性绘画”和一种“唯余色彩的诗性感觉”的这一系列连续递进的绘画探索轨迹,以此解释塞尚晚年的一种显现艺术存在论真实的隐秘方法,为读者提供一种全新的观看塞尚的方式。
目录 \t绪论
\t一、塞尚艺术简介
\t二、塞尚艺术研究的年代划分概述
\t三、塞尚研究的国内外文献脉络概述
\t四、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方法
\t上篇 塞尚艺术研究的文献综述
\t第一章 外语系统中的塞尚艺术研究
\t第一节 英美语言系统中的塞尚绘画的形式分析研究
\t第二节 法语系统中的塞尚绘画的现象学存在论研究
\t第三节 德语系统中的塞尚绘画的表现主义研究
\t第四节 其他语言系统中的塞尚绘画研究
\t第二章 汉语系统中的塞尚艺术研究
\t第一节 中国台湾对塞尚绘画的研究分析
\t第二节 中国大陆对塞尚绘画的研究分析
\t上篇小结
\t中篇 塞尚绘画的形式构成研究
\t第三章 关于形式的历史考察
\t第一节 形式的词源解释
\t第二节 形式概念与艺术史演变的关联
\t第三节 与塞尚绘画形式相关的形式论
\t第四节 从梅洛-庞蒂的《塞尚的疑惑》看塞尚绘画的形式构成
\t第四章 塞尚绘画的形式构成
\t第一节 “小小感觉”——塞尚的浪漫派、写实派、印象派时期
\t第二节 “主题之发现”与内在性的初显
\t第三节 “在自然中活化普桑”和“不离开感觉捕捉真实”
\t第四节 塞尚的形式构成
\t第五节 形式构成——人为自然立法
\t中篇小结
\t下篇 塞尚晚期绘画的境域构成研究
\t第五章 关于自然的历史考察
\t第一节 自然的词源解释
\t第二节 自然概念在艺术史中演变的关联
\t第三节 塞尚与自然的关系
\t第六章 塞尚晚期绘画的境域构成(1902—1906年)
\t第一节 自然本源的整全印象
\t第二节 一种不可能的非对象性绘画——人言与道说之隔
\t第三节 Physis与Aletheia——自然·涌现与真理·解蔽
\t第四节 诗性感觉与色彩转换
\t第五节 色彩构成与唯余色彩
\t第六节 境域构成代替形式构成
\t第七节 中国艺术精神的观照——塞尚现象学研究与道家思想的融合
\t下篇小结
\t结论
\t附录
\t《伯灵顿杂志》塞尚研究文献目录
\t台湾《雄狮美术》塞尚研究文献目录
\t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