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类证治裁
分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作者
出版社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全书点评

《类证治裁》为清末儒医林珮琴于1839年撰成,至1851年始得付梓。全书共8卷,设卷首《内景综要》,简明扼要地论述了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形体结构,成为全书的理论基础。~7卷主要载内科杂病和五官科疾病,第8卷主要载妇科和外科疾病。共列病证105条,每一病证皆概要地论述了病因病机、证候辨治、脉候、方药,多有医案附其后,间附自己的临证心得。由于本书被誉为理论结合实践的佳作,深受读者喜欢。初刊之后,清代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共重刊6次。民国四年(1915)上海千顷堂书局出版石印本。1949后有多种排印本问世。本书以李德新整理,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类证治裁》为蓝本。
一、成书背景
林珮琴(1772—1839),字云和,号羲桐,江苏丹阳人,原本业儒,学有根柢,壮年中举,声著墨艺。因祖父手录方书,并对他说“后日习此,可以救世”,从而对医学产生兴趣,乃熟读经典,旁及各家,而精于岐黄。林氏17岁时因父亲、祖父相继去世,家计窘甚,设馆于邻村,从事教学工作,白天授课,晚上读书,油尽为止。于20岁考取秀才,36岁中举,38岁进京应试未能考取进士,对仕途失去兴趣。林氏45岁次子、母亲相继去世,55岁长子、女儿去世,深受打击。因叹世俗之医“学殖荒芜,心思肤浅,空疏不学,偏驳失中,法同射履,甚则治温疫以伤寒法,治血枯以通瘀法,与夫喜行温补,罔顾留邪,动辄攻消,不知扶正,轻者重,重者死矣”。因而思矫而正之,于是开始写作《类证治裁》,因染热病后患咳喘,深感时间紧迫,在去世前三年,更是专心写作,未曾下楼,很后于床褥间自制书序及凡例,命林芝本录之,自谓如春蚕到死丝方尽也。林氏虽不以医为业,确精于医,也有大量的临床实践,书中医案都是从所治病人手中收回的处方实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财富。
二、主要学术思想
林珮琴祖述经典,旁及诸家,抉其精英,灼有定见,博观取约,临证之时别有主裁而能顿起沉疴。其学术思想概要如下:
1.发皇古义,择善而从
林珮琴强调“不先窥《内经》奥旨,则皆无本之学也”。故对《素问》《灵枢》《难经》等“深求之,以通其变;精思之,以会其微”,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类证治裁·内景综要》中,全面地论述了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精神津液、五官九窍、四海、七门、筋骨皮毛等人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提要钩玄,一目了然。对每一病证均宗经立论,引经据典,融会贯通,深入浅出。用经旨以释病机,为辨证论治奠定理论依据。如喘症论治,谓:“经云:邪入六腑则身热,不得卧,上为喘呼。又云:不得卧,卧则喘,水气客之,此举之实也。经曰:秋脉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又曰:劳则喘息汗出,此明喘之虚也。”以此作为喘分虚实之理,继之,用简练的语言将其概括为“实喘者,气长而有余;虚喘者,息促而不足。实喘者,胸满气粗,客邪于肺,上焦气壅,治在疏利……虚喘者,呼长吸短,肾不纳气,孤阳无根,治宜摄固……”可谓根柢经旨,发挥精义之至。
