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明清之际,钱谦益为文坛一代宗师,黄宗羲形容他“四海宗盟五十年”。然而因乾隆皇帝的“斧钺之诛”,钱谦益长期以来被视作“贰臣”,研究者也因此对其政治行为做泛历史、泛道德论的阐释。但是,政治行为批评、道德批评不能等同于文学批评,钱谦益赖以不朽的是其诗文。 《病榻消寒杂咏》是钱谦益生前最后一次的情感、思想袒露,里面不仅有大量老、病、寒的基调,也咏及其生平耿耿于怀、念念不忘的大事,同时这也是钱谦益高超诗学技艺的体现。严志雄教授循着文本的形式、意象、修辞、寓意等细致体会,为我们再现了牧斋的性格、情感与内心底蕴。钱谦益《复遵王书》云:“居恒妄想,愿得一明眼人,为我代下注脚,发皇心曲,以俟百世”,此话本是钱谦益对钱曾的期许,若将此语移许本书作者,想必他亦会首肯。" 内容推荐 作为明末清初江南风雅巨擘,钱谦益的诗歌有着丰富复杂的内涵。本书是一本论释钱谦益晚年最后一组重要组诗《病榻消寒杂咏》的清诗研究典范性著作。全书分为两编,上编深挖其诗文中的意象、隐喻,探讨诗歌与钱谦益的政治理想、抱负有着怎样的交集。既有对其晚年诗歌主题、诗学观念的分析,也有对诗人交游的考证。下编以《病榻消寒杂咏》四十六首诗为窗口,通过细腻的文本分析,讨论钱谦益希望通过诗歌塑造怎样的自我形象,以及反映了他怎样的精神世界和生命形态,再现钱谦益的性格、情感、内心世界,帮助读者一窥其临终前的心境及精神状态。 目录 "上编 研究编 导 论 牧斋之身后名 我读牧斋 牧斋之《病榻消寒杂咏四十六首》 本书之章节及结构 第一章 诗书可卜中兴事 天地还留不死人———牧斋的诗学工夫论 与“自我技艺”观 一、“自我关注”与生命的终极意义 二、“思想”与“行动”的辩证关系 三、“自我技艺”与牧斋晚年诗论 第二章 陶家形影神——牧斋的自画像、“自传性时刻” 与自我 声音 一、“自传性时刻” 二、自画像 三、“反传记行动” 四、自我声音 第三章 蒲团历历前尘事——牧斋《病榻消寒杂咏》诗中之佛教 意象 一、“将世间文字因缘 回向般若” 二、“大梁仍是布衣僧”与“老大荒凉余井邑” 三、钱柳因缘与柳氏“下发入道” 四、“针孔藕丝浑未定”——牧斋暮年心境管窥 五、余论:句 第四章 声气无如文字亲——牧斋“乱余斑白尚沉沦”之 人 / 文世界 下编 笺释编 凡例 《病榻消寒杂咏四十六首》序、其一至其四十六笺释 原版后记 新版后记 参考书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