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同样是犹太裔,同样都是客居他乡,为何伯林对阿伦特有着“终生的仇恨”? 谁憎恨谁,为什么?有很多很好的细节;蛭田非常详尽地记录了伯林和阿伦特的冲突。 2.蛭田本书的目的是理解这两位思想家的冲突——从专业、人格、政治几个角度理解——并阐述他们各自的政治理论方法存在的一些差异。书的调子是周密而平静的;书写之清晰令人佩服;蛭田无疑提供了一个公正而详细的年表,梳理了阿伦特/伯林的相遇以及伯林的各种敌意表现。 3.蛭田本书还考察了伯林和阿伦特各自选择的国家跟他们思考的关系,这个视角很有意思。 内容推荐 本书首次全面介绍了20世纪两位最重要的思想家之间的冲突,以及他们的深刻分歧如何继续为政治理论和哲学提供重要的经验教训。 汉娜·阿伦特(1906—1975)和以赛亚·伯林(1909—1997)是20世纪拥有代表性的两位思想家,他们在政治、历史和哲学的核心问题上存在根本性的分歧。尽管他们作为犹太移民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经历有重叠之处,但伯林非常不喜欢阿伦特,说她代表了“我最厌恶的一切”,阿伦特则以冷漠和怀疑的态度回对伯林的敌意。《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以生动的风格写成,充满了戏剧性、悲剧性和激情,首次讲述了这两位杰出人物之间充满矛盾的关系,并展示了他们截然不同的观点如何继续为今天的政治思想提供重要教训。利用大量新的档案材料,蛭田圭追溯了阿伦特和伯林的冲突,从他们在战时纽约的第一次见面,到他们在20世纪50年代不断扩大的思想鸿沟,对阿伦特1963年出版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的争议,他们在1967年的会议上最终错过彼此接触的机会,以及伯林在阿伦特死后对她的持续敌意。蛭田圭将政治哲学和思想史融为一体,研究了同时将阿伦特和伯林联系在一起并造成分裂的关键问题,包括极权主义的性质、邪恶和大屠杀、人类主体和道德责任、犹太复国主义、美国民主、英国帝国主义和匈牙利革命。但是,最重要的是,阿伦特与伯林在一个关乎人的条件的核心问题上存在分歧:自由意味着什么? 目录 第1章 引论 \t001 第2章 “眼中钉” \t015 敌意 \t017 汉娜·阿伦特的生平 \t018 以赛亚·伯林的生平 \t021 对话犹太复国主义 \t023 形而上学的自由联想 \t038 纽约的“内战” \t055 俄国革命研讨会 \t071 “生前是,死后也是” \t075 第3章 自由 \t079 术语及区分 \t084 伯林的自由理论 \t088 阿伦特的自由理论 \t106 消极自由、政治自由与个性 \t132 结论 \t138 第4章 非人性 \t141 定义极权主义 \t146 集中营社会:阿伦特论极权主义 \t153 极权的心理:伯林论极权主义 \t173 结论 \t198 第5章 邪恶与审判 \t201 艾希曼神话 \t206 伯林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初看 \t211 程序上的反对 \t215 实质上的反对 \t233 结论 \t260 第6章 自由之岛 \t263 伯林的英国 \t268 争辩英国帝国主义 \t277 阿伦特的美国 \t291 争辩革命精神:美国1968 \t299 自由和/或民族主义:匈牙利1956 \t303 结论 \t321 第7章 结论 \t325 致谢 \t337 附录 \t343 缩略词表 \t347 注释 \t353 索引 \t 4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