林氏综揽百家,博采众长,撷精汲华,务求实用。如卷三《呕吐论治》谓:“呕吐证,胃气升降使然也,而多由肝逆冲胃致之。《灵枢》谓足厥阴所生病者,胸满呕逆是也。夫胃司纳食,主乎通降,其上逆而呕吐者,乃肝邪犯胃或胃虚肝乘,故治呕吐,必泄肝安胃。用药主苦降辛通,佐以酸泄。”随之,《集诸名家呕吐哕治法》详列前人辨证用药经验,尤推东垣、洁古之说,以启迪后学。
2.谨守病机,揆度奇恒
治病之道,所重在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林氏善于审察病机,抓住疾病的本质,以简洁的语言揭示病变之本和辨证施治之纲要。如虚损劳瘵论治,根据《内经》《难经》和《金匮要略》的论述,以阴阳为纲而辨析脏腑阴虚阳虚之别,纲举目张,丝丝入扣。强调虚损劳瘵之治“必辨其阳虚阴虚”。经曰:“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凡怯寒少气,自汗喘乏,食减无味,呕胀飧泄,皆阳虚之证也。此脾肺亏损,由忧思郁结,营卫失和,惟四君、保元、养营、归脾诸汤宜之。若怔忡盗汗,咳血吐衄,淋遗崩漏,经闭骨蒸,皆阴虚也。此心肝肾亏损,由君相火炎,精髓枯竭,惟补心、三才、六味、大造、固本诸汤宜之。”上阐经训,下启法门,言简意赅,临证运用,得心应手。
3.辨证识证,脉证合参
审察内外,四诊合参,辨证正确,施治无瘳。林氏尤重脉证,强调脉证合参,正确辨证,是正确施治的关键。“司命之难也在识证,识证之难也在辨证。识其为阴为阳,为虚为实,为六淫,为七情,而不同揣合也;辨其在经在络,在腑在脏,在营卫,在筋骨,而非关臆度也。”认为只有辨识无误,才能。书中对内、外、妇、儿诸病证,均根据其不同的病因和脉证而详细辨识。如泄泻论治,谓:“泄泻者,胃中水谷不分,并入大肠,多因脾湿不运,《内经》所谓湿多成五泄也。一曰飧泄,完谷不化,脉弦肠鸣,湿兼风也。平胃散加羌、独、升、柴。经云:春伤于风,夏生飧泄。二曰溏泄,肠垢污积,脉数溺涩,湿兼热也,清六丸、大分清饮或胃苓汤加黄连。经云:暴迫下注,皆属于热。三曰鹜泄,大便澄清如鸭屎,脉迟溺白,湿兼寒也,治以治中汤、附子理中汤加肉豆蔻。经云: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四曰濡泄,身重肠鸣,所下多水,脉缓,腹不痛,湿自甚也,治以四苓散加苍术、胃苓汤加草果。经云:湿甚则濡泄。五曰滑泄,洞下不,脉微气脱,显兼虚也,治以四柱、六柱饮或四君子汤加升、柴。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凡泄皆兼湿,初宜分理中焦,渗利下焦,久则升举,必滑脱不,然后以涩药固之。”
此外,还以脉候判断泄泻的预后。“胃脉虚则泻,脉滑,按之虚,必下利。肾脉微小则洞泄,肺脉微甚则泄。泄泻脉洪大者逆,泄而脱血脉实者,难治。泄泻脉缓,时小结者生,浮大数者死。泻脉多沉,沉迟寒促,沉数火热,沉虚滑脱。暑湿缓弱,多在夏月”。
《类证治裁》论述所在病证,均将“脉候”与“论治”并列,脉证合参,尤在辨证,足可窥其重视的程度。

4.酌用古方,推陈出新
林氏在《类证治裁》中,宗经立论,发皇古义而论辨证之理;酌用古方,寓以别裁而示施治之法。强调“平时灼有定见,临证不设成心,诊毕矣审用何法,法合矣选用何方,权衡乎禀之厚薄,病之深浅,治之标本,药之沉浮,及一切正治从治,上取下取,或上病取下,下病取上,或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必先岁气,无伐天和。乃知一者拘,多歧者泛,师心者愎,随俗者庸。至于体贴病情,曲折都尽,刀圭所授,立起沉疴,善矣。若犹未也,一法未合,虽古法宜裁;一方未纯,虽古方宜裁;必吻合而后已”。师古而不泥古,创新精神,跃然纸上。每一病证所附医案,足以窥其勤于学术,慎于用术,推陈出新之心。如痰饮脉案中:“侄脉沉弦为停饮,由脾阳不运,水湿留胃,故食后清稀宿水倾吐而出。按仲景论饮邪,当以温药和之。《金匮要略》治痰饮胸胁支满,苓桂术甘汤主之。今仿其法而更其制,以茯苓泄水,桂枝通阳,白术燥湿,甘草和中,加砂仁、半夏、枳壳、苏子运脾以降浊。研末服,姜汤下,积饮遂除。”
