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1940年代,在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生产劳动”既构成了政治史与社会史层面的一系列事件,如大生产运动、劳模运动、劳动互助、土地改革等;也在文学史和艺术史的层面,深刻影响了文艺的生成和形式,如知识分子改造自身、木刻版画中的劳动情景、小说戏剧中的农民翻身与翻心等。本书即以“劳动”为中心,探究文艺工作者在生产劳动中进行身份新定位、思想新转变、形成新创作形式,并考察文艺对乡村文化进行的娱乐改进,以及与政治实践的互动关系。 内容推荐 “劳动”作为一个现代概念,从民初的“劳工神圣”到1940年代的“劳动光荣”,经历了思想资源和逻辑层次上的迁变,也逐渐从观念层面发展出有效的实践形式与社会建制。本书将“劳动”作为一种观念与实践、政治与文艺之间的中介,考察解放区文艺的生产机制与形式的内景:既聚焦政治对文艺实践的主导与组织,也力图从具体的形式实践中发掘一种具有整合性的“文艺”概念与实践的诗学。本书在社会史、文学史与艺术史视野的交汇中展开对解放区文艺的综合考察,揭示文艺与政治、生活相互生产的文化政治图景,以及内在的复杂性、创造性与远景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