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采用接受美学、解释学等方法研究罗兰·巴特文论在中国的接受史。罗兰·巴特文论在中国的接受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构成了他的四张面孔:20世纪80年代初的“形式主义者”,20世纪80年代末的结构主义者,20世纪90年代的后结构主义者,21世纪的大众文化批评家。巴特文论在中国的接受史展现了中国当代文论发展史的一个侧影。本书力求通过研究巴特文论在中国的接受史,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借鉴西方文论提供参考性建议。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形式主义者”巴特——20世纪80年代初巴特文论接受的发轫期 第一节 1978-1980年巴特文论引入中国的初始阶段 第二节 “方法论”热潮作为巴特文论引入的历史机缘 第三节 巴特文论作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资源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结构主义者巴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巴特文论的全面译介期 第一节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巴特文论翻译的高潮期 第二节 理论性著作的大量出版 第三节 理论性介绍文章的大量发表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后结构主义者巴特——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巴特文论接受的高潮期 第一节 借用巴特文论解构“主体” 第二节 借用巴特文论解构“历史” 第三节 借用巴特文论重构“历史” 第四节 借用巴特文论反传统文学本质主义 第五节 巴特后结构主义者的形象转变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文化巴特——21世纪以来巴特文论接受的延续期 第一节 文化批评家巴特 第二节 作家巴特 第三节 时尚巴特 第四节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