三、学习要点
《类证治裁》法于经典,示于临证,垂于后学,理论联系实际,理法方药熔为一炉,突出中医学术之魂。在历代临床医籍中独树一帜,影响深远,是一部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临证参考书籍,素有“教科书”之美誉。根据本书的性质和特点,在学习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总体把握,抓住重点
学习之始,应认真阅读序言,尤以林氏自序为要,以此为入门的向导;应用粗读之法而通读全书,从总体上把握本书的主要内容、学术思想和写作特点。就内容而言,本书的重点有二:其一,为内科杂病;其二,每一病证的辨证论治。重点内容应精读而细思。做到一般与重点、粗读与精读相结合。“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训学斋规》)
2.参酌古今,洞彻心法
宗经立论,旁及百家,源流条贯,发皇古义为本书的写作特点。如脾胃论治,宗《内经》“胃为水谷之海”“脾为胃行其津液”“六腑者传化而不藏”之理,历述仲景“急下存阴,其治在胃”;李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叶天士谓:“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始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从而概括出“大抵脾脏以守为补,胃腑以通为补,脾宜升运,胃宜通降”之心得。对每一病证的学术思想,均应从源而流,参照原著,深求精思,由博返约,洞察作者之心裁,以融会贯通,心领神会。
3.知常达变,去粗取精
读书宜博闻、精思,切忌不求甚解。《类证治裁》中重在归纳、总结前人经验,并根据病人证候,为保证理、法、方、药的统一性而加以治裁。既言其常,而及其变,这是我们阅读此书的要点,就是要学会知常达变。对于具有代表性的精辟论述,均应反复诵读,加以思考。掌握书中精辟论点,每一证候的引经据典、阐述医理部分,应当精读、熟记。熟悉各证候的辨证层次,比如辨咳嗽,先分外感、内伤,外感分风、寒、暑、湿、燥、火,内伤分五脏、六腑之咳;再辨四季之咳,分春、夏、秋、冬咳,一日之咳,分早晨、上午、午后、黄昏、夜半之咳;又辨新、久、虚、实,有痰、无痰,痰之易出、难出等等。细分缕析,应当了然心中。至于某些辨证、治法之中,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亦有不妥及糟粕之处,应当加以去除。比如有毒药物汞、砷之剂,以及秽物尿、便之类药的应用,皆不可盲从。
4.勤于临床,传承创新
读经典,做临床,是中医成才的不二法门。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尤为重要。学习《类证治裁》应将其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和处方遣药的经验用于医疗实践之中,并通过研读每一病证的验案,理解林氏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并在实践中验证理论与经验的正确性。面对中医学在新时代所遇到的新问题,通过每一个中医人的努力,创造出中医药学全面传承与不断创新的全新局面。



王东坡
2020年2月
内容推荐
