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全书分为四篇十二章,系统剖析了我国网络消费信贷的发展、非理性网络借贷消费行为引发的问题及这种非理性行为背后的认知偏差因素和干预策略。第一篇梳理了网络消费信贷在我国兴起和发展的历程;第二篇整理了非理性网络借贷消费行为的主要群体及其引发的各种问题;第三篇是本书的核心部分,即对非理性网络借贷消费中认知偏差因素的解构;第四篇提出了提升网络借贷消费决策质量的7种途径。 目录 第一篇 网络消费信贷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 第一章 我国消费信贷的产生、发展和监管 第一节 2000年后我国居民消费状况的变化 第二节 我国消费信贷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我国对消费信贷的监管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国外消费金融的横向比较 第一节 美国消费金融的状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第二节 欧洲的消费金融状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第三节 日韩消费金融的发展状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从线下到线上:网络消费信贷和传统消费信贷的异同 第一节 网络消费信贷的涉及面更广 第二节 网络消费信贷的使用更便捷 第三节 网络消费信贷的潜在风险更大 参考文献 第二篇 非理性网络借贷消费的主要群体及其引发的各种问题 第四章 青年:我国网络借贷消费的主力军 第一节 青年的心理特征对消费观念的影响 第二节 互联网“原住民”:Z世代与网络借贷消费行为 第三节 网贷广告对青年人非理性借贷消费行为的助推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非理性网络借贷消费引起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第一节 消费债务引起认知功能下降 第二节 消费债务与不健康消费的恶性循环 第三节 消费债务引起的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 第四节 案例分析:非理性网络借贷消费对心理与行为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非理性网络借贷消费引起的社会问题 第一节 非理性网络借贷消费引起的价值观偏差问题 第二节 非理性借贷消费引起的信用风险问题 第三节 非理性借贷消费引起的人身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第三篇 非理性网络借贷消费中的认知偏差因素 第七章 认知偏差因素对非理性网络借贷消费需求确认过程的影响 第一节 案例分析:虚假需求使得消费者容易陷入非理性网络借贷消费 第二节 注意力偏差、频率错觉和曝光效应使得个体偏好已经熟悉的信息 第三节 框架效应、保守偏见和注意集中效应使得个体偏好变化中的信息 第四节 确认偏误、鸵鸟效应和合理化偏见使得个体偏好符合自身信念的信息 参考文献 第八章 认知偏差因素对非理性网络借贷消费信息整理过程的影响 第一节 虚假相关、热手效应和概率忽视使得个体更容易以偏概全 第二节 从众效应、自动化偏误和光环效应使得个体更容易采信虚假证据 第三节 克制偏见、计划谬误和投射偏差使得个体更容易误判未来趋势 第四节 案例分析:认知偏差使得消费者容易错误理解信息 参考文献 第九章 认知偏差因素对非理性网络借贷消费行为决策过程的影响 第一节 过度自信效应、自我中心偏见和乐观偏见使得个体高估自己的决策能力 第二节 双曲贴现、诉诸新潮和沉没成本使得个体沉溺于当下情景 第三节 模糊效应、信念偏见和现状偏差因素使得个体更偏好简单选项 第四节 案例分析:认知偏差使得消费者容易做出非理性网络借贷决策 参考文献 第四篇 提升网络消费信贷决策质量的途径 第十章 对认知主体的干预:针对非理性网络借贷消费的行为人 第一节 干预非理性网络借贷消费者的偏差动机 第二节 提高非理性网络借贷消费者的金融素养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对认知客体的干预:针对非理性网络消费信贷的提供方 第一节 网络借贷企业要建立合理的推广制度 第二节 网络借贷企业要设置一定的使用门槛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对认知环境的干预:针对非理性网络借贷消费的大环境 第一节 在网络借贷决策中降低信息过载 第二节 在学校或社区中引入金融社会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