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
![]()
编辑推荐 本书以欧美《易经》诠释史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诠释者的境遇、视角和采用的诠释方法为研究主线,选取麦格基(Thomas McClatchie)译本(1876)、理雅各(James Legge)译本(1882)、卫礼贤-贝恩斯夫人(Wilhelm-Baynes)译本(1967)等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译者、文本和历史语境,重点研究和分析欧美《易经》诠释的宗教视域、哲学视域和历史视域出现的背景、主要特征和产生的影响。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西方《易》学发展的历史,有助于促进经典的现代性和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推进中西文明的比较研究。 内容推荐 本书以欧美《易经》诠释史为主要研究对象, 以诠释者的境遇、视角和采用的诠释方法为研究主线, 选取麦格基 (Thomas McClatchie) 译本 (1876)、理雅各 (James Legge) 译本 (1882)、卫礼贤-贝恩斯夫人 (Wilhelm-Baynes) 译本 (1967) 等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结合译者、文本和历史语境, 重点研究和分析欧美《易经》诠释的宗教视域、哲学视域和历史视域出现的背景、主要特征和产生的影响。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西方《易》学发展的历史, 有助于促进经典的现代性和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推进中西文明的比较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