《类证治裁》,清·林佩琴撰,8卷,附录1卷,成书于1839年。作者谓治病之难在于识证,识证之难在于辨证,而辨证的重点则是阴阳虚实、六淫七情及病机病位,故著此书以明之。卷首为内景综要,介绍脏腑生理,卷一至卷八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他科病证。每一病中,先概述病因、脉证,然后分析重点证候及辨证要点,很后介绍治法方药,并附以作者验案。本次重加整理,新增了点评,反映了专家多年研习该书的学术体会与临证实践,为提高中医理论水平与临床疗效提供借鉴。本书适合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人员参阅。
目录
全书点评1
桂序1
吉序2
林序4
重锓本蒋序6
谢序7
自序9
皇清例授文林郎先考羲桐府君传略11
凡例14
卷之首16
内景综要16
卷之一20
中风论治20
伤风论治30
伤寒治要32
温症论治春温风温湿温冬温温毒附38
热症论治51
暑症论治冒暑伤暑中暑中暍夹暑暑风暑厥暑瘵疰夏湿温暑泻暑疡伏暑附54
湿症论治风湿湿热寒湿暑湿中湿附63
燥症论治70
火症论治74
疫症论治大头瘟捻颈瘟瓜瓤瘟杨梅瘟疙瘩瘟绞肠瘟软脚瘟附81
卷之二91
虚损论治91
劳瘵论治99
咳嗽论治104
肺痿肺痈论治115
失音论治118
哮症论治122
喘症论治短气少气逆气附125
痰饮论治132
血症总论141
吐血论治咳血嗽血咯血唾血呕血附144
衄血论治口鼻衄耳衄眼衄齿衄舌衄肌衄九窍衄血溢心漏脐血附152
汗症论治158
脱症论治164
卷之三168
脾胃论治168
饮食症论治171
呕吐论治174
噎膈反胃论治180
关格论治187
诸气论治189
肝气肝火肝风论治193
郁症论治200
呃逆论治205
症论治209
嗳气论治211
痞满论治212
肿胀论治216
积聚论治228
卷之四237
癫狂论治237
痫症论治243
怔忡惊恐论治248
烦躁论治254
健忘论治257
不寐论治259
多寐论治262
三消论治263
黄疸论治谷疸酒疸女劳疸黄汗黄胖脱力黄附270
疟症论治276
阴疟论治283
霍乱论治288
泄泻论治292
痢症论治298
卷之五309
头风论治雷头风附309
疠风论治肾脏风绣球风雁来风蛇皮风鹅掌风赤白游风紫白癜风紫云风
癣疥癞斑附312
痹症论治319
痿症论治327
痛风历节风论治332
麻木论治336
痉症论治339
眩晕论治343
厥症论治346
脚气论治350
鹤膝风论治膝游风膝眼毒膝痈附355
破伤风论治破伤湿破伤火附358
卷之六362
头痛论治大头痛发颐眉棱骨痛眼眶痛附362
耳症论治365
目症论治368
鼻口症论治379
齿舌症论治牙痈骨槽风牙疳多骨疽附382
喉症论治烂喉痧附387
胸痹论治395
心痛论治心疝心痈附398
胃脘痛论治胃脘痈附403
胁痛论治407
腹痛论治腹中窄狭附411
肩背手臂痛论治416
腰脊腿足痛论治腰酸腰偻废腰软尻膝跟附419
身痛论治425
卷之七427
肠鸣论治427
大小肠痈论治428
疝气论治430
淋浊论治436
遗泄论治447
阳痿论治丸冷茎缩茎纵强中下疳附451
蓄血论治454
溺血论治456
便血论治肠风脏毒附457
二便不通论治461
闭癃遗溺论治胞痹附467
转胞交肠论治473
脱肛论治肛头痒痛附475
痔漏论治耳痔鼻痔脑漏偷粪鼠疮跨马痈附477
诸虫论治482
卷之八486
调经论治486
经闭论治488
崩漏论治496
胎前论治504
临产治要520
产后论治525
乳症论治538
热入血室论治542
痃癖癥瘕诸积论治545
带下论治553
前阴诸疾论治557
诸疮论治561
瘰疬结核瘿瘤马刀论治567
梅疮结毒论治573
疔毒论治577
发背搭手论治莲子发蜂窝发竟体疽附583
舌色辨芝本著586
生死辨芝本著589
重锓本跋591
方名索引592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8 21:1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