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新闻导语写作是记者职业技能中的核心能力。本书共分十四章教授新闻导语的写作,通过文献资料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对新闻导语的写作进行由表及里、点面结合的系统阐述。 其中,第一至三章,介绍新闻导语的重要性及当下写作范式危机;第四至六章,认识导语,包括导语的历史、功能、与新闻要素;第七至八章,认识导语写作,包括导语写作的语言、与新闻价值;第九至十章,导语与新闻稿件的结构、标题;第十一章,导语的信源应用;第十二至十四章,新闻导语的类别及写作。 本书可供新闻记者编辑、高校新闻学专业师生、通讯员等提供最新的、有参考价值的学习资料,提升他们的新闻业务技能。对于社交媒体时代的互联网用户提升新闻写作报道技能,培养写作素养也有应用价值。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新闻导语要引人注目 二、新闻导语有硬软之分 三、精益求精,写好新闻导语 第二章 融媒体时代新闻导语的范式危机 一、信息超载 二、主次不分 三、时间模糊 四、硬软混淆 五、盘根错节 六、似有实无 第三章 新闻导语的历史 一、优质新闻始于导语 二、新闻导语源自19世纪60年代 三、从第一代导语到第二代导语 第四章 新闻导语的功能 一、锐化焦点,彰显新闻价值 二、决定新闻文脉,吸引受众 三、主导新闻结构,简洁明了 四、增强可读性,引人入胜 第五章 新闻导语的类别 一、硬新闻导语 二、软新闻导语 第六章 新闻导语与新闻要素 一、What(何事)要素 二、When(何时)要素 三、Where(何地)要素 四、Who(何人)要素 五、Why(为何)要素 六、How(如何)要素 第七章 新闻导语与新闻价值 一、时新性 二、接近性 三、重要性 四、显著性 五、趣味性 第八章 新闻导语的语言 一、准确清晰 二、简洁明了 三、具象可读 第九章 新闻导语与报道的结构 一、硬新闻的结构 二、软新闻的结构 第十章 新闻导语与稿件的标题 一、硬新闻导语与标题 二、软新闻导语与标题 第十一章 新闻导语的信源应用 一、导语中需要指明新闻来源的几种情形 二、导语中笼统交代新闻来源的几种情形 三、导语中不交代新闻来源的几种情形 四、新闻来源在导语中的空间位置 第十二章 硬新闻导语写作 一、硬新闻导语写作的技巧 二、硬导语写作失误举隅 第十三章 软新闻导语写作 一、软导语与硬导语的差别 二、软导语写作的原则 三、软导语失范举隅 四、建构软导语的进路 第十四章 新闻人的工匠精神请从“头”开始 一、硬新闻导语宜开门见山、简明扼要 二、软新闻导语宜委婉生动、虚实结合 三、优化记者笔力,强化新闻文化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严肃对待新闻导语 互联网新媒体的勃兴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后新闻 传播业时代,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万物皆媒正在深化 这一进程。在传统媒体时代,掌控新闻话语传播平台和 传播渠道优势的专业媒体严格把关,倒金字塔思维得以 保持超稳定的状态,新闻话语遵守专业规范。进入后新 闻传播业时代之后,传统媒体的传播平台和传播渠道被 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新型交流环境取而代之,新闻生产走 向“泛社会化”,新闻写作失范失序屡见不鲜,其中, 作为新闻文化精粹的导语写作问题尤为突出。 新闻以信息传播的效率性见长,其建构模型是以导 语为中心的倒金字塔结构,其写作精要是:以导语为中 心,一事(人)一报、事实与情感和观点分离。它恪守 新闻客观性法则,所以也被称为纯新闻。又因其选题着 眼于公共事务、政府行为和公共关系,突出新闻价值的 时新性和重要性,因此也叫硬新闻。 19世纪60年代,新闻导语开始在美国出现,它标志 着脱胎于文学写作范式的新闻写作开始形成独立文体, 随后新闻导语形成了以六要素俱全为标志的“第一代导 语”,它使得新闻开头精华荟萃,但显得臃肿冗长,焦 点不突出。1953年10月26日,《纽约时报》编辑主任特 纳·卡特利奇(T-Catledge)提出了第二代新闻导语的 理念,提倡在建构导语时宜根据新闻诸要素在新闻中起 什么作用以及不同稿件,来决定使用新闻六要素中的哪 些部分要素,不要把所有要素都堆积在导语中,这种简 明扼要的导语被称之为“部分要素式导语” “第二代导语要求好中挑好,把最重要、最新鲜、 最能引起读者兴趣的内容,突出地写进导语里,使这条 新闻导语勾魂摄魄,紧紧地抓住读者。” 倒金字塔结构是一种以导语为统摄地位建构全文语 篇的话语形式,即在导语中以“何事”要素为中心,交 代全篇的核心事实和结果,把最新鲜、最重要、最能引 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事实信息以提纲挈领的形式醒目地呈 现出来,展示新闻的菁华碎片,使读者一眼就发现新闻 的主题并产生继续阅读主体部分的兴致。其写作特点是 “先果后因”,即从导语开始,围绕焦点,事实材料按 照重要性依次递减排列。行文的核心是要言不烦、开门 见山、简洁明了。 新闻倒金字塔结构的普适化范式建构了新闻思维的 规律——倒金字塔思维。“倒金字塔思维是展开新闻传 播活动的基本思维方式,是新闻传播思维的一种稳定模 式,贯穿在新闻内容的选择、新闻传播方式的选择、新 闻受众的选择定位过程中。因此,可以说,倒金字塔思 维,是新闻传播思维的基本规律之一,或者说是新闻传 播规律性的思维方式。” 与这种以新、实、活、短为特点,以传播信息见长 的新闻相对应的是以人情味故事为旨趣的特稿(特写) 。特稿导语的写作风格与新闻相比较,更注重个性化和 情趣,富有文采。它们共同建构了新闻文化的不同色彩 ,满足受众对信息和情感的需求,交相辉映。千里之行 ,始于开头,作为新闻传播者,学习并掌握导语写作范 式是新闻写作的起点。 在当下后新闻传播业时代,个体化节点以分布式方 式参与媒介内容生产,新闻行业的壁垒被拆除,专业与 业余的边界被打破,舆论场嘈杂的信息传播环境令人心 浮气躁。对于职业新闻工作者而言,弘扬报人精神、回 归专业主义、强化职业规范,以优质的导语书写统摄新 闻话语,有利于廓清新闻业的合法边界,推动报业文化 在转型与重生中得到传承和赓续,巩固新闻作为知识生 产的一个行业所需要的专业权威。同时,对于热衷于利 用自媒体传播信息的“草根记者”而言,懂得新闻学的 专业知识,掌握新闻导语的写作规范,对于提高自身传 播信息的质量不无裨益,“在当前的数字时代,非记者 和非传统记者正踏上传统记者长期占有的领地,并且总 的来说并未受到欢迎,因此动态地和情境性地理解记者 的行动可能会卓有成效” 当世美国新闻传播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 现任教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迈克尔·舒德森 (Michael Schudson)在思考新媒体技术对传统新闻 业程式产生的颠覆性的影响时认为:“互联网的确是自 印刷术以降,对知识的生产和流通影响最大的一种技术 。新闻业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社交媒体如日中天;美 国总统沉迷推特;记者不再仅仅是‘报道’新闻而是在 社交媒体上‘推送’自己为随便什么媒体制造的故事; 人们越来越不关心新闻的品质而沉浸于新闻带给自己的 震惊;等等。新闻正在变成一套更加随意、私人化、尖 酸刻薄、粗鄙、毫无品位、无事生非、耸人听闻的话语 ,这与‘老派’的、相对更中心主义的、建制化的、温 和的、非私人化的、有特定语言标准的传统新闻话语有 本质的区别。这一过程尽管 引发人们兴趣、希望乃至恐惧,但笔者还是要说: 所有这一切,都与新闻报道、调查和采访等行为的生产 动机无关。新闻——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仍然要通过这 些最‘古老’的采集与制作方式生产出来。被互联网所 改变的,远远不是新闻生产最核心、最有价值的部分。 ” 导语 本书可供新闻记者编辑、高校新闻学专业师生、通讯员等提供最新的、有参考价值的学习资料,提升他们的新闻业务技能。对于社交媒体时代的互联网用户提升新闻写作报道技能,培养写作素养也有应用价值。 本书重新阐明了导语写作的规律,拓宽了应用新闻学导语写作的思维,有助于受众开阔理论视野;较之传统应用新闻学对导语写作失之空泛的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清晰的解决之道,体现了应用新闻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可操作性强的特点。 |